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为什么伐秦?公孙衍在秦国当过官
公孙衍伐秦可能有自身原因,但也是为自己的故国及其他弱国谋取一条生路。公孙衍,名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魏国犀首(官名。战国魏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之官,人因以“犀首”称之。

最初出仕魏国,后为秦惠文王所用为秦将,因替秦国收复河西,而受封大良造。后离秦,再仕魏国,首倡联合山东诸国共同抗秦。曾佩五国相印,名盛一时。后因合纵失败,加之不断卷入列国政争,而被魏国、韩国弃用。

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任大良造后,很快率领秦军向魏国发起了进攻。此时的魏国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强大攻势,只好割地求和。他们所割让的阴晋(今陕西华阴东),位于魏国与秦国的交界之处,也是公孙衍的家乡。
公孙衍作为商鞅接班人,又是秦国大良造,为何后来一生反秦?
公孙衍后来一生反秦,直接原因:张仪获得秦王的青睐,而自己受到冷落;根本原因: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利用合纵对抗秦国。春秋战国时期,是各路诸侯并起的时期,也是各类英雄豪杰竞相出现的时期,先后有商鞅、白起、张仪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当时扮演独特而非凡的历史角色。
他就是公孙衍,他出现如此的变化的原因包括:直接原因公孙衍,是继商鞅之后担任大良造的,在当时可谓红极一时,他首先为秦惠文王献计攻打魏国。魏国不敌,割地求和。此时,魏国为了保全自己,用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顺势推舟引导秦王先攻打其他国家。后来张仪来到秦国,对公孙衍的进攻策略发难,认为现在是攻位最好的时机,秦惠文王如梦初醒,立即重用了张仪。公孙衍受到了排挤,被秦武王冷落,政治抱负不能得到施展,于是出走魏国,担任大将军,图谋抗秦。根本原因公孙衍,尽管有的时候在乎蝇头小利,但是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有抱负的人,既然在秦国得不到重用,于是一改策略,联合其他东方国家进行合纵,对抗张仪。
于是他首先在魏国任职,出任宰相,组织力联合赵国等国五国抗秦等活动,而之后一生的努力也都围绕抗秦而展开,获得了著名政治家、纵横家的美誉。
公孙衍在秦国当过官,还是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都在反秦、抗秦?
公孙衍他虽然曾经是秦国的大良造,而后来他之所以一生却都是致力于反秦,这主要是因为他当年在秦国是因为受到了张仪的排挤才离开秦国的。也正是因为张仪对他的排挤,使得公孙衍他不受秦王重用而最终离开了秦国,这就使得公孙衍他开始对秦国十分怨恨了。
因此后来在魏国邀请他的时候,他便是来到了魏国。那么当年张仪他是怎么赶走公孙衍的呢?这便是当年发生在秦惠文王七年的故事了。话说公孙衍当年在河西打败了魏国的主力部队,可以说秦国能收回丢失了接近百年的河西地区也是有着公孙衍的一部分功劳的。后来在秦惠文王九年之时,张仪攻打卫国的时候,张仪对魏王提出了许多苛刻的条件才同意放过魏国。但是当时的魏王又不想如此去做,于是魏国便有人认为公孙衍他是魏国人,那么此番魏王派人去向公孙衍求情,公孙衍他念及故乡必当有所回应。而当魏王派使者找到公孙衍的时候,公孙衍果然念及故国,所以公孙衍他对于此次魏王的请求也是答应去帮之求情的了。但就是此次公孙衍他为魏国求情,惹得了秦惠文王的不喜,也正是因此公孙衍他便是离开了秦国。
但可惜的是在公孙衍他在离开秦国之后,虽然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抱负而四处游走,但始终未曾能完全实现自己的抱负。可以说公孙远最后的结局也是十分凄凉的了。
公孙衍做过秦国大良造,为什么后来一生都在反秦、抗秦?
公孙衍为秦国立下大功公孙衍绰号名叫“犀首” 可见公孙衍的才能出众,公孙衍本是魏国人,在魏国军队中任职,在秦惠文王路过魏国的时候和公孙衍认识,秦惠文王十分喜爱公孙衍于是将公孙衍拉拢到了秦国为官,后来没多久秦国国力强盛,军械齐备,于是准备发兵夺回本属于秦国的河西之地,秦惠文王想要公孙衍领兵出战,但是因为公孙衍是魏国人被朝堂官员怀疑,秦惠文王力排众议让公孙衍挂帅出征,最终在和魏国的河西之战大胜魏军,夺回了河西之地,于是被封为大良造。公孙衍内心矛盾 公孙衍虽然为秦国立下了大功,但是河西一战秦军斩首魏军八万,因为公孙衍也曾经在魏国军中任职,这些人都是公孙衍的同袍兄弟,于是公孙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而这个时候另一个魏国人来到了秦国,那就是纵横家张仪,张仪曾经在魏国提出过合纵攻秦的战略并没有被重视,于是转投秦国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公孙衍并不认同张仪的邦交之策,两人意见不和,于是公孙衍在外界和内心的双重影响下,选择离开秦国。
公孙衍本是一个大才,在秦国也许有更好的抱负,可惜了。公孙衍本是秦国的忠实拥趸,最后为啥成了反秦的斗士?
