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有什么习俗
祭灶节是中国历史上来源悠久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民间也有称其为“小年”或者“灶王节”的。按照中国的民间传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的一天,所以这天百姓会燃放鞭炮,送灶王爷回天庭。那关于祭灶节由来有哪些?有什么习俗呢?今天来一同了解。
一、祭灶节的来历
我国自夏朝开始,就有了祭灶的习俗。传说灶王爷姓张名单,字子郭。他原来是一个富家子,娶得一个贤慧的女子为妻,后来贪新厌旧,遂弃妻续娶。第二任的妻子名叫李海棠,虽然长得貌美如花,但是好吃懒做、挥霍无度。李氏嫁入张家之后,不久就把张家的财产挥霍一空。她眼看张单的家境败落,不想跟着受苦,于是改嫁他人。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再遇顶头风”,张家有一天不幸遭逢祝融光顾,只见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张家的大宅院顷刻之间烧成了灰烬。张单自此无家可归,每天露宿街头,伤心过度的他终日以泪洗面,以致双目失明,沦为乞丐。有一天,大约是午饭时分,他乞讨到一户人家,女主人布施给他好饭好菜。他听口音似曾相识,便开言询问,原来施饭者正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前妻。张单顿觉一股血液朝头上涌,自感羞愧难当、无地自容。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咚”的一声闷响,张单倾刻两眼翻白,撞死在炉灶面前。玉帝知悉了这件事,认为张单尚有羞愧悔过之心,知他良心未泯,加上念他以前亦做过不少的功德,遂封他为灶王,让他往后饮食无忧。有关灶王的传说,早期先是有炎帝、祝融的故事,后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例如道教的《经说》一书,就把灶王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说她“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这便是祭灶节的来历。
二、祭灶节习俗
1.吃饺子祭灶节,也叫过小年,民间讲究,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
2.吃灶糖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3.扫尘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4.贴对联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5.婚嫁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祭灶节被视为过年的开端,在我国古代地位很高,古时候离家在外的人,都需在祭灶日前赶回家中团圆、祭灶,“民以食为天”,灶王爷被奉为一家之主,祭灶节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在这里亲农网也要提醒大家,祭灶节到了也意味着就到了春运的高峰期,大家返乡途中要注意安全,让全家人都能过个好年。
小年祭灶节:祭灶节如何祭灶?
祭灶是民间祭祀灶王爷,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
祭灶的习俗活动有祭灶王、贴对联、贴窗花、大扫除、洗浴理发、婚嫁、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祭灶的由来:
有一个传说,说是古代有一家人,姓张,家里就哥儿俩,老大是瓦匠,老二是画师。老大手艺好,被人尊称为张灶王。而且老大在给人家盘灶遇到谁家闹矛盾,他总是给人调解。
张灶王七十岁那年年底的腊月二十三去世了,他去世后,全家没了主心骨,灶王的几个儿媳吵成一锅粥并提出要分家,直到老大去世周年的那天,老二想出一个主意,在厨房的墙壁上画上大哥像,到晚上他对全家人说大哥突然显灵了,并且托梦给自己,说他升天见到了玉皇,被封为灶王。
你们天天吵闹不休,大哥早就知道,他打算把你们告到玉皇那里,到年三十就会对你们进行惩罚。
儿子媳妇听后,个个吓得不得了,他们慌忙跪下来对着灶王的画像磕头,媳妇们还把公公爱吃的甜食拿出来给他上供。于是他们约定再也不吵闹,再也不提分家的事。
这事传到了邻居家里,而且越传越远,大家都到张家来察看,发现果然灶王还真的显灵了,于是邻居也都供奉灶王。这样流传开来,就形成了一种风俗,也就是全国都流行的祭灶习俗。
扩展资料:
典籍记载
郑玄注《礼记·记法》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到汉代,灶神已经具有侦查人民的过错并进行报告的职能。
