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的由来?铁是什么来的
铁的由来,人类最早发现铁是从天空落下的陨石,陨石含铁的百分比很高(铁陨石中含铁90.85%),是铁和镍、钴的混合物。考古学家曾经在古坟墓中,发现陨铁制成的小斧;早在古埃及4000年前的第五王朝至第六王朝的金字塔所藏的宗教经文中,就记述了当时太阳神等重要神像的宝座是用铁制成的。铁在当时被认为是带有神秘性的最珍贵的金属,埃及人干脆把铁叫做“天石"。在古希腊文中,“星”与“铁”是同一个词。

铁(Ferrum)是一种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26,铁单质化学式:Fe,英文名:iron。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55.845。纯铁是白色或者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熔点1538℃、沸点2750℃,能溶于强酸和中强酸,不溶于水。铁有0价、+2价、+3价、+4价、+5价和+6价,其中+2价和+3价较常见,+4价、+5价和+6价少见。

铁在生活中分布较广,占地壳含量的4.75%,仅次于氧、硅、铝,位居地壳含量第四。纯铁是柔韧而延展性较好的银白色金属,用于制发电机和电动机的铁芯,铁及其化合物还用于制磁铁、药物、墨水、颜料、磨料等,是工业上所说的“黑色金属”之一(另外两种是铬和锰)(其实纯净的生铁是银白色的,铁元素被称之为“黑色金属”是因为铁表面常常覆盖着一层主要成分为黑色四氧化三铁的保护膜) 。另外人体中也含有铁元素,+2价的亚铁离子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用于氧气的运输。
铁的历史由来及历史背景。
铁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Fe,它的原子序数是26,是最常用的金属。它是过渡金属的一种。
中国是发现和掌握炼铁技术最早的国家。1973年在中国河北省出土了一件商代铁刃青铜钺,表明中国劳动人民早在3300多年以前就认识了铁,熟悉了铁的锻造性能,识别了铁与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把铁铸在铜兵器的刃部,加强铜的坚韧性。经科学鉴定,证明铁刃是用陨铁锻成的。随着青铜熔炼技术的成熟,逐渐为铁的冶炼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体中也含有铁。另外,铁还常被用做姓氏等。铁器的出现使人类历史产生了划时代的进步。
在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炼铁的是居住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年代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前1300~前1100年,冶铁术传入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欧洲的部分地区于前1000年左右也进入铁器时代。但当时冶炼的都是块炼铁,一直到中世纪末(1400年左右)欧洲发明水力鼓风炉以后,才出现冶炼生铁。
中国开始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最早的铁器属于春秋时代,其中多数发现于湖南省长沙地区。战国中期以后,出土的铁器遍及当时的七国地区,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业、手工业部门中并已占居主要地位,楚、燕等地区的军队,装备基本上也以铁制武器为主。
战国时期的铁器还经由朝鲜传入日本。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根据早期铁器的金相检验,中国的块炼铁和生铁可能是同时产生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是战国冶铁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此时早期的块炼铁已提高到块炼渗碳钢,白口生铁已发展为展性铸铁。至迟到西汉中叶,灰口铁、铸铁脱碳钢兴起,随后又出现生铁炒钢(包括熟铁)的新工艺。东汉时期,炒钢、百炼钢继续发展,到南北朝时杂炼生鍒的灌钢工艺问世。
至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冶炼技术体系已基本建立。在人工炼铁以前,世界上许多文化发达较早的民族,都有过偶尔利用陨铁制器的历史。在古埃及前王朝墓中,发现过陨铁管状小珠;第11王朝墓中,曾出土装以银柄的陨铁制护身符。在两河流域乌尔王墓也出土有陨铁碎片。
