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1955年授衔时,这三个人对军衔不满闹得最凶,最后获得什么军衔?

1955年授衔时,这三个人对军衔不满闹得最凶,最后获得什么军衔?

最佳回答2022-10-20

1955年授衔时,这三个人对军衔不满闹得最凶,最后获得什么军衔?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表扬和嘉奖在战场上立下战功的将士,政府决定给他们授予相应的军衔。这个消息一经传出,让当时的人们无比激动,在很多战士看来,名称和头衔是次要的,关键是得到国家的认可才是最骄傲的事情。

头衔一出,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人感觉军衔和自己名副其实,而有的人则嫌弃军衔太小,不符合自己。

其中,就有三位将军闹得最厉害,还被政府批评。那么,这三位将军分别是谁?以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又如何呢?一、王必成王必成是湖北省小寨村人,生活贫苦,从小就立志为国杀敌,参加赤卫队,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担任过班长、连长和军长等职,有勇有谋。王必成很会打仗,曾在多次战役中重创敌人,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在淮海战役中,歼灭黄伯涛的主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良好基础。授军衔的时候,王必成被授予中将,当时王必成有些不服气,感觉自己的军衔有点低,就去找领导反应,结果遭到领导的一顿批评。

领导告诉王必成,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做上将,但是,考虑到他所在的部队,普遍军衔都低一些,为了一碗水端平,只好将他授予中将军衔。王必成听到领导这样分析,考虑到一个部队的兄弟都如此,也就不再说什么了,乖乖地回去做他的中将了。二、王近山王近山是湖北红安人,担任红军师长、八路军旅长等职,在红军长征时期、进军大别山和淮海战役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每次作战,都冲到第一个冲锋陷阵,被人们称为“王疯子”。

朝鲜战争爆发,王金山投入到战争中,英勇坚守阵地43天,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这场战役后来被拍摄成一部电影,名字叫做《上甘岭》。王近山授予中将,不满这个结果的他找领导理论,结果也被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领导告诉他,这样做是有原因的,从他履历来看,可以授予上将,但经过综合考虑授予他中将,是基于整个环境决定的,上将的名额有限,是留给资质最老和功绩最多的战士的。

王近山本身也是一个爱国将士,听到解释以后也就会心地接受了。三、钟伟很多人对于钟伟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他是电视剧《亮剑》里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钟出生在湖南省一个山村,后担任团长、旅长、师长和军长等职位。

钟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胆大英勇,在战场上看到鬼子就杀,令敌人闻风丧胆,人们称他为“巴顿将军”。钟伟性格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话直说,不会藏着掖着,大授军衔的时候,他被授予少将,他对这个结果不满意,于是立马找上级理论,结果遭到领导的批评。钟伟因病去世,弥留之际,他写下遗书,要求不举行追悼会,要将他的骨灰撒在平江起义的地方,一辈子敢作敢为,极具个性。纵观三位将军,他们都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授衔的时候,大胆说出自己的不满,也是他们性格中直率和可爱的一面,丝毫没有减轻他们的英雄形象。

1955开国授衔时有几人应授衔而放弃

毛主席本来授大元帅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本来授元帅,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人授予大将,理所当然,但是都没授予。耿飚将军授予上将毫无疑问,但是已不在军队系统。

五五授衔时,哪几位原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军衔偏低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军首次对全体有军职的军队干部进行授衔,史称“五五授衔”。其中此次授衔,全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

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中将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少将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

其中,出身红一方面军的将领占大多数。举个例子,红一军团长征前有三个师,师长加政委有六名主官,除了陈光外均获得了上将军衔。 比较而言,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军衔普遍不算特别高。57名上将中只有8人出身原红四方面军(不含红二十五军)。

那么,哪些出身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军衔偏低呢? 首先说说原红30军军长、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程世才。 程世才,湖北省大悟县人。18岁加入红军,由于作战勇猛,两年后就成为了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三团政治委员。

