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阳性怎么办
如何、治疗血吸虫,不同的时间有何情况?有何问题?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三种:即流行于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虫;流行于拉丁美洲及非洲中部的曼氏血吸虫以及流行于亚洲的日本血吸虫。
在我国因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故通常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十三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严重流行,解放初期估计有患者千余万人。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解放后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流行情况得到基本控制。但文革期间,由于预防工作中断,使血吸虫病又复流行和蔓延。
积极开展防治工作仍很有必要。 急性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病或血清病。在血吸虫感染的早期,尾蚴和移行的童虫可刺激宿主产生抗体,但抗体的水平较低。
当童虫发育为成熟成虫并大量产卵时,虫卵释放出来的大量虫卵可溶性抗原,刺激宿主迅速产生抗体,在抗原过剩的情况下,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造成血管损害而致病。当新的抗体迅速形成并超过抗原含量或当虫卵周围肉芽组织形成,将抗原隔离时,则病情可终止。 长期以来,酒石酸锑钾是主要的特效药。
但它有毒性大、疗程长、必须静脉注射等缺点。70年代发现吡喹酮高效、低毒、疗程短、口服有效,是血吸虫病防治史上的一个突破,现已完全取代酒石酸锑钾。 [病原学] 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寄生于人畜终宿主的肠系膜下静脉,虫体可逆血流移行于肠粘膜下层的静脉末梢。
合抱的雌雄虫交配产卵于小静脉的小分枝,每虫每天可产卵2000~3000个。卵呈椭圆形,70~100×50~60μm,壳薄无盖,色淡黄,侧方有一小刺。虫卵在血管内成熟,内含毛蚴,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透过卵壳入肠粘膜,破坏血管壁并使周围肠粘膜组织破溃与坏死。由于肠的蠕动,腹腔内压力与血管内压力的增高,使虫卵与坏死组织落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虫卵入水后在20~30℃经12~24小时即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动的毛蚴1~2天内,遇到钉螺(中间宿主)即主动侵入,在螺体肝、淋巴腔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再经5~7周形成大量尾蚴,逐渐逸出螺体外,尾蚴入水或逸出于河边或岸上青草露水中。终宿主接触水中尾蚴时,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肤,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童虫侵入真皮层的淋巴管或微小血管至静脉系统,随血流至右心、肺、左心进入体循环,或由肺穿至胸腔,通过横膈入腹腔。约经4天后到达肠系膜静脉,并随血流移至肝内门脉系统,初步发育后再回到肠系膜静脉中定居,在此,雌雄合抱,性器官成熟,产卵。
从尾蚴经皮肤感染至交配产卵最短需23~35天,一般为30天左右。成虫在宿主体内生存2~5年即死亡,有的成虫在病人体内可存活30年以上。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中国、日本、菲律宾等地。我国则见于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的十三个省、市、自治区的三百三十三个县市。
台湾的日本血吸虫未见有人体感染。本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环节: (一)传染涁日本血吸虫患者的粪便中含有活卵,为本病主要传染源。船户粪便直接下河以及居民在河边洗刷马桶是水源被污染的主要原因。
随地大便,河边粪坑及用未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被雨水冲入河流,造成水源污染。病畜(牛、羊、犬)及鼠等含有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 钉螺: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是本病传染过程的主要环节。
钉螺喜栖在近水岸边,在湖沼地区及芦滩洼地上最多。在平原地区孳生于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的潮湿荫蔽地区,沟渠最多,岸边次之,稻田中最少。钉螺感染率以秋季为最高。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
多通过游泳洗澡、洗衣、洗菜、淘米、捕鱼捉蟹,赤足经过钉螺受染区等方式感染。尾蚴侵入的数量与皮肤暴露面积,接触疫水的时间长短和次数成正比。有时因饮用疫水或漱口时被尾蚴侵入口腔粘膜受染。
(三)易感性 人与脊椎动物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流行区以学龄儿童及青少年感染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此与保护性免疫力有关。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一)发病机理 血吸虫尾蚴,童虫和虫卵对宿主产生机械性损伤,并引起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尾蚴穿透皮肤时引起皮炎,皮炎仅发生于曾感染过尾蚴的人群,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尾蚴性皮炎对童虫在皮肤内的破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宿主的获得性免疫对再感染的反应。
童虫在体内移行时,对所经过的器官,主要是肺脏,引起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出现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患者可表现为咳嗽、咯血、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童虫移行时所致损害与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成虫的代谢产物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全身反应与局部血管损害及组织病变;寄居于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轻度静脉内膜炎与静脉周围炎;死虫可随血流入肝,在栓塞处引起周围组织炎。血吸虫感染可导致整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从而加剧伴发疾病的发展或并发感染。在虫卵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肉芽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与虫卵的发育程度有密切关系。当。
