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陈锡联?陈锡联力压王近山

陈锡联?陈锡联力压王近山

最佳回答2022-12-22

陈锡联(1915.1.4-1999.6.10),原名陈锡廉,字廉甫,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

陈锡联

抗日战争中,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旅长、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中,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主持过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陈锡联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开国上将陈锡联:妻子是大将妻妹,小儿子北大毕业,授衔中将

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提到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近现代有一位功勋甚重的人,也是一路经历坎坷奋斗,终成一代名将,家庭稍有遗憾也算圆满,教导有方,子女发展都很不错。

于公无愧,于私, 妻儿是他难舍的牵挂。 陈锡联于1915年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29年,年仅14岁的陈锡联,加入工农红军队伍。如今14岁的孩童仍旧在教室读书,享受教育的美好,他们享受是以前一辈人打下的江山为前提。

虽然他年纪小,但 机智果敢,智勇兼备 ,因此并不能成为他前往一线,加官进爵的阻力。年纪尚小的他好比一股新鲜的血液,添加到红军的队伍中,壮大其力量。 许是,年少热血又满怀抱负,小小年纪的他取得不少骄人的成就,但他没有丝毫懈怠,而是 踌躇满志,再接再励 。

1931年,便担任政治指导员,参与反围剿,并且助力所在队伍取得胜利。也因其英勇作战荣获" 小钢炮" 之名。 陈锡联将军投身于此, 即是满心热爱,也是嫉恶如仇 。

若说抗战之前的战役胜利是小打小闹,那么在抗战中,他则发挥最大精力,势必将侵略国土之人,赶出他所热爱的土地。 全面抗战初期,陈锡联将军率领部将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炸毁日军 战机24架 。出师第一仗,便便取得如此成就,不可谓不喜人。

此次战役不仅使得陈锡联信心倍增,也令八路军威望高升,有力的打击了日军的侵略势力。 此后的陈锡联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在 "百团大战" 中,率部进攻日军,牵制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为红军破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战斗中,不缺鲁莽军汉,难得的是如同陈锡联的小谋略。豫北战役中,避其锋芒,聚而歼之,取得以少胜多的光荣一战;淮海战役中,前沿考察,周密部署,终是一夜激战,全歼敌方。

这些战役的胜利,使得两方战力及局势发生了鲜明对比,极大的减少了我党军队的作战压力给予敌对势力迎头痛击,使得战争形势向我方倾斜, 为全面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然而他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建国后,除却任炮兵司令员外,后身兼数职,任炮兵学院院长,为新中国的炮兵发展做了开创性工作。导弹选址,他 多次深入荒漠 ,积极勘察,掌一手资料,为其做出重要贡献。 俗话说铁汉柔情,即是在外如何英勇善战,也需要内人的温柔。

在上海的修整落脚,使得陈锡联遇到此生的良缘。王璇梅是陈赓妻子的妹妹, 自其妻子逝世后,也多有照顾。 毕业后,王璇梅参加南下工作团,途径上海,前往探望母亲,巧合之下,与在此休整的姐夫陈赓相遇, 其见妻妹出落的落落大方 ,便留有撮合的心思。而其与陈锡联并肩作战,对其为人也多有了解,遂介绍两人见面。

也许仅是有 撮合之心 ,不成便罢。谁知两人一见钟情,在聊天中更是惺惺相惜,渐生好感,认为彼此即是此生的良缘。好事不拖延,没过多久,两人便结成伴侣,双宿双飞。

于此之前, 陈锡联曾有一妻,并孕育一子 。许是条件的艰苦,身体虚弱,其妻子便早早的去了。如今,与王璇梅的婚姻中,他也将其长子交由其抚养。

王璇梅素来为人和善,心思正直,对于抚养丈夫前妻的儿子,也没有怨言, 如同亲生仔细看护。 奈何长子体弱多病,早年又无母亲悉心照顾,在王璇梅接手照顾孩子不久,孩子不幸染病夭折。长子的夭折,也成为了陈锡联心中无法磨灭的痛,毕竟早些年,他并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照看儿子。 陈锡联与王璇梅琴瑟和鸣,两人结婚后,于和平不久,便孕育有3子1女,从现在看来,其子女的发展也都不错。