红四方面军入川后,川北军阀田颂尧出动大部队围剿红军,程世才率红33团开辟林间通道,在凌晨如从天降,一举全歼川军3个团,使红33团荣获“攻如猛虎团”的荣誉军旗。长征时被任命为红30军代军长。 1936年10月底,西渡黄河的红5、红9、红30军奉命编组为西路军。

由于种种原因,西路军损失极大。程世才带领左支队转战祁连山43天,成功抵达星星峡。 1938年5月,程世才任冀热察挺进军参谋长。

在萧克不在期间主持军务,粉碎了一万日军对平西根据地开展的大扫荡。后亲自率老红军骨干潜入张家口一带,建立了平北根据地,成为长城内外抗战的重要力量。挺进军撤销后调任晋察冀军区军事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奉调东北,四平失守后,在讨论是否坚持南满的会议上,程世才坚决支持陈政委的正确主张,随后又指挥打了四保临江战斗。

后任安东军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司令员等职。 建国后,程世才担任公安军第一副司令员,主持公安军的实际工作,1952年定为副兵团级。由程世才解放战争时期长期担任地方军区司令员,战功差了一些,因此尽管任职资格和 历史 资格都符合上将条件,但仍被授予中将军衔。 再说说来头更大的原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倪志亮。

倪志亮,黄埔四期毕业,开国中将中唯一一名北京人。参加过广州起义。后到鄂东北根据地工作。先后任游击队队长、红一军第一师三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师长、第四军军长等职。

红四方面军到达川陕后任方面军参谋长,成为红四方面军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晋冀豫军区司令员、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军委四局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奉调东北,任辽北军区、嫩江军区、嫩南军区司令员,西满军区副司令员。

辽沈战役前夕离开地方军区,奉命创办东北军政大学,担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校长。 四野入关后,倪志亮随部队南下,任中南军政大学副校长兼武汉警备副司令员。没多久,上级从兵团级干部中挑选派驻各国大使人选,倪志亮是首批将军大使中唯一一名军事干部,被派驻到战火笼罩的朝鲜任特命全权大使。

在此期间,倪志亮最出名的是给上级汇报战争进展情况时很有预见性地断定美军将在仁川登陆,此时距离仁川登陆还有差不多两个月时间。 志愿军入朝后,倪志亮又承担了军事联络工作,被授予一级国旗勋章。1952年2月奉调回国,任命为后勤学院副教育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倪志亮虽然在红四方面军中地位较高,但在抗战爆发后就很少直接指挥作战,1940年从抗战前线调回延安负责军委和军事教育工作。解放战争期间到东北也是担任地方军区司令员和军政大学副校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倪志亮患有严重的肺气肿,抗战期间部队大多是时候在山区打游击,倪志亮并不适合。

调到东北后因天气寒冷,病情时常发作,无法胜任军队指挥。因此战功方面就差了一些,1955年只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三个说说詹才芳。 詹才芳,湖北黄安人,在黄麻起义期间表现非常突出,亲率30多人的敢死队攻克黄安南门,第一个打进黄安县衙,活捉了县长。

1931年11月—12月,红四方面军发动了四次黄安战役,詹才芳率红10师30团歼敌近两千人,战果冠绝全军。1932年,詹才芳在苏家埠战役中担任围困残敌的任务,指挥一个团围困苏家埠守军43天,为大部队打援创造了条件。红四方面军到达川陕后大幅扩军,詹才芳升任红四军十二师政委、红九军政委,与何畏军长、许世友副军长共同参加了仪南战役、营渠战役、宣达战役,歼敌2万人。

红四方面军到达陕北后,詹才芳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战爆发后前往晋察冀创办抗大二分校。后任晋察�。

