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有哪些事迹?周恩来事迹
周总理事迹:周恩来,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要转折。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并与运动中的其他活动分子共同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翌年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3年被国民党本部委任为国民党巴黎分部筹备员、国民党驻欧支部特派员和代理执行部长等职,主持国民党驻欧支部的工作。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
周恩来的最著名的事迹
关于周总理的著名事迹:
1.有人问周总理“你们国家有多少钱啊?”总理机智的答到“我们国家只有十八块八角八分钱。”(在当时我国发行的人民币只有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这十种币值的人民币,其和正好是18.88元)。
"
3.一次有位外国人问周总理:“你们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啊,你看我们走起路来挺胸抬头的,多有气势啊。”总理回答到:“我知道,一般上坡的人总是低头走路,而走下坡路的人总是高抬着头”
4.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你为什么读书?”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
”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5.有一次,总理在北京饭店接见外宾。
接见结束后,总理感到有些饿,就跟值班卫士张永池说:"有点饿了,咱们吃点便饭吧。"那是一般客饭,很快就吃完了。张永池一算帐,吃了两元八角。可是,张永池这次糊涂了。
心里算了帐,楞是忘了给钱,追在总理屁股后边上了车。还没坐稳,总理就问:"给了钱没有?"在得知张永池忘记给之后,总理非常生气,连忙让他回去付钱,并大声训道:"要会算经济帐,公私算分明,不然怎么行?"
6.周总理设宴招待外宾。上来一道汤菜,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外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
周总理对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扩展资料:周恩来出生在上个世纪末年。他的一生参与了解决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伟大事业。他为拯救中华和振兴中华献出了毕生精力。
周恩来事迹
周恩来事迹: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周恩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革命统一战线、创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了不朽功勋。
2.在大革命中,他出色领导了国民革命军军政工作、广东地方政权工作、震惊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成为我们党最早认识武装斗争重要性和最早从事军事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4.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同志先后担任政务院总理、国务院总理长达26年,为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全面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在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统战、科技、文化、教育、新闻、卫生、体育等各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5.他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规模科技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极大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他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调“学习外国必须同独创精 神相结合”。
6.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下,周恩来同志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作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全力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运转,全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扩展资料:近日,人民网党史频道邀请《周恩来:永远的榜样》一书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中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原组长李洪峰,周恩来侄女周秉宜,周恩来邓颖超秘书、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赵炜,周恩来卫士、中央警卫局副局长高振普四位嘉宾做客访谈,共同缅怀这位伟人。访谈中高振普表示,周恩来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得了癌症以后并没有选择放弃工作,而是边工作边治病。
他把工作看得比治病重要,把党和人民的需要看得比生命更重要。1972年总理生病了,可他一直坚持到1974年6月1日才住进医院治病,直到1976年1月8日病逝。从1974年6月1日到1976年1月8日一共587天。
在这587天里,总理用时近300小时用于会见谈话,前后开了40多次会议,每次会议时长至少有
2.3个小时,有时会持续4个小时以上,甚至长达7个小时。高振普回忆说,即使是在做了第二次大手术后,在身体非常虚弱的情况下,总理仍然从早忙到晚。十届人大会议召开之前,总理经常在医院伏案工作,这期间顾不上吃饭和休息。
邓大姐和照顾总理的同志看着非常心疼。邓大姐就让卫士给总理送点巧克力、一小碟花生米、杏仁或者一杯葡萄糖水.总理经常匆忙吃点之后又要接着开会。除了开会,总理还要会见外宾。为了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周恩来抱病在医院的病床上会见了65位外宾,每见一位外宾大概都要一个小时。
后期总理体力不支,仍然坚持最少会见十多分钟。在生命最后的日子,总理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在病中更加拼命地工作。他完全不顾及自己病重,只想用最后的时光尽可能多地为我们的党和国家做一些工作。总理早早地就给邓大姐交代过,等他死了以后要火化,不保留骨灰,把骨灰洒于祖国的山山水水中。
访谈结尾高振普表示,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付出爱最多的人也是得到爱最多的人。周恩来的一生不忘人民,他也被人民永远铭记在心。周恩来用他的理想和信念,一生都在为党为国为人民谋福祉,他的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周恩来主要事迹简介