长子陈再强 ,生于1950年。结合时间以及名字,便可知陈锡联将军对国家富强粉强烈期盼。长子如同父亲一般,虽是和平年代,却仍志在报国,投身军事。

虽有身居高位的父亲,但丝毫没有想要利用父亲职务之便的想法,脚踏实地, 最终受衔大校 。如此有抱负之子,不靠他人,也是难得。 次子陈再文 ,仅比长兄小一岁,自小喜爱飞机模型,与哥哥同样一心为国。儿子志在为国,陈锡联也十分欣慰。

他终是进修空军,成为一名优秀的空军飞行员。如果他的飞行事业持续下去,必然是前途光芒一片。天有不测风云,陈再文在一次飞行任务中,由于飞机失事,在男人一朵花的年纪不幸遇难。

小儿子名为陈再方, 也许意为,好男儿志在四方。他们家庭可以说是军人世家,不出意外的,陈再方�。

陈锡联力压王近山,34岁成为最年轻兵团司令,当重庆首任书记

作者:相忘于江湖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扬威之战,也催生了诸多特殊兵种。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被斯大林誉为“战争之神”的炮兵作用巨大。

我军的“小钢炮”,打败了17国联军的大炮。 女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成名要趁早”,这话搁在陈锡联身上,一点也不违和。 陈锡联,1915年出生在著名的“将军县”湖北黄安,14岁参加了徐海东、詹才芳的游击队,跟随詹才芳来到红四发源地七里坪,参加了红军。 1930年6月杨家寨战斗,第一次上战场的陈锡联趴在地上不敢动,班长孙玉清鼓励他不要怕,教他如何冲锋陷阵。

此战歼灭郭汝栋2个连,陈锡联也得到了锻炼。 8月,徐向前红1师在黄安四姑墩歼敌2个团大部。接连几仗下来,15岁的陈锡联勇敢出了名,营长高汉楚点评:小胖人小志气大,打仗勇敢,就像一个小钢炮! 1930年10月,红军打下光山县城,陈锡联碰到连长孙玉清,孙玉清拿出几个铜板请客,陈锡联10几个人也凑了点钱,买了几根油条、一碗鸡血汤大家分着品尝。

不料,被打成“吃喝委员会”成员,要被处决,幸亏视察的军长徐向前制止了抓捕。 徐向前说,几个穷孩子跑出来闹革命,不就是肚子饿了一起吃点东西嘛,抓的放掉,没抓的不许抓。一句话救了陈锡联,直到晚年,陈锡联都念念不忘。

抗战爆发后,陈锡联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1937年10月,22岁的陈锡联夜袭阳明堡,炸毁日机24架,有力配合了忻口战场,受到总部嘉奖,南京也奖励大洋2万元。随后是神头岭、响堂铺、百团大战。

抗战胜利后,陈锡联任3纵司令员,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战役。1947年进军大别山,打开了宛西局面。1947年4月,豫北战役全歼敌第2快速纵队。 淮海战役,陈锡联攻占宿县,率西集团中野
1.3纵和华野13纵队围歼黄维。

1949年2月,陈锡联力压“疯子”王近山,出任3兵团司令员,时年34岁,是最年轻的兵团司令。渡江后迂回大西南,攻占“陪都”重庆,成为重庆第一任书记和市长。 炮兵被誉为“战争之神”,往往决定了战争胜败和进程。 抗战时期,八路军吃尽了没有重武器的苦头。

解放时期,临汾、太原攻坚战没有大炮僵持不下,淮海战役最后也是靠三野大炮解决了问题。 相反,辽沈战役打锦州大炮显威,平津战役大炮助力29小时拿下天津。 1950年4月,我军决定建立一支强大炮兵。炮兵掌舵人,主席首先想到红军的“小钢炮”,这样的虎将负责炮兵当然是内行。

陈锡联接到主席点将,忐忑不安,担心没有统率一个兵种的经验,怕干不好。刘邓首长勉励他,只要革命需要,不会可以边干边学。 1950年4月,陈锡联调任炮兵司令员,后兼炮兵学院院长。

不到半年,志愿军渡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第一批13兵团6个军18个师,每个师有一个75毫米山炮营12门,3个迫击炮连30门,加上营、连迫击炮一个师火炮约50门。加上3个独立炮兵师参战火炮320门,与美联军相比差距很大。

