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
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

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哦,人死了以后,经过几年、几十年,后代帝王想起来,把他的牌位或者弄个塑像,摆放到太庙中去,享受帝王的祭祀。能不能享受到帝王的祭品,许多人心存疑虑。
如果豹眼跟你说能吃到,你可能会不信,在这里也不方便讨论这个问题。
建议一点,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至于说有多少实际的好处,他自己已经吃到了别人吃不到的东西,这自然就是好处。对于后世子孙,究竟有啥好处,这个还真没有明确的规制。历朝历代都基本如此,但潜在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青龙元年(233年),魏明帝曹叡诏令夏侯惇、曹仁、程昱因功配享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这里有几个看点,这几个人为何在曹丕时期没有配享太庙呢?为何其他人没有呢?是因功配享太庙,其他人的功劳就不够吗?景元三年(262年),郭嘉因功受到曹奂在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难道郭嘉的功劳就比他们差这么多吗?因此,功臣配享太庙这个事,还是政治的需要,具有政治风向标的作用。
对于配享太庙的人,本身就是死后莫大的荣耀,对其子孙没有具体、明确的好处。但是肯定的一点是,能够被新帝王立为配享太庙,就确定了这些人在新帝王心中的位置,其子孙后代的地位、待遇只会得到提升,而不会丝毫受到影响。一朝天子一朝臣,配享太庙的人,都是朝廷以前的重臣、功臣,但只代表过去;配享太庙这一骚操作,就是后代帝王对前代功臣的肯定,自然会对其子孙格外的隆遇。
尽管是在提倡一种理念,让在朝大臣活着的时候为死后考虑,不要太过任性。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制,但福荫子孙,潜在的好处还是大大的。就像领导的饭局,总是点明让某某人参加。
你说吃这顿饭有啥好处吧,没有。还不如自己在家里吃点咸菜,喝碗稀饭。但大部分人还是屁颠屁颠地去赶场,话不敢说真的,酒不敢喝尽兴。说吃这顿饭实际的好处吧,还真没有。
但其潜在的好处就难说了,没有哪个老板或领导叫你去参加一个饭局,事先承诺,之后会给你多少好处。但经常参加领导酒局的人,自然就是老板信任的人,将来的利益是可以预期的。配享太庙这事,跟老板的酒局差不多。只是祖宗吃了大餐,子孙可能会得到好处。
因此,豹眼认为,配享太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必定会给子孙后世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虽然历朝历代没有具体的规制,但绝对少不了的。吃吃喝喝绝不是小事,活着的人如此,死去的人一样如此。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就失去了这样做得必要。
古代配享太庙是一种哀荣,这对他们的后代都有哪些好处?

太庙是古代王朝供奉历代皇帝的地方,如果大臣功劳甚大,有时皇帝也会恩准其配享太庙,那么古代的配享太庙究竟有何意义,后代又会有什么好处吗?不管对于谁,皇帝、郡王,还是臣子,配享太庙都是最高的哀荣。因为后世一代代皇帝会祭祀你,后世接受一朝朝文武大臣会跪拜你,你登上了云巅,成了万民崇拜的对象。
一般除了皇帝,是谁也不敢想像这种场面的,但进了太庙就成了可能。
对于古人,尤其是封建臣子来说,这是莫大的荣誉,真比生命都重要。配享太庙没有直接的明面的利益好处。而且配享太庙这种荣誉,不能像爵位一样世袭。但没有好处是不可能的。
对配享太庙的人的后世子孙而言,其家族绝对是勋贵之家,子孙根红苗正,只要自己不作,一生衣食无忧,锦绣华美是肯定的,如果有能力,更容易被提拔,委以大任。比如张廷玉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是朝廷高官:张若溎,历任兵部主事、员外郎中、御史、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职。张若霭,袭封伯爵,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
张若澄,官至内阁侍读学士。张若渟,刑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再迁郎中。其次,国家会把最好的资源给你,想读书有全国顶级的大儒教你,想看病,京城名医可以登门,甚至太医都有可能帮你“望闻问切”。
但这是个荣誉也不是铁板钉钉的,如果子孙或家族成员犯错或是皇帝不高兴了,把你的牌位从太庙移出也是分分钟的事。和琳,和珅的弟弟,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名将,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四川总督等,被封一等宣勇公,清高宗乾隆命配飨太庙,但到了嘉庆四年,和珅诛,清仁宗就把和琳撤出太庙。
在古代配享太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荣耀?对后代有何好处?

