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面板有点斜怎么办
古琴琴面弧度是如何分布的,做塌腰又是怎么回事

在琴体弧度方面,就风格而言,历来有“唐圆、宋扁,张重、朱轻”之说。由于各朝审美的不同和工艺上的差距,弧度和风格方面各有特点:一般唐琴(指雷琴)肩腰弧度较大,边角比较圆厚;宋元琴体偏薄;元至明初肩宽扁;明中后期肩窄等等。
但据明蒋克谦《琴书大全·琴式》记载,唐代吴地张越制琴即以“材分轻小”著称于世。
从演奏的角度出发,弧度的制作应满足以下要求:一般琴面作圆弧处理,但中间稍平,两边弧度对称。同时琴面离岳山30厘米处开始向下倾斜,这样就在不增加岳山高度的前提下巧妙地解决了上准拍面的问题。
如何修复珍贵古琴

以下摘自“古琴修复纪实”,作者:裴金宝。============================================中国古琴,历史悠久,至今珍藏于国家博物馆及民间的唐宋元明琴,仍有所见。
但由于千年来的社会动荡。
兵火之灾,传世古琴已为数不多,特别是文革时期的“摧枯拉朽”,对古琴来说,实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劫难,时至今日,劫后余生的古琴已寥寥无几。对抚琴爱琴者来说,内外俱佳(内-音质、外-外观)的传世琴更是难得一见。古琴实物的在世,对考古学、漆器学、木材学、音响学、琴体美学、度量衡、新琴制作之参考,以及演奏和其它领域有其一定的意义。但由于古琴在世久远,人为和自然的损坏,不少老琴残缺不全、少有完整。
为了使这些文化遗产长存人间,发挥作用、及时、正确的修复,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由于待修古琴的琴龄大都逾百上千,是乐器更属文物范畴。修复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年代、断纹、底漆、铭文等内容与琵琶、筝的修复是绝然不同的。
其它乐器的损坏部位可更换,而古琴则不行,古琴修复不仅仅是一件乐器的修复、更是一件文物的修复。由于少有这方面的文献资料作为修琴的参考,十数年来,笔者在制作新琴的同时,不断探索总结,相继修复了各个时代的传世琴其数量已相当可观,对每张琴逐一做了修理笔记。这些修复之琴无论是表和里都有相当程度的恢复和提高。
海内外琴友鼓励我把修琴的经验总结、传播。遂择扼要,整理成修复方案、修复实例二篇,抛砖引玉,敬请同仁批评指正。一、修复方案:1-1、审琴。
旧琴在案,不可仓促动手,需静心审琴“辨症论治”。辨:就是分析、鉴别;症:就是症状、现象;论:就是讨论、考虑;治:为治疗方案。病琴在手,症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用什么方法,何种材料来治理修复,这就要根据每张琴的个体特征,反复酝酿,确立最佳方案,有的放矢,对症修复。通过实践操作,笔者总结提练为审琴五法:(1)断其代:据漆木二色、漆木二质、断纹、用材、造型风格、铭文诸因素,结合“型色声质”判断其制作年代。
(2)观其型:琴体、漆层的完整、破损程度及二者之间的结合强度。(3)察其色:漆色、木色与附件色。(4)辨其声:腐朽松裂之声、面底坚弱之声、三虚四实之声,拍面刹弦之声。琴音空沉之声。
(5)别其质:琴材软硬松紧、漆层质地厚薄、琴体份量轻重、附件材质老嫩。1-2、胶补琴体上下二板脱胶开裂或附件松离活动的,首先胶合。方法:(1)采取刷、剔、吹等法除去浮灰(琴腔内的老灰不必揩除)。(2)以小刀、薄钢片、细木砂皮除尽老胶。
(3)将鱼胶趁热均匀涂入胶面(以气温15度至25度的晴天胶琴效果最佳,夏季胶琴防止胶质腐败,冬季胶冷渗透不好降低粘接强度),取绳夹缚之。用夹子,须衬橡皮块,以防着力部位琴体下凹,用绳子须衬垫片以防勒出绳痕。胶补质地松朽的老琴,上绳夹后,最易出现塌漆(漆层下凹)及凹痕之症。
事先必须十分仔细地检查,并在朽弱部位做上标记,特别处理,以防出现上述之症。1- 3攘木补琴体劈裂损失,残缺的,需从旧料中去寻找质地、木纹、年龄相近的木材,根据阴阳就位之法(详见91年《乐器》杂志第三期,笔者拙文《阴阳学说与古琴》,拼补胶合。)攘补原则是尽量多保留原琴体,但有时破损处因松朽会越挖越大,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我自有一张清琴,桐面、杂木底、鹿角灰漆,已见少许断纹,唯面板全部蛀蚀,有些地方仅剩一层漆皮。我早年修琴时,所知甚少,操作盲目,以至进退两难无从下手。[此琴已于1998年秋修复。采用留皮替木之法,修后音质尚佳,效果令人满意。
2000年12月新注]攘补疏松的部位必须采取先加固,后攘补的顺序来进行。1-4底灰补修复实践中,我发现明代以前的琴所施底灰主要成份大部分为鹿角灰或八宝灰,少见瓦灰。明后琴(清琴)以瓦灰底为主流,制作工艺与音质大都较差,是古琴制作工艺和音质走向衰落的一个时期。
相对而言,明前琴易修,明后琴难理,皆为瓦灰经不起生漆工艺之故。灰补法:漆层剥落的鹿角灰琴,审漆层厚薄区别对待。厚底灰:古人都分粗中细三层,今天仍按古法操作为好,一方面是符合生漆工艺,另一方面对音质有利。我所用鹿角灰、粗灰细度为60目、中灰为80目、细灰为100目、极细灰为120目(极细,灰内不得落入中粗灰或杂质,否则最后细补细刮易出划痕。
)薄底灰,以细灰补之。瓦灰琴可用普通磁粉、矿粉来补。补灰工作的原则是尽最大可能保留原作。
尽量不扩大修补面积,故应备有多种规格的灰刀(灰刮子),有时需备大小各型数十把择可而用。修补重点是弦路以内,四徽以上的部位,只须做到保持原貌,不再损坏即可。弦路以外的修补,。
古琴为什么会开裂,变形

