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铵的化学符号是什么
硝酸铵的化学符号为NH4NO3。
硝酸铵由氮、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为无色无臭的透明结晶或呈白色的小颗粒,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钾等碱反应有氨气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有潮解性,硝酸铵是一种铵盐,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溶解时吸收大量热,受猛烈撞击或受热爆炸性分解,遇碱分解,是氧化剂,主要用作肥料及工业用和军用炸药,并可用于杀虫剂、冷冻剂、氧化氮吸收剂,制造笑气、烟火等。
硝酸铵有毒吗?有毒的话怎样接触,多大量才会中毒?有什么中毒反应?
硝酸铵的化学式为NH4NO3。
硝酸铵呈无色无臭的透明晶体或白色晶体,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溶解时吸收大量热。受猛烈撞击或受热爆炸性分解,遇碱分解。是氧化剂,用于化肥和化工原料。
纯净的硝酸铵是无色无臭的透明结晶或呈白色的小颗粒结晶,与碱反应有氨气生成,且吸收热量。有潮解性,易结块。易溶于水同时吸热,还易溶于丙酮、氨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
扩展资料:
主要用途
硝酸铵是极其钝感的炸药,比安全炸药c4更为钝感。一支工业8#雷管(起爆c4只是用6#就可以了)都不足以起爆混合了敏化剂的硝酸铵。
硝酸铵是最难起爆的硝酸炸药,撞击感度是:50kg锤,50cm落高,0%爆炸。相比起著名炸药硝化甘油的200g锤,20cm落高,100%爆炸的感度,可见硝酸铵的钝感。而且硝酸铵一旦溶于水,起爆感度更是大大下降,根本是人力不可能撞击引爆的。
主要用作肥料及工业用和军用炸药。并可用于杀虫剂、冷冻剂、氧化氮吸收剂,制造笑气、烟火等。
什么是硝酸铵肥料
有毒的。
硝酸铵(NH4NO3)是一种铵盐,NH4NO3,呈无色无臭的透明晶体或呈白色的晶体,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溶解时吸收大量热。受猛烈撞击或受热爆炸性分解,遇碱分解。是氧化剂,用于化肥和化工原料。
1659年,德国人J.R.格劳贝尔首次制得硝酸铵。19世纪末期,欧洲人用硫酸铵与智利硝石进行复分解反应生产硝酸铵。后由于合成氨工业的大规模发展,硝酸铵生产获得了丰富的原料,于20世纪中期得到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专门建立了硝酸铵厂,用以制造炸药。60年代,硝酸铵曾是氮肥的领先品种。中国在50年代建立了一批硝酸铵工厂。
硝酸铵是极其钝感的炸药,比安全炸药c4更为钝感。一支工业8#雷管(起爆c4只是用6#就可以了)都不足以起爆混合了敏化剂的硝酸铵。硝酸铵是最难起爆的硝酸炸药,撞击感度是:50kg锤50cm落高,0%爆炸。相比起著名炸药硝化甘油的200g锤,20cm落高,100%爆炸的感度,可见硝酸铵的钝感。而且硝酸铵一旦溶于水,起爆感度更是大大下降,根本是人力不可能撞击引爆的。
主要用作肥料及工业用和军用炸药。并可用于杀虫剂、冷冻剂、氧化氮吸收剂,制造笑气、烟火等。
点滴分析铱,氧化剂,催化剂,致冷剂,制备氧化亚氮(笑气),制造焰火和炸药,农业上用作肥料,总氮量在34%左右,有速效性肥料之称,大量用于制造无烟火药,化学工业用于制造笑气、医药维生素B。轻工业制造无碱玻璃。
硝酸铵是既含铵态氮又含硝态氮的速效肥料,施入土壤溶解后,一半为硝态氮,一半为铵态氮,均可被作物吸收利用,适用于各类土壤和各种作物。
那么,什么是硝酸铵肥料呢?肥效期多少天呢?施用时注意事项你知道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硝酸铵肥料?要问硝酸铵是什么肥料,据悉硝酸铵是一种氮肥,它含有2种形态的氮,即铵态氮和硝态氮。
硝酸铵一般呈无色无臭的透明晶体或者呈白色的晶体状,它极易溶于水(溶解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并且容易吸湿结块,一般是用作化肥和化工原料。
硝酸铵肥效期多少天硝酸铵钙肥效期是2-3天。
通常在春、秋两季作为基肥和追肥使用效果好。
硝酸铵钙可用于追施、冲施、撒施、滴灌和喷施等,如果用来滴灌和喷施使用,800-1000倍水稀释后施用。
一般果树每亩施加10-25公斤为宜,在果树开花至花后喷施,对于大田作物每亩施加15-30公斤,兑水喷施在叶面。
硝酸铵使用注意事项1.掌握好用量,不要过大或过多的使用。
2.水稻育苗期和移栽初期可以施用硝铵,有利于发根或根的氧化力。
3.硝铵还不能和有机肥堆放在一起。
会发生氮的反硝化,造成氮素损失。
4.硝酸铵不宜作种肥,因其养分含量较高,吸湿性强,与种子接触会影响发芽。
5.硝铵不宜作基肥,硝酸铵施入土壤后,分解成的硝酸根离子容易随水分淋失,故不宜作基肥。
6.不宜在水田施用,因为硝酸铵施入土壤后,分解成的硝酸根离子不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容易随水分流失,在水田施用氮流失会更严重。
7.绿叶蔬菜不宜施硝酸铵,绿叶蔬菜如小白菜、大白菜、苋菜、芹菜、菠菜等生长期短,易吸收硝态氮。
施用硝酸铵,绿叶蔬菜吸收的大都是硝酸盐离子,保存期缩短,易腐烂。
8.谨慎混用,硝酸铵不能与石灰氮、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贮存或混施,否则易引起氨态氮素的挥发损失,降低肥效。
也不能与酸性肥料如过磷酸钙等混合施用,以免引起硝态氮分解逸出氧化氮,引起氮素损失。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