太庙是我国古代帝王的宗庙,对于皇室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上传我国古代的孔子和他的四个徒弟就配享太庙,配享太庙殷商的时候就比较流行,皇后或者宗室以及对国家有功的大臣在帝王的批准下被供奉在太庙。
配享太庙是一种无上的荣誉。
对家族以及子孙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对他们高看一等。一、配享太庙的大臣唐朝时期李世民为了嘉奖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大臣,于是李世民特别建立凌烟阁放24位功臣的画像。后来唐玄宗去世后,便出现了唐朝第一批配享太庙的人选。这50年后,又出现了魏征被列入了配享名单,40年后长孙无忌,李靖和杜如晦也加入了配享名单。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配享太庙的功臣非常多,而且这些功臣也是凌烟阁24功臣之一。二、配享太庙的好处配享太庙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获得殊荣,虽然自己死了,但是自己的牌位可以放在太庙中,受到后代帝王的香火,甚至也受到皇室的跪拜。一个人可以配享太庙,对家族而言都是非常高的荣誉,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子孙后代还是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去入仕当官,虽然有人说配享太庙可以让子孙后代的路走的顺利一点,可是中国也有一句古话叫做人走茶凉。人都去世了,还怎么为子孙后代铺路呢?三、配享太庙的历史意义配享太庙是我国帝王推出来的一种无上的荣誉,让手下的大臣们可以对自己更加忠心耿耿。历史上配享太庙的功臣有很多,但是他们的子孙后代不是每一个都能有圆满的结局。
有些因为站错队,或者卷入政治纷争而受到帝王的疏远或者被杀。
太庙是什么?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样的好处?

太庙,是历代皇帝供奉列祖列宗和举行祭祖典礼的重地。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对大臣而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特殊荣耀,必须是为国家立下不世之功和与皇帝关系特别亲密的功臣,才能获此殊荣。
配享太庙是古代皇帝给予大臣的最高荣誉性奖励,但对功臣家族并无什么额外的或者其他实质性的好处。
太庙的历史沿革古人非常重视家族血脉传承,对祖先非常崇敬。为了表示对祖先的缅怀与崇敬之情,有实力的大家族都会采用编修家谱、修建祠堂。皇帝作为天下之主,自然更会率先垂范,“敬天法祖”,把祭拜祖先提高到与礼敬天地同等的高度上来。从夏商周时代开始,帝王们就开始大规模建造太庙,当时称为“世室”或者“重屋”“明堂”。
秦汉时期开始,正式更名为“太庙”,并一直沿袭两千余年。京城现存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实际上就是明清两朝太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余亩,主体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各15间,东配殿供奉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依次是中殿和后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
太庙高大巍峨,金碧辉煌,气象庄严,是明清两朝皇帝祭拜祖先的主要场所。功臣配享太庙有哪些好处能够配享太庙的古代功臣,入选条件极为苛刻。清朝大臣张廷玉,服侍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长期执掌中枢,劳苦功高,为清朝发展立下大功。
他老年时曾想向乾隆申请死后配享太庙的资格,结果遭到乾隆怒斥与嘲讽。可见获取配享太庙资格难度之大。功臣配享太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古代皇帝能够给予大臣的最高荣耀性奖励,对大臣而言堪称无上荣光。
但也仅此而已,此外并无其他实质性好处。
古代死后若能够配享太庙,那对于自己的后代会有哪些好处?