55年授衔有何不公之处 后来候补了哪十大将军

55年授衔是基本公正的。没有大将候补。

后于1956年、1958年分别补授王建安、李聚奎上将军衔。

是因为他两是从朝鲜战场归来的,有新的战功。1956年和1958年又各补授了一名中将:1956年,聂鹤亭,装甲兵副司令员;1958年,贺诚,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装甲兵副司令员聂鹤亭也是因为参加了抗美援朝;贺诚是因为在军事医学上的新贡献和职务晋升。少将中,属于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有:王蕴瑞 志愿军 参谋长黄文明 志愿军 干部部部长张明远 志愿军 后勤部副部长胡炳云 志愿军 9兵团参谋长肖应棠 志愿军 副参谋长肖文玖 志愿军 20 兵团参谋长潘 焱 志愿军 16军代军长丁 盛 志愿军 54军军长钟国楚 志愿军 23军军长陈坊仁 志愿军 68军军长陈云开 志愿军 16军政委谢 明 志愿军 54军政委李呈瑞 志愿军 68军政委(55.10调任海军航空兵政委)梁仁芥 志愿军 原 1军政委 (55.10调任 68军政委)赵冠英 志愿军 20兵团副参谋长赵章成 志愿军 炮兵司令员谭善和 志愿军 工兵指挥所司令员兼沈阳军区工兵指挥所司令员徐国贤 志愿军 1军代军长杨俊生 志愿军 16军副军长吴泳湘 志愿军 21军军长周长胜 志愿军 21军副军长肖全夫 志愿军 46军军长曾雍雅 志愿军 50军副军长 宋玉琳 志愿军 68军副军长 贺大增 志愿军 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李 震 志愿军 三兵团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吴保山 志愿军 46军政委 、何运洪 志愿军 50军副政委 、李致远 志愿军 68军副政委 、谢福林 志愿军 21军政委 、丁莱夫 志愿军 20兵团组织部部长 、丁先国 志愿军 后勤部 2分部部长、 董永清 志愿军 后勤部 5分部部长 、况开田 志愿军 后勤部 6分部部长 、刘禄长 志愿军 炮兵干部部部长 、汪克明 志愿军 19兵团干部部部长 、王明坤 志愿军 参谋学校校长、 张树芝 志愿军 1军副军长、 张云龙 志愿军 24军副军长、陈仁洪 志愿军 24军副军长 、李家益 志愿军 24军副军长、 赵国泰 志愿军 163师师长、 凯墨·索南旺堆 49年任藏军总司令,时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

.吴瑞山 志愿军 54军副军长、 欧阳家祥 志愿军 20兵团副参谋长、 张万春 志愿军 46军参谋长、 熊作坊 志愿军 68军副军长、 赖春风 军事师范学校校长、 蒋克诚 志愿军 50军第一参谋长、 舒 行 志愿军 50军第二参谋长、 廖鼎祥 志愿军 炮兵副司令员、范阳春 志愿军 16军政治部主任、 谢家祥 志愿军 54军政治部主任、 杨中行 志愿军 50 军副政委 、张梓桢 志愿军 敌工部长、 彭 盛 志愿军 后方办事处主任、 严庆堤 志愿军 68 军副政委 (济南军区公安军政委)、 吴融峰 志愿军 1 军副政委 (21军)、 李彬山 志愿军 24军 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刘 春 志愿军 炮兵指挥部政委、 佘积德 志愿军 炮兵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兼军法处处长、宗礼 志愿军 后勤部 4分部部长、 严 政 志愿军 21 军副政委、 陈茂辉 志愿军 23军政委、 张秀川 志愿军 三兵团政治部主任、 任 荣 志愿军 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方委员、 唐金龙 志愿军 1 军副军长、 吴子杰 志愿军 1军 1师 师长、 游好扬 志愿军 1 军 师长、 赖光勋 志愿军 16军 32师师长、 李木生 志愿军 23军 68师师长 (南京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 、徐其海 志愿军 46军副军长 、黎 光 志愿军 66 军 198师 师长、 贺吉祥 吉林军区 副司令员、 张步峰 志愿军 后勤部卫生部部长、 樊学文 志愿军 46军政治部主任、 汪 易 志愿军 46军 133师 政委、 李布德 志愿军 67军 199师政委、 童国贵 26军副军长。

