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怎么读 羌笛的简介
羌笛怎么读 羌笛的简介

1、羌笛拼音:[qiāng dí]。 2、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
3、羌笛两管数孔(以前五孔,现在多为六孔),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竹节长、管身较细,生长在海拔3500-4000米的地方。
双管并排用线缠绕连结在一起。终身全长13~19厘米,管口直径2厘米左右,笛管上端装有4厘米长的竹制吹嘴。吹嘴正面用刀削平,并在上端约3厘米处,用刀切开一薄片作为簧片。 4、羌笛主要用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主要是传达羌族人的思念向往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这句怎么读?

羌笛何须怨杨柳,读作:(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羌笛何须怨杨柳,读作:(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出处:凉州词二首·其一作者:王之涣(唐代)古诗全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古诗释义: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作者简介: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羌怎么读

qiāng 。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因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所以叫羌笛。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凉州词二首·其一》。
全文: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及鉴赏: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此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羌怎么读?

羌的读音是qiāng,声母是q,韵母是iang。一、羌的释义1、我国古代民族,原住在以今青海为中心,南至四川,北接新疆的一带地区,东汉时移居今甘肃一带,东晋时建立后秦政权(公元384—417)。
2、指羌族。
二、组词羌笛、羌族、东羌、黠羌、羌戎等。扩展资料:一、羌笛 [ qiāng dí ]羌族管乐器,双管并在一起,每管各有六个音孔,上端装有竹簧口哨,竖着吹。二、羌族 [ qiāng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四川省阿坝等地。
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文。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建有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三、东羌 [ dōng qiāng ]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四、黠羌 [ xiá qiāng ]狡黠的羌人。五、羌戎 [ qiāng róng ]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