太庙是中国古代的皇家宗庙,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从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初这里供奉的是皇帝先祖和历代皇帝,后来出色的皇室成员、皇后、功臣去世后都可以把牌位放在太庙之中,史称配享太庙。
何为“配享”呢?已经去世的皇帝牌位放在正中央,这些人的牌位放在两侧,清朝还分东西两殿,东殿供奉宗室和诸侯王,西殿供奉有功的大臣。
有多大的功劳才能得到供奉呢?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一生出将入相,还被后世称为“半个圣人”,但是他也没有得到配享太庙的资格。可见能获得这个荣誉十分不容易。门槛这么高,配享太庙之后又能有什么好处呢?只能说荣誉大于实际。封建社会是皇权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会把每一个人的脊梁压弯。
无论这个人多么正直多么有能力,见到皇帝都要乖乖的三拜九叩。但是配享太庙后就不一样了,虽然这时自己已经死了,但是自己的牌位可以享受到后世皇帝的香火,这些皇帝过年过节祭祀祖先的时候要虔诚跪拜在地,那么配享太庙的功臣是不是也相当于受到了皇帝的跪拜。虽说不是主位但咱也是排的上号的,一想就觉得出口气。
但话说回来,配享太庙是死后哀荣,也就只有这么点好处了。一个人配享太庙整个家族都有极高的荣誉,可也只是荣誉而已。爵位可以世袭,铁帽子王甚至连降爵都不需要,但是配享太庙不行。
它属于“好听不好用”的类型。即便祖先配享太庙,这个家族的子孙也需要有真本事才能出人头地。或许有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都配享太庙了子孙的路怎么说走的也能顺利一些。
“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话不假,但是能配享太庙的官员一定是位极人臣的大官,无论是否配享太庙都为子孙铺好了路。另外还有一句话叫人走茶凉,配享太庙证明这个人去世了,即便此人有通天之力也施展不出来,其他的官员为何还要优待他的后人。因此配享太庙只是一个荣誉证书,这个人的子孙远远达不到躺赢的状态。甚至后世皇帝不喜欢他或者子孙站错队,这个人的牌位还会从太庙中移出去,比如说和珅的弟弟何琳。
那么配享太庙的名臣后代过得怎么样呢?我们可以看看唐朝配享太宗皇帝李世民庙庭的官员,唐朝虽说李渊是开国之君,但李世民的班底一点都不差。李世民死后配享太庙的人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李靖、屈突通六人,都是在史书上赫赫有名的。长孙无忌在李世民去世后不得圣心,最后被流放黔州自缢而死。他的长子长孙冲受到牵连流放岭南,其余孩子在史书上均无明确记载,可见官职不大。
房玄龄因为儿子房遗爱参与造反被取消了配享太庙的资格,长子房遗直被贬为庶人。杜如晦的二儿子杜荷卷入李承乾案被斩首,大儿子杜构也受到牵连被贬岭南,最后死在南方。高士廉的长子高履行在父亲的光环下已经官至户部尚书,后来被长孙无忌牵连被贬为永州刺史,彻底远离中央。大唐战神李靖的儿子李德謇因为李承乾谋反一事被牵连流放岭南,后来看在李靖的面子上改为流放吴郡,李靖死后承袭卫国公的爵位,之后也是毫无消息,他的弟弟李德奖在历史上只留下一个人名。
屈突通的后代是太宗朝所有配享太庙的功臣中结局最好的,他的长子屈突寿继承了他蒋国公的爵位,后来李世民感念屈突通的功劳,又把他的次子封为果毅都尉。
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究竟会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在中国古代有一些劳苦功高的大臣在他们是死后,国王一般会把他们封分为配享太庙。然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根本就不知道古代大臣在去世后配享太庙到底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呢?查找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的一些大臣在死后配享太庙,他们除了能够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以外,实际上并没有其他的好处。
一、古代太庙在了解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到底能够得到什么实际好处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在古代太庙,它究竟指的是什么。
相关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所谓的太庙是指一些由皇家指定人们专门修建的一些寺庙,这些寺庙一般只是用来供奉当代的国王或者说供奉当代国王祖先的地方。二、配享太庙在了解古代太庙的具体含义之后,我们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古代中所说的配享太庙是什么意思。查找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一开始时候,太庙一般仅仅只是某一个国王专享的。随着朝代的发展,慢慢地一些国王的妻子以及国王的亲戚,以及一些劳苦功高的大臣,在国王的批准之下,也是可以供奉在太庙。
然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配享太庙。古代的太庙中一般都有分为大殿和偏殿。一般来说,大殿是供奉给古代的各朝各代的国王,而配殿一般供奉一些劳苦功高的大臣以及国王的一些亲戚。
太庙中的偏殿供奉也是十分有讲究的,一般来说,西偏殿一般是供奉一些历朝历代的有功之臣。东偏殿一般供奉的是一些劳苦功高的皇家亲戚。三、配享太庙的好处对于古代大臣配享太庙的好处,我们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发现古代的大臣在死后配享太庙,除了能够获得一些至高无上的荣誉以外,其实并没有获得任何实际的好处。
上一篇:社保缴费基数和工资有关吗
下一篇: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斜颈 ?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