首先是因为气候干燥。当环境湿度小于40%时,面板就会开始收缩,其应力弱点处就会开裂。
所以说室内湿度一定要保持在40%以上,建议买个湿度计进行观察。
可能是古琴面板的本身就有内损,刚购入时,并不能看不出来,不过当环境湿度变化较大时,就会显现出来了。最后则是由于在制作古琴时,进行面板加工的时候不到位,从而在上面板时,预应力太大而出现开裂的问题。
如何修补古琴上的小裂纹

修补古琴上的小裂纹方法:1、胶补脱胶开裂或附件松离活动的,没有其他通病的,首先胶合。方法:采取刷、剔、吹等法除去浮灰(琴腔内的老灰不必揩除)。
以小刀、薄钢片、细木砂皮除尽老胶。
将鱼胶趁热均匀涂入胶面(以气温15度至25度的晴天胶琴效果最佳,夏季胶琴防止胶质腐败,冬季胶冷渗透不好降低粘接强度),取绳夹缚之。注:用夹子,须衬橡皮块,以防着力部位琴体下凹,用绳子须衬垫片以防勒出绳痕。胶补质地松朽的老琴,上绳夹后,最易出现塌漆(漆层下凹)及凹痕之症。事先必须十分仔细地检查,并在朽弱部位做上标记,特别处理,以防出现上述之症。
2、琴体破损、劈裂劈裂损失,残缺的,需从旧料中去寻找质地,木纹,年龄相近的木材,根据阴阳就位之法,拼补胶合。攘补原则是尽量多保留原琴体,但有时破损处因松朽会越挖越大,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攘补疏松的部位必须采取先加固,后攘补的顺序来进行。
3、底灰修补修复实践中,发现明代以前的琴所施底灰主要成份大部分为鹿角灰或八宝灰,少见瓦灰。明清琴一般均以瓦灰底为主流,制作工艺与音质大都较差,是古琴制作工艺和音质走向衰落的一个时期。相对而言,明前琴易修,明后琴难理,皆为瓦灰经不起生漆工艺之故。
灰补法:漆层剥落的鹿角灰琴,审漆层厚薄区别对待。厚底灰:古人都分粗中细三层,今天仍按古法操作为好,一方面是符合生漆工艺,另一方面对音质有利。用鹿角灰、粗灰细度为60目、中灰为80目、细灰为100目、极细灰为120目(极细灰内不得落入中粗灰或杂质,否则最后细补细刮易出划痕。
薄底灰,以细灰补之。瓦灰琴可用普通磁粉、矿粉来补。补灰工作的原则是尽最大可能保留原作。尽量不扩大修补面积,故应备有多种规格的灰刀(灰刮子),有时需备大小各型数十把择可而用。
修补重点是弦路以内,四徽以上的部位,只须做到保持原貌,不再损坏即可。弦路以外的修补,也需区别对待,因不是指触部位,修理原则同四徽以上。常见古建筑上的木雕工艺作品,随着年年加厚的所谓文物保护的油漆,人物眉目、山水脉络、逐渐埋没,作品精神丧失贻尽,此可引为古琴修复之戒。4、面漆修补面漆补传世琴的漆色玄多朱少。
漆器的修复要做到新补与原作色泽的协调一致是件很困难的事,即使在漆器行业中,实践经验十分丰富的师傅虽能做到新旧漆色和谐,但折光观察,新旧还是一目了然。色泽的统一,如此困难,古琴面漆补又如何下手呢?修补色彩还是参照所修之琴的基本色调为佳。一般而言,面漆色泽的协调,首先要有和原色泽协调的底灰补,然后才有新旧二漆之间色泽的和谐。玄色琴,底漆大都采用生漆触药染黑。
朱色琴,大都采用朱砂调配而成。经不断比较,发现这两种色泽与老琴的玄朱两色最为接近,虽然补后色泽深浅难免,但色彩调子一致和谐。面漆补的最后工序是揩光,传统之法是用真丝或者老棉花团等,效果均属上佳。
造成古琴面板开裂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因为气候干燥,当环境湿度小于40%时,面板就会开始收缩,其应力弱点处就会开裂。所以说室内湿度一定要保持在40%以上哦,不知道室内湿度的琴友买个湿度计。其次,可能是古琴面板的本身就有内损,刚购入时,并不能看不出来,不过当环境湿度变化较大时,就会显现出来了。
最后则是由于在制作古琴时,进行面板加工的时候不到位,从而在上面板时,预应力太大而出现开裂的问题。
上一篇:久坐导致腿肿胀怎么办
下一篇:猫咪洗澡眼神凶狂怎么办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