公孙衍乃是战国时期魏国阴晋人。师从诸子百家之纵横一派。
但公孙衍最早出仕效力的国家却是秦国。最初公孙衍效力秦国的时候并没有特别的受到重用。因为当时秦国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商鞅变法。秦国所有的目光和压力都在商鞅身上。由于商鞅的变法,秦国的国力开始迅速强大起来。但商鞅也因为变法触及了很大一部分旧权贵的利益。所以在秦惠文王继位之后,商鞅就成了安抚守旧派和其他诸国的工具。
商鞅死后,秦惠文王并没有废除商鞅的改革。与此同时公孙衍作为预备人才也成功上位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当时大良造属于秦国最高官职了,该职位掌管了全国的军政大权。
比后来的宰相权利都要高。公孙衍掌权之后立刻就对周边的国家露出来獠牙。首先遭罪的就是公孙衍的故乡魏国。
当时魏国缺兵少将粮草又缺乏。所以面对强大的秦国只能割地赔款认输投降。公孙衍之所以率先攻打魏国并不是因为和魏国有什么仇恨。公孙衍只是单纯的从秦国利益出发点考虑才决定攻打的魏国。
因为魏国的河西之地是秦国和中原交流的交通要道。一直以来魏国都以河西要道来钳制秦国的发展。公孙衍就因为明白河西之地对于秦国的重要性。所以公孙衍才会率先拿魏国开刀。
所以在魏国兵败割让阴晋之地后,魏国对于秦国的钳制力度大大的降低了。并且在此后不久公孙衍再次攻打魏国河西之地的要塞。并且完全的夺取了河西之地。魏国无奈再次把河西之地割据给了秦国。
秦国正式开始和中原加强了交流沟通合作。魏国连续两次战败后,魏王开始害怕秦国继续攻打魏国了。所以魏王花费重金贿赂了公孙衍。
公孙衍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所以公孙衍游说秦惠文王劝他别再攻打魏国。而选择去侵略其他国家。
原本秦惠文王对于公孙衍十分的信任。对于公孙衍的计划也言听计从。但就在这个时候,公孙衍的同门师兄弟张仪来到了秦国。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张仪来到秦国后,秦惠文王把张仪聘为了参谋。并且想听听张仪对于公孙衍建议的看法。张仪很清楚的告诉秦惠文王,魏国现在正是最虚弱的时候,不继续攻打魏国反而去攻打其他国家是不明智的。
“趁他病要他命”。现在最重要的是不能让魏国缓过气来重新壮大起来。而并不是贸然的再去树立其他敌人。秦惠文王幡然醒悟后立刻贬斥了公孙衍,而开始重用了张仪。
本来拥有大好前途的公孙衍就因为接受了魏王的贿赂被贬斥,任意胡为,最后在秦国混不下去了,所以公孙衍回到了魏国为魏王效力。公孙衍回到魏国后,开始恨起了张仪,也恨上了秦国。他并没有检讨自己的过失,反而处处想和张仪再比较一次。
张仪宣扬连横,他就主张合纵。回到魏国的公孙衍为了证明自。
为什么公孙衍在帮助秦国夺回河西之后,就离开秦国开始合纵伐秦了?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同时他也是一个魏国人。早年公孙衍在魏国做官很不顺,而这个时候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一步一步地强大起来了,公孙衍趁着秦国正是需要人才的时机,马上跑到秦国去当官了。
在进攻魏国的时候,魏国曾派人重金贿赂过公孙衍。魏国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建议公孙衍暂停进攻魏国,先去攻打别的国家。但是这样的做法与当时秦国的利益不符合,秦王在听取张仪建议下,是决定进攻魏国。公孙衍感觉自己在秦国受到张仪的排挤后,不得已跑到魏国做官。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既然公孙也收了魏国的贿赂,那么秦王知道这件事是迟早的事。而且当时的秦国刑法很严苛的,对待贪污这件事应该是死刑吧!这样一来,我觉得公孙衍离开秦国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保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认为,公孙衍本来就是魏国人。虽然那个时候的国家观念很淡薄,很多人都跑到别的国家去做官,帮助别的国家攻打自己的国家。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