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抑郁独居老人怎么办
老年人情绪低落抑郁怎样调节

老年人情绪低落抑郁怎样调节 老年人情绪低落抑郁怎样调节,一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还是工作当中,很多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这种情绪也是我们呢不能忽视的存在,以下老年人情绪低落抑郁怎样调节。 老年人情绪低落抑郁怎样调节1 老年人抑郁症和退休、离休后无所事事、子女不在身边陪伴等有很大的关系。
任何类型的抑郁症后果都是极其严重的。
而老年抑郁症不仅拥有抑郁症的共同特点,还很容易引发心肌梗死、高血压、冠心病和癌症等身体疾病。因此一定要熟悉老年抑郁症的症状表现,做好预防工作或在发病初期就接受有效治疗,这样才能把危害降到最低。 为何年纪大,情绪会低落? 王奶奶前几天刚过完65岁的生日,有着一儿一女的她在外人看来是一个挺幸福的老太太,子女都很孝顺,生活也很富足,年轻时在文工团跳舞的她,退休后经常跳广场舞。可是最近因为走楼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造成腿部粉碎性骨折,以后的日子都要在轮椅上度过了。
王奶奶笑容不在了,经常唉声叹气,不爱出门,饭吃得也少了,晚上12点以后都难以入睡。 儿子以为如果把母亲推到平时她跳广场舞的地方,可能会让她开心一点,谁知道她说再也不想看到那些人跳舞了,情绪非常激动地说:“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泪水不住地往下掉…… 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心理科副主任王晓丽分析,如今太多像王奶奶一样的老年人了,随着身体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会增多,使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尤其身体疾病导致行动不便时,消极感会更加严重,长此以往又会产生抑郁。
除了疾病的原因,还有很多原因导致老年人出现抑郁情绪。比如社会角色的转变,原本在单位任高职,因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以致出现一段时间的适应性障碍;还有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亲朋好友相继去世,这可能会加重他们对死亡的恐惧感。对于原先性格内向、老年期缺乏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
王晓丽介绍,空巢、独居老人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以往我国的家庭模式是几代同堂,而现如今空巢老人家庭却在大幅度增多,许多老人缺乏子女的陪伴极易产生孤独感,导致内心空虚、伤感,甚至精神萎靡。 有哪些表现,能早发现老人抑郁 ? 王晓丽称,其实子女不难发现老人的抑郁情绪,只要多关心就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观察: 以躯体疾病的症状为主要症状。
主要表现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躯体某部位的疼痛、乏力等。约有80%的患者有睡眠障碍,主要是中段和末段睡眠差,可伴有入睡困难和噩梦,少数睡眠增多。 情绪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悲观失望,整日忧心忡忡。
在抑郁症发作的基础上,病人会感到绝望、无助与无用。70%以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可有焦虑、表情紧张、惶惶不可终日等表现。老年患者对忧伤的情绪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有时焦虑完全掩盖了抑郁。 生活中的兴趣明显下降。
原来喜欢的事情、喜欢参加的活动都逐渐地放弃,什么都懒得干,甚至觉得生活变得枯燥乏味,生活没有意思,活着没有价值。 自信心下降,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对不起子女、亲人,对不起国家的培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甚至会产生自责,再严重的会认为自己有罪。 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缓慢,反应迟钝,言语少,语调低,语速慢,自觉“脑子较前明显不好使”。轻者可以进行言语交流,多为问多答少,初始交流还可以,继续交流就越显困难。严重者无法交流。
预防老人抑郁,有什么招? 有什么办法可以老来不抑郁呢?王晓丽建议: 正确面对离退休。离退休是一个正常的且不能避免的过程,从忙碌且规律的职业生活中退出,转而过着悠闲、无规律的老年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社会角色的转变。对于一部分事业心很强的老人来说,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
但是,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阅读、音乐、舞蹈、书法、园艺、棋类等,既丰富精神生活,又陶冶情操,更能减少孤独、空虚感。 自我养生调身体。每天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对于长期吸烟、饮酒的老年人,应逐渐减量,最终戒断,有利于保护脑神经;定期去医院体检;家属耐心倾听老人对自己心情和病情的叙述,使他们有安全感,以消除负面情绪对身体的影响,提高老人的免疫力。 家人的陪伴很重要。
平时子女忙挣钱孝敬父母,但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平时多抽空回家看看,多与他们交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正确对待生与死。对身体过分担忧的老人,可以到正规医院做必要的检查,以消除焦虑感和紧张感。
老年期虽然在生理上是一个衰退的过程,但是心理上可以继续蓬勃发展,只要保持年轻的心态,就会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老年人情绪低落抑郁怎样调节2 老年人抑郁症的调理方法! 老年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但大多数老年抑郁症患者是以躯体症状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睡眠障碍、头痛、胃肠道不适、食欲下降、心血管疾病或假性痴呆等。 许多老年人在半年内就有了导致抑郁的外在因素,并出现抑郁的相关症状,却很少引起老年人与家人们的注意。当内外科能排除这些躯体症状是器质性病变或上述症状难用器质性病变解释时,就要考虑抑郁症的可能。
而且有了这种病症也不要讳疾忌医。 老年抑郁症要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关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专家认为,一般心理治疗为本,药物治疗为辅,一定要接受心理治疗,必要时服药治疗。
相信经过有效的治疗,再加上儿女们细心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老人们会最终走出抑郁阴影,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投身到自己的晚年生活中去。 要预防和治疗老年抑郁症并不难。老年人首先要改变认知,改变原来的生活模式,要从以工作为中心转向以家庭为中心,以紧张为中心转向以闲�。
独居老人心理状态如何解决