志愿军炮兵口径偏小,炮弹数量很少,主要靠人力、畜力行军。 反观美联军,仅美第8集团军就有火炮2900多门,近一半100毫米以上重炮,240毫米重炮18门,美军一个师就有火炮800门,是志愿军的16倍。 第一仗云山之战,志愿军39军8个团进攻只有2个炮兵团。第三次战役,志愿军6个军炮兵6个团,包围美军也很难吃掉对手一个团。

相反,在美军火力打击下,志愿军伤亡很大。第
4.5次战役,在美军“范弗里特弹药量”的战术下,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1951年4月,彭总要求各兵种司令员到抗美援朝前线开会。

回国路上,陈锡联遭遇美机轰炸,一行人趁夜色躲进壕沟,等美机飞走才重新上车。回国后,陈锡联在国内精选8个师加入炮兵,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组建8个训练基地,进行短期突击、战时训练,及时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随着大批苏制122毫米榴弹炮到来,志愿军火力加强。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火炮已增加到2000余门,还有火箭炮团。

铁原阻击战,24门喀秋莎火箭炮起了关键作用。 1952年底的上甘岭战役,美军320门火炮43天打出了200万发炮弹,还是没有拿下上甘岭。志愿军133门火炮24门火箭炮也打了40万发炮弹,杀伤敌军14000人。

1951年11月马良山之战,志愿军一个步兵团,火力支援3个炮兵团1个坦克营。12月,主席指出:秋季作战取得胜利,炮火猛烈和射击准确实为制胜的要素�。

陈锡联:阳明堡战役比平型关战果更大,主席晚年军委工作最信任他

#谣零零计划#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军委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央军委常委。一度有毛主席任命的:“在叶剑英生病期间,军委日常工作由陈锡联同志主持。

1933年起任红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红四军第14副师长,第1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开辟川陕苏区和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作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团长。 阳明堡位于山西代县境内,滹沱河从它的南面缓缓流过,抗战初期,阳明堡镇是日军的飞机场所在地。 团长陈锡联看到战士们的求战热情很高,便亲自带领几个营长去侦察,从侦查中了解到机场里共有24架日机,白天轮番去轰炸太原、忻口,晚上都停在机场,只有小股部队守卫。

陈锡联当即作出决定,出其不意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后迅速撤出战斗。 对于这次战斗陈锡联将军有一次不无遗憾地回忆道:“那时候我们的许多战士连火车都没有见过,打机场的飞机更是头一回。只凭着朴素的感情狠打,猛砸,如果那时对飞机了解得更多,就会倒上汽油把飞机烧着,那就会干得更漂亮。

” 但此日再没见日军的飞机从阳明堡机场起飞前来轰炸平型关国军的阵地,阎锡山和卫立煌这才相信了,给129师颁发了嘉奖令。 一夜之间炸毁日机24架,这可比林彪在平型关的大捷战果还要大,一架轰炸机要多少钱,一个机场得多少钱才能修复?这个帐大家一算就知道了。 从此在八路军的行列里,陈锡联的名字广为知晓,此次战斗是八路军129师出兵第一仗,是日军一时丧失进攻忻口、太原的空中支援力量,而且被迫回调大批部队守备后方,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军在平型关的对日作战,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1938年起,陈锡联升任第129师385旅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1943年,陈锡联到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先后参加上党、邯郸、鲁西南等战役。 1947年在豫北战役中,采取避敌锋芒,诱其深入,陷敌孤立,然后聚而歼之的战法,全歼国民党军第二快速纵队,创造了以劣势装备歼灭一个机械化旅的范例。

随后协同兄弟部队攻击豫北重镇汤阴,活捉国民党第12纵队司令官孙殿英。 总攻发起后,经一昼夜激战,全歼宿县守敌1.2万余人,使徐州刘峙集团完全陷入孤立,后协同兄弟部队在双堆集歼灭国民党军黄维12兵团。 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率部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防线后截断浙赣线,迂回大西南,歼灭宋希濂集团,攻占国民党陪都“重庆”,兼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

建国后 到50年代末期,炮兵达到了队伍壮大、编制合理、配套齐全、训练正规的要求,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锡联是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 1966年文革开始后,陈锡联成为东北实际的负责人,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辽宁省革委会主任、省委第一书记等职。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陈锡联与老部下李德生对调,就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1975年1月起,陈锡联升任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国防工业和 体育 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陈锡连深得晚年毛主席的信任。 1982年、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陈锡联将军在北京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85岁。