小学生得了血吸虫怎么办

血吸虫病的诊断包括病原诊断和免疫诊断两大部分。病人的确诊需要从粪便中检获虫卵或孵化毛蚴,随着血防工作深入开展,粪检虫卵的难度日增,因而不断改进检查方法,同时提出一系列血清学诊断方法,这些方法日趋完善,简便有效。
编辑本段【治疗措施】查出的病人、病畜要及时治疗。
70年代我国合成了吡喹酮,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的治疗药物。对晚期患者常在接受中药调理后,再作杀虫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等。编辑本段【发病机理】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是宿主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免疫应答。
一方面通过肉芽肿反应将虫卵破坏清除,并能隔离和清除虫卵释放的抗原,减少血液循环中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和对机体的损害;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破坏了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疤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组织血管内形成,堵塞血管,破坏血管结构,导致组织纤维化,这类病变主要见于虫卵沉积较多的器官,如肝和结肠。在肝内,虫卵肉芽肿位于门脉分支终端,窦前静脉,故肝的结构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在重度感染患者,门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肝切面上,围绕在门静脉周围长而白色的纤维束从不同角度插入肝内,称干线型纤维化(pipestemfibrosis),是晚期血吸虫病特征性病变。编辑本段【病理改变】1.尾蚴及童虫所致损害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皮炎,局部出现丘疹和瘙痒,是一种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病理变化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伴有出血、水肿,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实验证明,感染小鼠的血清和淋巴细胞被动转移到正常小鼠,再用尾蚴接种(初次接触尾蚴),也可产生尾蚴性皮炎。
说明这种免疫应答在早期是抗体介导的。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时,所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出现血管炎,毛细血管栓塞、破裂,产生局部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当大量童虫在人体移行时,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痰中带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这可能是局部炎症及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变态反应。2.成虫所致损害成虫一般无明显致病作用,少数可引起轻微的机械性损害,如静脉内膜炎等。
可是,它的代谢产物、虫体分泌物、排泄物、虫体外皮层更新脱落的表质膜等,在机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3.虫卵所致的损害血吸虫病的病变主要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是沉着在宿主的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所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随着病程发展,卵内毛蚴死亡,其毒素作用逐渐消失,坏死物质被吸收,虫卵破裂或钙化,其周围绕以类上皮细胞、淋巴细胞、异物巨细胞,最后类上皮细胞变为成纤维细胞,并产生胶原纤维,肉芽肿逐渐发生纤维化,形成疤痕组织。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不论何种性别、年龄和种族,人类对日本血吸虫皆有易感性。在多数流行区,年龄感染率通常在11~20岁升至高峰,以后下降。
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钉螺的存在以及群众接触疫水,是三个重要的环节。编辑本段【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感染度、免疫状态、营养状况、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不同而异。日本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
当尾蚴侵入皮肤后,部分患者局部出现丘疹或荨麻疹,称尾蚴性皮炎。当雌虫开始大量产卵时,少数患者出现以发热为主的急性变态反应性症状,常在接触疫水后1~2月出现,除发热外,伴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检查血吸虫卵或毛蚴孵化结果阳性,称急性血吸虫病。然后病情逐步转向慢性期,在流行区,90%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此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不适,也可能不定期处于亚临床状态,表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肝脾肿大、贫血和消瘦等。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开始发生晚期病变。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巨脾、腹水及侏儒三型。一个病人可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在临床上常见是以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以及因侧支循环形成所致的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