伴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传统上的几代人同居的家庭模式。那么独居老人心理状态如何?下面我带你一一了解! 独居老人心理状态如何解决 1、老人缺乏交流,精神生活空虚 一般情况下,农村留守老人靠跟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来寻找精神上的慰藉。
当子女外出打工以后,留守老人就缺少了沟通与交流的对象,而与小一辈之间有代沟,无法有效沟通。
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藉和关怀,平时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关怀父母的饮食起居,老人与子女之间缺少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精神上的寂寞和空虚。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2、情感空虚、孤寂和无助 在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老年人本该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家庭结构功能出现分化。子女离土离乡流入城市寻找生活,一年中回家的次数很有限,留守在家的一些独居老人情感没有依托。
尽管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但是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尤其是独居老人生病或无法干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成员的缺席、老人对邻居等外人的戒备心理和疏远行为,使他们的精神支持极度缺乏,很容易陷入孤独,严重者会出现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 3、对生活抱着消极的态度,甚至有自杀念头 对死亡的态度表现比较淡泊,容易表现出厌世情绪,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少数人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部分孤寡老人会有暴死的念头,希望死得干脆些,不愿意在病床上拖得太久;一些人赞成安乐死,宁可无痛苦地早些解脱。
为自己是所有老人中最不幸者,自己是多余的人,对社会已毫无价值;也有一些孤寡老人希望视自己为最需要理解的人,认为被理解和尊重是最重要的;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希望被视为有求偶心理需要的人,认为有老伴可以相互照顾,共同度过漫长的晚年。 独居老人如何调理心理状态 1、年轻人及社会需要多关注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 中国是礼仪之邦,百善孝为先。我认为,要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传统孝道,鼓励儿女对老人的情感支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人们的思想观念开放了,但同时西方社会倡导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利己主义思想也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农村儿女养老的情感支持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外出务工的子女,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好几年回一次家,这让本应该儿享受天伦之乐的农村独居老人备受情感空虚的困扰。源自家庭的社会支持是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在社会支持因素中的重要方面。
因此,提倡传统孝道,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呼吁在外务工的子女们多关心在家独居的老人。 2、独居老人可抱团互相照顾 为独居老年人提供一个情感宣泄与交友互动的平台。通过分享缺少子女关爱的感受,表达情感需求,获得其他组员的精神支持;了解独居老人的兴趣爱好,以此开展相关主题的学习、分享小组,既可丰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减少老人的孤独感,也可以在团体辅导中加入一些文体活动在辅导中去,使独居老人拥有一个健康丰富的老年生活。帮助老年人建立科学、健康的晚年生活方式和心理准备,积极应对晚年各种“生活事件”,改善老年人与家人、邻里关系和相处问题。
独居老人产生的原因 1、计划生育政策造成 家庭是儒家价值观(“忠孝”)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人家庭的急剧增长意味着,中国社会结构的最底层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转变,”长期以来,家庭一直是多成员共同居住的地方,是组织生产和消费,社交活动,维系政权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单位。“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打破始于独生子女政策。这一政策造成了中国传统大家庭单位的逐渐解体。
近些年来,随着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离开农村来到城市,他们中许多人的父母被留在老家,在老伴过世后,鳏寡老人只能独自一人生活。 2、家庭原因造成独居老人 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代际间的生活习惯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年轻一代多追求生活享受,而老年人多是艰苦朴素,从而老年人与子女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存在着差异,因而为了避免生活上的矛盾与摩擦,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处。
我国对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

在我们的社会中,经常会看到独居老人的存在,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终面临生活的问题。人到老年,生活的问题非常多,比如各种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导致许多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又加上经济上的压力,同时还有一些心理问题。
那么,我国对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有什么解决办法呢?一.养老院虽然有许多人说送老人去养老院很不孝顺,但是养老院确实是一个可以让老人安心的地方。
在那里,每天都会有人照顾,这就解决了老人需要照顾才能生活的麻烦。同样,在养老院有许多同龄人交流,这对于老人的心理有着重大的改善。许多老人在独居时由于没有人陪伴,经常会引发一些心理上的疾病,这种疾病通常没办法解决。但是养老院有许多人交流,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老人抑郁的风险,对于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有着不小的作用。
老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疾病的问题,有许多老人患有疾病,在发病时需要迅速的治疗。在一般的养老院里,都会有专门的医生来帮助老人看病,着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老人的安全。二.鼓励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最操劳的莫过于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子孙。
老人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常回家看看似乎很简单。但是现代的年轻人似乎并没有积极去施行这个方案,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工作非常忙。但是逢年过节一定要带上亲属,回家看望老人,这对于老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只有让老人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才会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国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对于独居老人的日常生活解决的办法也很少。但是,相信我国能够找出一个正确的方法去解决老人的问题。
上一篇:宝宝晒黑后变白怎么办
下一篇:城墙甬道屋顶塌陷怎么办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