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他从不居功,不诿过,胸怀宽大,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解剖自己,勇于承担责任。 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两袖清风,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严格。

他用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部队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尊敬与爱戴。

奇袭阳明堡,769团一小时烧毁敌机24架,团长陈锡联仅22岁

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

769团下辖3个营。1营营长孔庆德、教导员王昌才;2营营长谭德仁、教导员李定灼;三营营长赵崇德教导员潘寿财。每个步兵营有4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团部设参谋处、政训处、供给处、卫生队。

团直属队有迫击炮连、特务连和通信排(辖1个电话班、1个徒步通信班、1个骑兵班)。全团计2900余人。 9月30日,陈锡联率领769团从庄里镇出发,日夜兼程,向山西挺进。

部队从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渡口渡过黄河,两天后到达山西侯马。闻讯而来的当地群众扶老携幼,箪食壶浆,迎接抗日之师。 部队没有停留,在侯马乘上火车,沿同蒲路北上。

许多战士都是第一次看见火车,这个摸摸铁轨,那个敲敲车头,感到特别新鲜。坐在火车上,尽管走起来呼嗤呼嗤”,慢慢腾腾,晃晃悠悠,可到底比走路强多了,又是往抗日前线开,因此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 10月初的山西,昼夜温差很大。

白天还不冷,到了晩上和夜里,就很凉了。车到临汾,从阎锡山的仓库里补充了一些弹药和衣服,大家都把长满虱子的衣服换了下来,火车继续向前开,很快就到达太原。 769团的任务是向原平县东北山地挺进,侧击从雁门关向忻口进犯的日军部队。所以部队并未在太原停留,也没有休整,就立刻向忻口以北的代县和崞县挺进。

这个时候,忻口方面的战斗已经打得很激烈了。南犯日军第5师团、第15独立混成旅团向国民党忻口阵地守军发起进攻,企图打开通路,攻占太原。国民党军队在一线部署了十几个步兵师,死守忻口,双方展开了激烈争夺。 陈锡联率领的769团是在10月16日这天,进抵代县以南的苏龙口村一带的。

苏龙口是滹沱河东岸一个不小的村庄,顺河南下便是忻口。这里已是敌后,日军 汽车 整天在公路上运输,“隆隆”的炮声不断从南边传来,涂着太阳标记的日军飞机接二连三地轰鸣着从我们头顶上掠过,疯狂到极点。战士们气得跺脚大骂:“别光在天上逞凶,有种的下来和老子较量较量!” 陈锡联从敌机出没的高度和时间来看,他敏锐的判断出附近可能就有敌人的飞机场。于是就找到当地的老乡一问,了解到隔河10来里外的阳明堡镇果然有个机场。

769团各营的干部、战士们,一听说这个消息,就高兴的纷纷向团部请战:“团长,下命令吧,干掉它!” 究竟能不能打?又该怎么打?陈锡联没有马上作出决定。他知道作为一团之长,他要为这几千人负责。到晋北后,因为是分散游击,既要积极地寻找机会打击敌人,但是每战必须加倍谨慎,一定要做到情况清楚,部署周到,动作突然干脆!不打则已,打就要打胜! 陈锡联又想到769团才来晋北不久,什么情况都不熟悉,可以说是孤军初战,所以更应该“应加倍谨慎”。

于是陈锡联打定主意,先把敌情彻底搞清楚后,再下决心。 这时候,那个老乡说附近有一个国民党晋绥军的团长,据说他和日军打过仗,是前两天才带着少数部队从大同方向退下来的。 陈锡联一听,就决定先去访问访问他,一来可以听一听与日军作战的经验,二来了解一下机场及周围的敌情。

寻遍了苏龙口附近的大小村庄,好不容易才在一个偏僻的山脚下找到了这位晋绥军的团长。不料,当陈锡联刚刚说明来意,那位团长便谈虎色变地说:“哎呀!日军实在厉害呀!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大炮,他们的炸弹、炮弹都像长了眼睛一样,我们的电台刚一架上,就遭轰炸了!” 陈锡联继续问他:“那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打敌人的呢!” 谁曾想,这位堂堂的国民党团长竟然答道:“我们还没有看见日军,队伍就垮了下来,现在敝部只剩下1个连了。” 没有必要再问下去了。看来从这位畏敌如虎的团长嘴里,是问不出什么情况了,日军已经把他吓破胆了。