周恩来主要事迹简介 周恩来,我国伟大的前总理。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
周恩来总理相关事迹: 1.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 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
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
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2.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3.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
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4.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
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5.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
周恩来事迹到底有哪些
漫说周恩来的“平易近民”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进一步说,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这样一条治国为政的道理:制定的政策贴近老百姓,维护他们的利益,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这个道理反映在执政者的风格上,就是“平易近民”四个字。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政府总理,周恩来是“平易近民”的典范。 “平易近民”,必然与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周恩来虽身居高位,但从来都把自己视为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1958年夏,黄河中下游出现严重洪灾。7月18日上午,正在上海考察的周恩来接到报告,立即赶往受灾最严重的郑州视察灾情。
当晚,他来到邙山脚下的黄河岸边,查看水势和救灾的情况,并冒雨鼓励大家与洪灾作斗争。秘书见周恩来衣服都淋湿了,忙撑起雨伞。周恩来立即阻止,说:“你看大家不都是一样在雨里淋着吗?”对一位政府总理来说,面对雨中灾民,虽然打伞与否只是一件小事,可二者体现出来的为政风格则是迥异的。
“平易近民”,必然平等待人,不摆官架子。周恩来一有空就深入群众中间,亲切地询问百姓冷暖,倾听群众心声。1956年5月6日,周恩来到太原钢铁厂视察。
当他来到高炉现场时,值班工人史悠国正在忙碌。周恩来热情地向他伸出了手。史悠国看着自己满是油污的手,有些不好意思,正在进退为难之时,周恩来和蔼可亲地笑着说:“小伙子,没关系,来!”说着便紧紧握住史悠国的手,并亲切询问有关情况。正是这样的握手,把周恩来以至党和国家与老百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平易近民”,必然勤恳为民,不当官老爷。周恩来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春蚕吐丝的精神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的:“周总理是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他一天的工作时间总超过12小时,有时在16小时以上,一生如此。
”1966年3月8日凌晨5时29分,河北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得知地震的消息后,周恩来乘直升机迅速赶往震区,冒着余震的危险,检查灾情,看望受灾群众,指导救灾工作。一直忙碌到夜里,他才在驻邢台部队的营房里,与战士们一起吃了一点烙饼和煮白菜。周恩来始终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勤务员”,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在他晚年重病缠身之后也依然如此。
1975年3月,周恩来在医院准备接受手术治疗的20天时间内,曾先后会见了赞比亚、圭亚那、新加坡、摩洛哥、斯里兰卡的政要或政府代表团,同时还在3月15日主持了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此外还处理了许多日常政务。周恩来以重病之躯在手术前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正常运转。 以上只是捡拾了几个例子。
实际上,“平易近民”的为政风格早已融化到周恩来一生所做的许许多多琐细事情中,是他爱民之情的自然流露,成为他人格魅力的一部分。正因如此,老百姓才会亲切地称他为“人民的好总理”。也正因如此,凡接触过周恩来的人,包括不少外国人士,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染。
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周恩来邀请日本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松崎君代到中南海住所作客。就餐时,周恩来请松崎坐在紧靠自己的右侧,并用他那不太方便的右手,不断往松崎菜碟里夹菜,劝她多吃点。在得知松崎的父亲曾在制酒行业工作后,周恩来取出自己珍藏的两瓶茅台酒,让松崎带回去,请她父亲尝尝。周恩来平易近人的举动使松崎十分感动。
1978年再访中国时,松崎曾用日文写下“周恩来总理,您活在我心中”这十一个字,来表达她对周恩来的景仰和怀念。 在为政风格上,与“平易近民”截然相反的是官僚主义。而对于官僚主义,周恩来则是坚决反对的。
1956年5月17日,他在关于昆曲《十五贯》的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进行了严肃批评:“现在有个风气,对领导不称首长就会有人怪”,“老百姓想见做‘官’的是多难啊!”我们做“官”的人,应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正在为人民服务”。1963年5月29日,他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负责干部会议上,列举了官僚主义的12种表现,并细数了其种种危害,认为“官僚主义的态度和作风已经给我们的工作造成许多损失,如果听其发展,不坚决加以克服,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同时,他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绝不能容许官僚主义再继续发展下去”。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他更是严格要求,无论谁犯了官僚主义的错误,他都要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并责令改正。
古人云:“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一批又一批“平易近民”的共产党人的严格自律和不懈努力,新中国才能够迅速发展起来,并保持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定。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