《晋书》卷十九《礼志上》中记载,祀灶这一活动最终被确定为国家仪轨最早是确定于汉朝,汉武帝“以李少君故,始祀灶”,并规定“立夏祀灶”。而在更早的《史记·孝武本纪》曾记载载:“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
百度百科-祭灶
我们常说的过年是指过大年是每年的腊月30,而小年就是每年的腊月23。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在部分地区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祭灶节顾名思义是要祭灶的,那么祭灶节的祭灶程序是怎样的?对于这一天有什么样的说法,祭灶具体是做什么的?随我一起阅读下面文章你就知道了。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乡村称为灶君菩萨,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冻米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的神,又称“灶君”、“灶王”或“灶王爷”,大部分人认为其为男性神。其来源有两个说法:一曰周成王时,一人名张宙。因吃喝嫖赌耗尽家产,将妻卖作人妾,后终成乞丐。一日讨饭至一富人家,正好为原先妻子之户。原妻招其入户,不巧主人回来。主人要妾烧水洗澡,张宙为保原妻名节,自愿被烧死。后原妻每朝皆于灶头祭祀,主人问则谎称敬灶神。附近人家效之,遂成灶神。二曰玉皇大帝三子因好色惹事而得罪于众神。原应打为凡人,但帝宠之,遂使其为灶神,言每日皆能与妇作陪。妇人们为了防其窥视,遂披围裙烧饭。
传灶神有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成的小年。从夏朝开始,小年祭灶就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俗。灶君又称灶王爷、是传说中被玉皇大帝封为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各户灶火的饮食之神。灶王爷曾经被作为家庭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很久以来,家家灶间的北面或东面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中间供的是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都要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民情及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所以就有了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的习俗,每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揭下灶王爷的画像,用糖瓜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替家人在玉皇大帝那里多说好话,还要边涂边唠叨着说:“好话多说,坏话别说”,等灶王爷的嘴涂的甜甜蜜蜜了,再把神像点燃,放挂鞕炮,就把灶王爷送回了天宫。银子富裕的人家,还会供上些用糯米做的莲子八宝饭,据说,这样灶王爷他老人家就会更加心满意足。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灶王爷在除夕之夜返回到各家各户,继续行使保护和监察一家人的职责,到来年的腊月二十三,再返回天宫。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及得到的吉凶祸福实在是具有重大利害关系,家家户户都想让灶王爷替自家人只说好话不说坏话,以求来年过上更踏实安稳的日子,就有了供糖瓜,送灶神等各式各样的祭灶仪式,以讨吉利,祈福运。
估计谁也说不清楚,灶王爷能不能因这些糖瓜而丧失原则,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言乱语。但这些祭灶仪式现在在乡下和城区还相当普遍,小年前几天,商店、超市有专门的“祭灶果”供应。其实祭灶仪式只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心理安慰罢了。我确喜爱那欢天喜地迎春节的心态与形式,留恋着大街小巷回荡“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的歌谣,更怀念其已难寻踪影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传统民俗。