一九五五年授衔低的都有谁?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首次授衔,由于需要照顾各方面军干部相对平衡以及个人条件等因素,出现了授衔偏低的情况。我认为授衔偏低的有以下几位?徐立清将军1、徐立清1910年生于河南商城县申家湾(今属安徽金寨县)。

1955年评定军衔时,正兵团级现役军队高级干部一般都授予上将军衔。

时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徐立清,在1952年被评定为正兵团级,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的条件。他向罗荣桓部长写了要求低授军衔的报告,没被同意。徐立清又先后给毛泽东、党中央、中央军委和罗荣桓连续写了几封信,表明决心。周恩来亲自找他谈话后,同意授予他中将军衔。

段苏权将军2、段苏权是湖南茶陵人,1934年10月,贺龙、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前身)准备从贵州向湘西转移时,任命年仅18岁的段苏权担任黔东特委书记兼黔东独立师政委。他和师长王光泽率800多人奉命留下游击,策应主力东进。11月,段苏权脚踝受重伤,被迫留下就地养伤。

后来,他讨饭回到老家,“脱党”3年,直到1937年才归队。1953年底段苏权成为审干重点,重点调查1935年黔东独立师被强敌打散到1937年段重新归队的那段历史,一调查就是3年。1955年,时任高等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兼战略教研室主任的段苏权因“有历史遗留问题”,而被“暂授少将”。

其实,1952年段苏权被评为准兵团级,应评为中将。贺晋年将军3、贺晋年是陕西子长县人,1950年5月调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4年后,出了“高岗事件”,有人揭发他与高岗关系密切。

事实上,贺晋年专管部队,与高岗只是正常的工作关系。1955年授衔时,与他差不多的,或是职务、资历都比他低的,是上将,最低也是中将,他是少将——共和国唯一的一名副兵团级少将。贺晋年之所以被“降衔”,主要是因为受到高岗的牵连。袁也烈将军4、袁也烈1899年出生于湖南洞口,历任山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

袁也烈在湖南一师听过毛泽东的课,担任过林彪的老师和上司;他入党时,彭德怀、贺龙还没入党;同时在黄埔军校任职,徐向前没有他的名声响。1952年评级时,袁也烈被评为准兵团级,应授中将,却只被评为少将。这与他的一段经历有关:1931年5月袁也烈在上海养伤时,被英国巡捕搜捕,关进提篮桥监狱。后来,组织上对这段历史问题迟迟没有结论,使得本可以定中将的他只是少将。

萧克将军5、1907年,萧克出生于湖南嘉禾县。萧克是红军高级将领,参加过国民革命军、北伐战争和八一南昌起义。1952年评级时,他被评为正兵团级,应该授予大将军衔。他之所以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有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那就是适当照顾到各方面军干部的相对平衡。

钟伟将军6、钟伟是湖南平江人,1915年生,15岁参军入党。1948年,林彪将钟伟由5师师长破格提拔为12纵队司令员。任四野12纵队司令时,他和黄永胜平级;后来担任四野49军军长,和梁兴初平级,怎么也该是中将。

关于钟伟的军衔评定过低,毛泽东是清楚的,由于当时四野悍将多,钟伟只能屈居少将军衔。毛泽东对钟伟的使用一直是按照中将甚至是上将的标准定的,他担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就是毛泽东点的名,也算是低衔高配的好例子。以上是我总结的授衔偏低的几位将军。

55年授衔谁该授大将而未授

大将的名单中也曾经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以及张鼎丞的名字。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四位原新四军的高级将领,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卓越功勋。

所以,授予他们大将军衔也是理所应当的。

授衔时,李先念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谭震林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张鼎丞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1955年授衔前毛泽东建议:“现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评军衔为好!”所以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等都未授元帅或大将军衔。

继续浏览:

上一篇:如何去腿毛?

下一篇:跑步机哪个牌子质量好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