陈锡联从国民党团长那里没有搞到情报,第2天他就带着3个营长去进行实地侦察。大家顺着一条山沟走近滹沱河,登上了河边的一座山峰。极目远眺,众人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东面是峰峦重叠的五台山,北面内长城线上立着巍峨的雁门关,西面的管涔山在雾气笼罩中忽隐忽现。

滹沱河两岸,土地肥沃,江山壮丽,只可惜,如今正遭受日军的蹂躏。 突然,2营长叫道:“飞机!”大家不约而同地举起望远镜,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发现对岸阳明堡的东南方有一群灰白色的敌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空地上,机体在阳光映照下,发出闪闪耀眼的光芒。 陈锡联等人正在仔细观察着机场内外的情况,此时却发现了一个人从河边走来。从望远镜里看到,那个人蓬头垢面,衣衫褴楼,还打着赤脚。

看样子是个农民,但神情很紧张。等他走近一些,大家迎了上去,喊道:“老乡!老乡!” 那人听到喊声,身子一怔,马上停住脚步,两眼不住地四下观望。见到是几个陌生的军人,更是惊慌不安,两眼狐疑地上下打量着众人,好半天才哆哆嗦嗦吐出了两个字:“老一一总一一” “老乡,不要怕,我们是八路军!是来打鬼子的!”陈锡联温和的说道。

老乡一听说听陈锡联说他们是八路军,马上“啊”了一声,一下子抓住了陈锡联的手。原来他就住在机场附近,被鬼子抓进机场做苦力,每天从早累到晚,不仅不给吃饭,。

他不认识黄金,用金砖垫床脚,没用完的被扔进茅坑,后授开国上将

他不认识黄金,用金砖垫床脚,没用完的被扔进茅坑,后授开国上将 自古以来,黄金都是贵重物品,无论在哪儿,都能用黄金进行交易,其金灿灿的颜色,就算还是小孩也知道它的价值。 然而,曾经有一个大人却不认识黄金,还闹出了笑话,他就是陈锡联,后来成为开国上将。

陈锡联出身贫苦家庭,从小也没见过黄金,参军后有一次攻打四川达县,地主土豪们都逃跑了,红军就缴获了不少东西,包括一些金灿灿和银闪闪的金属。 当时战士们都不知道是啥,陈锡联来了一看,认出了银闪闪的是银子,就说把银子充公。但他不知道金灿灿的是啥,就说都搬到他屋里去,他有用处。 陈锡联不认识黄金,这么做当然不是要独吞这些金子。

他要是认识黄金,也要把黄金换成钱币才能花出去,那为什么陈锡联要把黄金搬到他屋里呢。 当时他睡的床四个床脚不一样高,总是晃来晃去,垫上一块金砖就很稳当了。他拿了几块金砖垫了床脚,其它的他认为没啥用,就直接拿出去扔到了茅坑里。

谁知道,没过几天上级派李先念、郑义斋来找陈锡联说事儿,说来也巧,郑义斋在后勤部工作,他肯定认识黄金,他在陈锡联的屋里转了一圈,一眼就看到了床脚下的金砖。 他拿了一块在陈锡联面前晃了晃说,原来陈锡联也是土豪。陈锡联没听明白郑义斋的意思,郑义斋就说能用黄金来垫床脚,只有地主土豪会这么干了。

陈锡联大吃一惊,这才知道这些是黄金,值很多钱的,之前他一直以为是黄色的砖块,他的话 吧 李先念和郑义斋都逗笑了,说这一块金砖,就能让红军几个月都有吃有穿。 他赶紧把床下面的金砖都拿了出来,一个不少地交给了组织。他又想了想,还有一些被他扔进茅坑,他想都没想就跳进了茅坑,和臭味相比,那些黄金更重要。

陈锡联把茅坑里的黄金都捡了出来,全部都上交了,他也是第一个因为不认识黄金而闹出笑话的红军将领。从那以后,他就记住了这个金灿灿的东西。 到了晚年,陈锡联回忆起这件事,自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说他把黄金扔茅坑里,要不是郑义斋来,那些黄金肯定要一直埋在茅坑里,实在是太有趣了。

继续浏览:

上一篇:马保国哪里人?马保国祖籍哪里

下一篇:秋老虎是什么意思啊?秋老虎是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