美洲几个古文化中心都使用过陨铁制的箭头、小刀和工具。中国商代台西遗址和刘家河商墓中,也发现过刃部用陨铁锻制的铜钺。但陨铁是天体陨落的流星铁,与人工炼铁的性质根本不同。
陨铁制器与人工炼铁的发明没有必然的联系钢铁是铁与C(碳)、Si(硅)、Mn(锰)、P(磷)、S(硫)以及少量的其他元素所组成的合金。其中除Fe(铁)外,C的含量对钢铁的机械性能起着主要作用,故统称为铁碳合金。它是工程技术中最重要、用量最大的金属材料。
铁是什么来的
【晶体结构】: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 【名称由来】: 盎格鲁-撒克逊语:iron(铁);元素符号来自于拉丁文“ferrum”(铁)。 【元素描述】: 柔韧而有延展性的银白色金属。
【元素来源】: 取自铁矿。把石灰石、焦炭和铁矿石分层投入高炉,自底部鼓入高温气流,使得焦炭炽热发红,于是铁被从氧化物中还原出来,熔化成液态,从炉底流出。 【分布】铁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金属之一。约占地壳质量的5.1%,居元素分布序列中的第四位,仅次于氧、硅和铝。【性状】铁是有光泽的银白色金属,硬而有延展性,熔点为1535℃, 沸点2750℃,有很强的铁磁性,并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导热性。
铁的来源
Hall(1988)指出,近矿花岗岩的TFe为1%,低于远矿花岗岩的TFe(1.5%)。但他认为这与原始岩浆岩中黑云母的分布有关,黑云母的含量随深度加深而增加。
”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由表2-24可见,在蚀变过程中,花岗岩的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以K、Na、Fe含量变化最大。如前所述,K2O从未蚀变花岗岩的平均含量5.34%,降至蚀变花岗岩的平均含量0.70%,即85%以上的K被带出;而Na20从平均含量4.43%增至6.59%,增加了约1/3.�这与花岗岩在钠长石化过程中TFe的变化相当,从未蚀变化岗岩的平均含量1.51(wFe)%降低至1.01%,减少了1/
3.�
这就清楚地表明,Fe含量的变化是由蚀变引起的。花岗岩虽然贫含Fe,但在钠长石化时,仍能释放Fe,平均释放0.5(wFe)%。矿区内花岗岩的钠长石化范围很大,东西向和南北向的长度和宽度均以数千米计,仅每1km3花岗岩的蚀变释放的铁量就可达1250万t。
由此可见,蚀变过程中释放的铁量是相当可观的。前面介绍的各类热液铁矿床的共同特征是,失铁蚀变为成矿提供Fe。含铁的岩石在钠化等交代过程中都会发生失铁蚀变,如宁芜玢岩铁矿床中的辉长闪长玢岩、安山岩和砂页岩等,闽西南铁矿床中的辉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和砂页岩等。
通常,岩石中Fe含量愈高,蚀变愈强,Fe含量减少得愈多,如未蚀变的辉长闪长玢岩、安山岩和黄马青页岩的TFe含量分别为6.37%、5.44%和5.61%,钠化后分别降为2.52%、2.61%和3.49%,蚀变过程中TFe的析出量分别为原岩的60%、52%和38%。由此可知,Fe含量较高岩石的蚀变能析出较多的Fe,这种失铁蚀变岩是主要的矿源岩。Hall等侧重研究了花岗岩的蚀变,而对Fe含量较高岩石(暗色岩、变安山岩、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长英岩等)的蚀变未能准确认识,更没有总结出这些岩石在蚀变过程中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等的演变规律,而简单地把它们看成未蚀变的岩浆岩。
实际上,长英岩等是典型的蚀变岩。如前所述,长英岩脉周围发育石榴子石和辉石等的矽卡岩,长英岩脉本身有绿帘石化。也就是说,长英岩脉从内部至周围都有蚀变,而且是交代作用很强的蚀变岩。岩石化学成分对比结果清楚表明,长英岩与暗色岩有密切的关系。
如样 FD14被定为长英岩,它的Na2O和K2O含量分别为5.95%和0.56%,与钠长石化花岗岩的含量相当。据此推断,它是钠长石化的蚀变岩。那么,其原岩属何种岩石呢?它的TiO2含量为1.44%,略高于暗色岩(1.00%~1.26%),远高于花岗岩(0.16%~0.44%)。P205的含量变化特征也与TiO2相似。
SiO2含量明显低于花岗岩,Ca、Mg等含量显著高于花岗岩。这些资料证明,长英岩的原岩不可能是花岗岩,而应为暗色岩。长英岩广泛发育于矿区东部,与暗色岩相伴产出。通过钠化等蚀变,暗色岩转变为长英岩,后者是褪色蚀变的暗色岩。
在褪色蚀变过程中Fe含量显著降低,未蚀变暗色岩的TFe量约为8%,而钙化暗色岩(D30)为4.14%、钾化暗色岩(FD12,FD13)为2.53%,钠化暗色岩(FD14)为1.55%。由此可知,蚀变过程中 Fe的最大析出量可达6%,为蚀变花岗岩析出量的12倍。因此,蚀变的暗色岩可能是铁矿床的重要矿源岩。
谁最早发现铁的?是什么时候?
