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月夜忆舍弟介绍?《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介绍?《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最佳回答2022-12-22

《月夜忆舍弟》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时节,在戍楼鼓声和孤雁哀鸣的映衬之下,诗人对兄弟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愈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此诗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情景交融,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颔联用语平易而意味新警,将“露”“月”前提、“白”“明”殿后,倒装的句式顿收奇崛之效。全诗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月夜忆舍弟介绍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月夜忆舍弟介绍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月夜忆舍弟诗句介绍

月夜忆舍弟作者: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注释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长:一直,老是。

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译注
1.�露水从今夜变白,月亮虽很明亮,但总觉得没有往日在故乡时那样明亮。露从今夜白:适逢白露节,故觉 露水变白。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此联的意思是:白露节的夜晚清露满地,使人顿生寒意, 孤身在外的游子愈加感到故乡的月是最亮的。后用来表达在异乡 的游子月夜怀乡、思亲之情。 【译注
2.� 从白露这一夜起,清露就变成寒 凉的白露了; 在异乡望明月,觉 得还是故乡的月儿明亮啊。

语出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 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用以表达月夜游子 怀乡思亲之情,或单用 “月是故 乡明” 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和 赞颂。

◇多年没回家乡了,看着那 圆圆的月亮,真有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之感。(谌容《真真 假假》) 【译注
3.� 写作者在离乱中怀念故乡的兄弟。“露从今夜白”,既是写景,也点明时令,时为白露节。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但感情色彩比上句强烈。本来普天之下共享一轮明月,无明暗不同之差别,而作者却说“故乡明”,深刻表现了思乡之情。 【鉴赏】今晚是白露节,月亮却是故乡的最亮。“露从今夜白”一句 中,“白露”原为节令,却被诗人拆开讲,情致顿显。

“月是故乡明”一句中,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融入所写之景中:普天之下共有一轮明月,本无差 别,诗人却说故乡的月亮最明。这种写作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之情。两句诗歌正常语序应为“今夜露白”,“故乡月明”。诗人将词序调 换,使得诗歌意趣横生。

后人常引此句表达思乡之情。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故乡的月 夜清凉宜人,月光明亮。[例]“露是今 夜白,月是故乡明。”当故乡的“凉月子” 照着东海边的渔村农家,照着我家竹篱 边那棵桂花树时,在淡淡的桂子香气 里,母亲的那辆纺车,也许又在“嘤嘤 嘤”地吟唱,摇出一圈又一圈白花花的 海浪吧。

(秦文玉《西海情》)
二.用以形 容月夜的思乡之情。[例]特别是中秋 节,素来称为团圆节,这是最易引起人 们思乡之情的一天。他和妻子王承书, 总要默默地在月下坐到夜半,望着天宇 上,云纱笼罩着银盘般的皎月,“露从今 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油然注上心 头。

(韩静霆《祖国呵,在你的怀抱里》) 【全诗】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赏析】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是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引兵还范阳,九月复率兵攻陷洛阳,山东、河南一带处在战乱中。当时杜甫因关中饥荒,弃官携家小西进,正住在秦州。

舍弟:对人称自己的弟弟。杜甫居长,有四个弟弟,名颖、观、丰、占。写诗时只有杜占在身边,其余分散在河南、山东一带。

全诗信手写来,却层次井然,其中以一个“忆”字贯彻全诗,可谓“句句不离‘忆’字”(清人章燮语)。后四句内涵丰富,如近人俞陛云所析:“有弟而分散,一也;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无家,三也;生死皆不可闻,四也;欲探消息,唯有寄书,五也;奈书长不达,六也。”(《诗境汪说》甲编) 这首短诗的核心是一个“忆”字,忆的时间是秋天的“月夜”,忆的对象是“舍弟”。诗的前四句,写的是时间,通过“戍鼓”、“雁声”两种声音和“露”“白”“月”“明”两种色彩勾勒出一幅边塞秋夜图。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乾元二年(759)秋天作者流寓秦州的时候。秦州的边地风光,作者凄凉的心境,也都流溢于字里行间。流寓边地的作者思乡之情切,由思乡到思念他的几位弟弟。

月光普照大地,本来是一样的;由于作者思乡之情深切,所以认为是“月是故乡明”,从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诗的下半段介绍“忆”弟的情形与原由。据《通鉴·唐纪3
7.�》载,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

月夜忆舍弟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翻译和思想感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创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思想感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

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继续浏览:

上一篇:恩格斯个人简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简介

下一篇:菠萝蜜由来?菠萝名称的来历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