晚期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严重症状而致死。儿童和青少年如感染严重,使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其他因素可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而致侏儒症。因肝纤维化病变在晚期常是不可逆的,并且对治疗反应甚差,从而导致临床上难治的晚期血吸虫病。编辑本段【并发症】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
编辑本段【辅助检查】1.病原诊断从粪便内检查虫卵或孵化毛蚴以及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虫卵。有:⑴直接涂片法:重感染地区病人粪便或急性血吸虫病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检查到血吸虫虫卵,方法简便,使虫卵检出率低。⑵毛蚴孵化法:可以提高阳性检出率。
⑶定量透明法:用作血吸虫虫卵计数。⑷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慢性及晚。
血吸虫病的防御知识

一、什么叫血吸虫?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脊椎动物指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犬、猫及鼠等)。
血吸虫种类繁多,在已为人类认识的86种中,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二、血吸虫病在哪里流行?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我国就有日本血吸虫病(以下简称血吸虫病)。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省,但在上述范围内并非普遍流行血吸虫病,各省有一定的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三、血吸虫病对身体有什么危害?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从西汉古尸发现的血吸虫感染者来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解放前,许多人惨遭血吸虫病的危害而丧生,有的村舍也因血吸虫病而被毁灭。患了血吸虫病的病人,早期可以不出现症状,或者可以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和乏力等症状,但是,一般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天长日久,重复感染,逐渐形成慢性晚期血吸虫病;小孩患了血吸虫病则影响生长发育,长不高,智力低下,看起来就象小老头一样;妇女患了血吸虫病则月经不调,影响生育,并缺乏生活乐趣;如果发展成晚期血吸虫病,则腹腔里就会长腹水,肝脾肿大,表现出肚大如鼓,骨瘦如柴,有的还会大呕血,真是吃得做不得,严重影响劳动生产和生活,靠劳动致富是根本不可能的。血吸虫病的危害性就是影响生命、生产、生活、生长、生育之“五生”。
四、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的发育和繁殖包括成虫、虫卵、毛蚴、尾蚴和童虫五个阶段。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中,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毛蚴,后钻入螺体,发育成尾蚴。尾蚴遇人或哺乳动物,侵入其皮肤后形成童虫,再移至肠系膜静脉寄生,发育为成虫。
五、什么是疫水?疫水是指在血吸虫病疫区沟渠、田、塘水中有血吸虫的尾蚴。人畜若接触了疫水会被尾蚴侵入,导致感染血吸虫病。六、血吸虫病是怎样传播的?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血管里产卵。
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个左右,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卵会放出毒素,影响健康;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逸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七、人感染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感染途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产性感染。如在田间从事农活、育秧、栽秧、收割、放水灌田、防洪排涝、捕鱼、捉虾、割草等。二是生活性感染。
如在有血吸虫的疫水中洗衣服、洗蔬菜、游泳、洗手、洗脚等。八、什么是钉螺?钉螺是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它是雌雄异体,水陆两栖的螺蛳。
形状呈圆锥形,长度一般不超过1cm,宽度不超过4mm,螺壳表面有纵肋,螺旋一般为6~9个,主要分布在洲滩、沟渠(农毛小沟渠为主)水线上下1m的范围内。稻田中钉螺主要分布在进水口和田埂附近。九、怎样防治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防治,首先是防,其次是治。
防就是想办法预防血吸虫感染,防止人和牲畜得血吸虫病;治,就是治疗已经患血吸虫病的人或畜。避免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在血吸虫病流行季节,人畜不要到有螺的河,堰,沟渠,池,塘等处洗衣物,中、小学生特别要注意不要到这些地方戏水、洗澡。如非得要到这些有螺环境去劳动生产,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如穿胶靴、戴手套或在身上涂抹防蚴霜等等,避免皮肤与水接触。
积极消灭钉螺。消灭钉螺是预防血吸虫感染最根本的措施,没有钉螺,就不会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消灭钉螺,一是药物杀灭;二是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新沟,填有螺旧沟。
积极检查治疗血吸虫病。要知道自己是否患血吸虫病,应积极接受血吸虫病检查。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检查,成人在住家所在地接受防疫人员上门检查。目前,检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粪便沉孵检查、皮内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环卵试验等。
经过检查确诊有血吸虫病后,无论自己有无症状或体征,均要及时进行治疗。目前治疗用的药物叫吡喹酮,此药毒性低,疗效好,服用方便。十、什么是急性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常发生于对血吸虫感染无免疫力的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大量尾蚴后亦可发生。
从理论上讲,任何初次感染者均应表现为急性感染,但在临床仅一部分感染者表现为急性血吸虫病,这可能与感染度和机体对疾病的个体反应性差异有关。急性血吸虫病病人均有明确的疫水接触史。一般发生于春、夏、夏秋之交,发病多人夏秋季。以6-10月为高峰。感染方式以游泳、嬉水、捕鱼虾。打湖草�。
日本血吸虫病的检查方式是怎么样的?