噢,对了,民俗中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送灶王爷上天时,女人是不能祭灶的。据说灶王爷是个小白脸,女的祭灶尤其是漂亮女人祭灶,容易使灶王爷难抵诱惑,沾惹“男女之嫌”的俗事儿。呵!呵!原来神也难免犯错,何况人呢。这一出处虽难圆说,但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还挺有趣,摘录如下:
古时候,有个叫张生的人,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勉强。母亲见儿子已到成家年龄,就讬人说媒提亲,经媒人介绍,丁香园一个名叫丁香的女子,才貌出众,温柔贤惠,聪明勤俭,人品很好。与张生成婚后,丁香每天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地操持家务,使家业逐渐兴旺起来,盖了几间新瓦房,过上好日子,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令三乡四里的人们羡慕极了。
张生看到家业越来越大,感到富足,也不想想这个家是怎样由穷变富。只看到丁香人花珠黄,皮黑肤粗,就产生厌旧图新想法。后听别人说海棠围风景不错,便带上酒和吃的,一个人去了。到了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五彩的花开得正盛。阳光下,花的彩色闪着耀眼的光芒,真称得上花团锦簇之地,香气四溢,此景此情,让人留连忘返,高兴极了,就打开酒自斟自饮起来。但最遗憾的是没有人与之分享这快乐。正想着,忽然花丛中走来一位美人,鲜艳的衣裙耀人眼目,风姿婀娜,无与伦比。
看到张生自斟自饮,那美人笑着说:“我自为兴致不同凡响,可没想到竟然有人走到我这里。”张感到惊奇,问她是何人,回答说:“我叫海棠,是这里最有钱海量爷的女儿。”张正在寂寞中,见有这样的美人送上门来,就高兴地请她一同喝酒。边唱边暗想:“这美人柔声细语、举止娇媚,真让我心荡神驰,渴慕之极。”那美人极善解人意地投到张的怀中举杯要与张同喝交杯酒。张也爽快地在美人面前誓言要娶她做老婆。张生回到家马上休掉丁香娶了海棠回来。海棠与张生终日花天酒地过穷奢极欲生活,两人都不理家务,坐吃山空。此时此事,气得张生的母亲火烧心死了,家业衰败,土地和房屋也卖掉。海棠见张生连饭都吃不上,就偷偷跑了。张生从此也沦落成乞丐。街上许多人都认识张生,当张出现街行乞时,就有不少的人当面耻笑。为避熟人见难堪,就改为远走他乡行乞。
一日,走到将近天黑,看见远处有挂红灯笼的人家,走近去看看,见到这人家的仆人,行过礼,说好话要求盛碗汤喝,仆人盛了一碗汤给他,喝了觉得这汤好喝,要求仆人再盛一碗给他,他喝了第二碗汤后,天色全黑下来,张又要求仆人说:“天黑了,人生地不熟,请问问你家主人,让我投宿你主人家的厨房过一夜晚好吗?”仆人说“行”。张进去投宿说肚子还饿,还想喝汤,仆人立即端来汤和饭菜任他选用。用后,向仆人要求说:“你家主人待人真好,可否回报一声我想见见他好吗?”仆人说:“我家主人确实心地善良,给他说一声就会来的,用不着回报。”倾刻间,东家主人来,张生一看觉得面熟,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被自己休掉的丁香。丁香问:“你休掉我后娶了财主女儿做老婆,不是很好吗?怎么到了这步田地了?”张生羞得无地自容,心想:“我哪里还有脸见人,死了吧。一看丁香家的大口锅灶内炉火烧得正旺,若死在这里,我的游魂说不定还可伏在灶台上,这样既可谢罪又可为主人定福。”想到这里,就一头钻入大锅灶炉内烧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后认为张生有过错,虽然不好,但懂得害羞,自己投火烧死自己,封了他个灶王吧。天师接令传下旨意:封张为灶王,为一家之主。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用果品敬他。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回报各家各户的情况,年三十晚回原岗位,在天上住七天。
人们怕灶王爷上天不说自家的好话,在送他上天前改名灶君菩萨,以便好记,同时除用果品外,还备上鸡肉、猪肉、米制品和酒水、茶水等叫他吃饭,喝足,礼拜招待非常周到后,并祷告一番,希望他上到天庭回报时尽说好话。后来也有人用糯米(或粉)做成糍粑或年糕来敬奉他,设想以这糍粑或年糕粘住他的嘴,不让他说话。人们在灶君爷神位两边写上一幅对联:“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或写“上天做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是传说中的神话故事,故事里的张生,在暴富后忘恩负义,赶走了勤劳的结发妻、另寻新欢,家业败尽,落得沿街讨饭的下场。这一教训人们应该吸取。但张生与丁香再度重逢时,被还未完全泯灭的良心所唤醒,勇于承认过去之错,在羞愧难当之时,投火而死,以死谢罪,最终得到世人和仙家的原谅。
祭灶
下一篇:长沙地铁四号线运营时间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