千佛洞是哪座石窟
哪座石窟又被称做千佛洞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
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
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如释迦牟尼一生和前生行善牺牲的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
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 “敦”,大也,“煌”,盛也。因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来即取名为“敦煌”。
由于石窟开发在沙漠高处的石崖上,所以取名“漠高窟”,古汉语中“漠”与“莫”通用,后来就叫成“莫高窟”。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春秋时期因盛产美瓜,称为“瓜州”。唐代因城南有鸣沙山又名“沙州”。
汉唐以来,丝路商旅往来频繁,敦煌成为出西域和入长安的要道,因居于丝路咽喉之地,可谓一方重镇,当时村坞接连,鸡犬相闻,史称“华戎所交一都会”。佛教和其艺术自西域东传以此为第一站,因此佛塔遍地,市集繁荣,据文献所载元宵灯节的盛会仅次于长安,其兴盛可见于一般。白杨、新疆杨像一根根鸡毛毯子般,是敦煌最明显的植物景观。
哪座石窟又被称为“千佛洞”

敦煌莫高窟又被称为敦煌石窟艺术、敦煌佛教术等,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主要是指莫高敦煌石窟简述窟,有时也是敦煌境内及相邻县包括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及多个中小石窟的总称。 莫高窟位于敦煌东25公里处,据武周圣历元睥(698年)《李君修佛龛碑》记载,石窟始创于公元366年,乐尊和尚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创龛,法良袢师接着续造,石窟始于此. (1)根据敦煌研究院对现存洞窟的分期,认为现存最早的洞窟当属268、272、275窟,约创建于五世纪 二十至四十年代,相当于北凉时期。
(2)另一种研究结论认为这几个洞窟的创建不会超过五世纪末,与云冈的一些洞窟是同一类型,深受云冈石窟的影响,仍系北魏洞窟。
(3)从北魏早期着手大力扩建,五世纪末莫高亿已有相当的规模。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直至十四世纪相继凿建,遂成为巨大的石倌群。现编号492个,彩塑2400余身,其中北朝洞窟近40座 。北朝窟形主要有禅窟,佛殿式窟,中心柱窟。
隋唐以来仍以覆斗顶方窟为主,出现了别具肜途的大像窟、大卧佛窟,以及由佛殿窟演变出来的中心设坛的方窟。北朝尤重弥 勒信仰,一此坟要洞窟多造佛装弥 勒、倚坐弥勒和弥勒菩萨像。中心柱窟多系中心柱上造像及窟壁画千佛(兼部分佛教故事)的千佛窟。
中心柱四面龛多为释迦“四相”或“八相”。隋唐以后转入了以佛为中心,菩萨、弟子、天王、力土、供养菩萨为胁侍的一铺三身至九身,乃至十多身的造像。 安西榆林窟,现存洞窟41个,大约始凿于北魏、唐、五代、宋、西夏、元代均有建造。
可惜塑像已很少见。壁画报 题材内容和风格大多与莫高窟同时期的洞窟相同,其西夏、元代洞窟中的内容可补莫高窟之不足。 西千佛洞,共有北朝、隋、唐、宋、西夏窟龛20个,大致于莫高窟同时期洞窟相似。
千佛洞在哪?有几个呢?

千佛洞在甘肃,有三十个洞窟。千佛洞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拉稍寺西北约一公里的天然岩洞,是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所包括的显圣池、拉稍寺、千佛洞、水帘洞、三清洞5处名胜景观之一,坐落在天水市武山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因壁画千佛而得名。
又因有摩崖悬塑七佛,故俗称七佛沟。
岩洞一侧崖面上以木桩栈道分为壁画和悬塑造像两部分。洞内原有七窟,现残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画,造像丰满,神态各异。特别是菩萨像丰盈清秀,颇具北周特点,部分造像含有西魏遗风,是研究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重要资料。
莫高窟为什么称为千佛洞?

一点不奇怪,很多地方的石窟都叫千佛洞,比如新疆龟兹的克孜尔石窟也叫千佛洞,甘肃麦积山石窟也叫千佛洞,还有很多。千佛是个概数,是说雕刻或者塑造佛像很多,就用千佛洞这个俗称、泛称。
上一篇:絮凝剂的作用
下一篇:快运和快递有什么区别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