检查包括以下项目: 1.病原检查 病原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主要的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直接涂片法 病人粪便或急性血吸虫病人的粘液血便中常可检出血吸虫虫卵,方法简便,但虫卵检出率低。 (2)沉淀法 水沉淀法或静置沉淀法可用于急慢性期患者,检出率较高。
(3)毛蚴孵化法 利用沉淀法收集到的沉淀虫卵,在无氯的温水(25~30℃)中培养,虫卵可在数小时孵化出毛蚴。
适用于早期血吸虫病患者的粪便检查。 (4)定量透明法 用作血吸虫虫卵计数。通常用于疗效考核和测定人群感染度。 (5)直肠粘膜活体组织检查 用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从直肠或乙状结肠病变部位钳取一小块肠黏膜作压片检查。
2.免疫检查 (1)皮内试验 阳性率约为90%,但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与其他吸虫病可产生较高的交叉反应,且无疗效考核价值。多用于现场确定病例。 (2)环卵沉淀实验(COPT) 本法在国内被广泛应用,是诊断血吸虫病血清学诊断的有效方法之一。
(3)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 一种抗原抗体结合物反应与形态学相结合的化学方法。本法操作简单,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 (4)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用血吸虫卵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冻干保存,用时加蒸馏水稀释成2%的红细胞悬液,与受检血清进行微量血凝试验,l:lO血清为阳性反应,即有有诊断意义。
此方法简易,敏感性高,观察结果快速。 其他的免疫方法还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等。 3.血象检查 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明显。
慢性期嗜酸性粒细胞仍有轻度增多。但极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不增多,甚至消失,而中性粒细胞出现增多。晚期则因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 4. 肝功能试验 血清球蛋白显著增高,血清丙氨酸转酶(ALT)也轻度增高。
慢性血吸虫尤其无症状患者肝功能试验大多正常。晚期患者由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血清蛋白明显降低,出现血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 5.辅助检查 (1).CT扫描 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经CT扫描可显示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有钙化现象;肝包膜增厚钙化,与肝内钙化中隔相垂直;在两者交界处并有切迹形成。重度肝纤维化可表现为龟背样图像。
(2).B型超声波检查 经B超检查可见肝脾肿大。
日本血吸虫的危害

日本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目前仍在108个县和57个县级农场流行,受威胁的人、畜各有近1亿。20世纪80年代以来,血吸虫病防治策略由消灭媒介钉螺转向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由此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工作愈显重要。
家畜(特别是牛)是日本血吸虫的主要保虫宿主和感染者,其在血吸虫病的流行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在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中,控制家畜感染源尤为重要,因而除了查治病人外,还必须对流行区的家畜进行查治。目前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是粪检法和ELISA法。粪检法费时费力,阳性检出率也较低,已不适合在现场广泛使用。ELISA法需要仪器设备,也不方便于现场使用。
因此,寻找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并具有考核疗效和防治效果以及监测疫情的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上一篇:怕黑夜的媳妇怎么办
下一篇:空调房嘴巴起泡怎么办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