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是什么意思?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是什么意思?

“与”这里指: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出处: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谢中书书》。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扩展资料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齐梁间道士、道教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文学家,自号华阳居士,人称“山中宰相”,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
著有《真诰》(道家重要典籍之一)、《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後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二牛图》等等。《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
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徵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
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是什么意思

未念无与为乐者与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分别是什么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中的“与”意思是“和”“一起”,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出处: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记承天寺夜游》)“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意思是“参与”,这句话的意思是“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出处:出自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
“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
“未念无与为乐者与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分别是什么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中的“与”解释为“和”,这句话是省略句,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解释为“参与”,在这里指“欣赏”。【古义】一、连词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
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等。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二、介词“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
可译为“和”“跟”“同”等。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
可译为“为”“替”等。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李白《将进酒》)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可译为“随”,或仍作“与”。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可译为“将”“把”“使”等。
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辨析〕如何分辨介词“与”和连词“与”,这里提供两点供参考:第一,“与”字前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介词“与”前有修饰成分“不”“欲”;连词“与”前一般没有修饰成分。第二,“与”字前后的成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是介词,如“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短文两篇》)”,“与”字前后成分分别属于代词和动词;连词“与”连接的双方属于同一词类,如“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与”字前后成分都属于名词。
三、副词通“举”,用在谓语前,表示在某一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等。例: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四、语气词1.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常常几个“与”字排比运用。可译为“吗”“么”等。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例:①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五、〈动〉(1) 参与 [take part in]昔者仲尼与于蜡宾。
——《礼运·大同》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和相与步于中庭的与意思相同吗?

不相同。一、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与”是参与,在文中意思为领略、欣赏的意思。
整句话的意思是:再也没有能欣赏山水的美丽的人了。
这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里的句子,表达出对谢灵运的追慕、对自己发现和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与前贤暗通可成知己的自傲之情。二、相与步于中庭的“与”是与相一起,表示“一起”的意思。整句话是:(我们俩)一起在庭院中散步。这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里的句子。
三、很明显,这两个与字的意思不相同。一个解为“欣赏”,一个解为“一起”。属于一字多义。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什么意思啊

出处:南朝文学家陶弘景所作的《答谢中书书》。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作者简介: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
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