人类最早发现铁是从天空落下的陨石,陨石含铁的百分比很高(铁陨石中含铁90.85%),是铁和镍、钴的混合物。考古学家曾经在古坟墓中,发现陨铁制成的小斧;在埃及第五王朝至第六王朝的金字塔所藏的宗教经文中,记述了当时太阳神等重要神像的宝座是用铁制成的。
在古希腊文中,“星”和“铁”是同一个词。 1978年,在北京平谷县刘河村发掘一座商代墓葬,出土许多青铜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古代铁刃铜钺,经鉴定铁刃是由陨铁锻制的,这不仅表明人类最早发现的铁来自陨石,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在3300多年前就认识了铁并熟悉了铁的锻造性能,识别了铁和青铜在性质上的差别,并且把铁锻接到铜兵器上,加强铜的坚利性。 由于陨石来源极其稀少,从陨石中得来的铁对生产没有太大作用,随着青铜熔炼技术的成熟,才逐渐为铁的冶炼技术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最早人工冶炼的铁是在春秋战国之交的时期出现的,距今大约2500年。我国炼钢技术发展也很早,1978年,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铁路车站建设工程文物发掘队从一座古墓出土一口钢剑,从古墓随葬陶器的器型,纹饰以及墓葬的形制断定是春秋晚期的墓葬。这口剑所用的钢经分析是含碳量0.5%左右的中碳钢,金相组织比较均匀,说明可能还进行过热处理。 古代劳动人民的炼铁技术也是杰出的,至今竖立在印度德立附近一座清真寺大门后的铁柱,是用相当钝的铁铸成的,当时如何生产这样的铁,现代人也认为是一个奇迹。
由人分析了它的成分,含铁量大于99.72%,其余是碳0.08%,硅0.046%,硫0.006%,磷0.114%。 开创现代炼钢新纪元的是一名叫贝塞麦的浇铸工人,他在1856年8月11日宣布了他的可倾倒式转炉。 随着工业发展,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出现大量废钢和废铁,这些废料在转炉中不能使用,于是出现了平炉炼钢,是由德国西门子兄弟以及法国马丁兄弟同时创建的,时间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 铁元素也是构成人体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成人体内约有4—5克铁,其中72%以血红蛋白、35%以肌红蛋白、0.2以其它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余为储备铁。储备铁约占25%,主要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在肝、脾和骨髓中。 铁在代谢过程中可反复被利用。
除了肠道分泌排泄和皮肤、黏膜上皮脱落损失一定数量的铁(1mg/每日),几乎没有其它途径的丢失。 食物中的铁有两种形式: 非血红素铁。主要以三价铁与蛋白质和有机酸结合成络合物。这种形式的铁必须与有机部分分开,并还原成二价铁后才能被吸收。
如果膳食中有较多的植酸或磷酸,将与铁形成不溶性铁盐,而影响被吸收。抗坏血酸、半胱氨酸能将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有利于铁的吸收。 血红素铁。是与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中的卟啉结合的铁。
这种铁不受有机酸的影响,其吸收率比离子铁高。 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多在1%(菠菜)到7%(大豆)。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吸收率多在11(鱼)到22%(肝脏)。 铁在体内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参与氧的运转。
缺铁将造成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表现为:脸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思想不集中。严重者可有低热,稍事活动,可发生呼吸急促。
中等程度者会出现代偿性改变,如心跳加快等。病人常有食欲减退、嗳气、恶心、腹胀、腹泻等。肾脏功能也可能改变。
铁缺乏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抵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能力减弱。 2.降低免疫细胞从静止---临战的反应速度。 3.使抗氧化生化酶活性降低。 4.抗体的生产停止或以很慢的速度进行。
5.缺铁性贫血,细胞供氧不足。其结果是整天无精打采,疲劳而倦怠,比较容易被感染。 结果你的免疫大军只是一支装备简陋,行动缓慢的军队。
血液里流动的太多的自由铁不仅无助于抵抗能力,不能保护人的肌体,反而会被细菌吞噬,成为细菌的美食,并且细菌会因此而大量地繁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加倍小心结孩子补充铁质的原因。 名称由来: 盎格鲁-撒克逊语:iron(铁);元素符号来自于拉丁文“ferrum”(铁)。 元素描述: 柔韧而有延展性的银白色金属。
在地壳中含量第四(百万分之56300),在宇宙中含量第九。 元素来源: 取自铁矿。把石灰石、焦炭和铁矿石分层投入高炉,自底部鼓入高温气流,使得焦炭炽热发红,于是铁被从氧化物中还原出来,熔化成液态,从炉底流出。
元素用途: 用于炼钢、制造其他合金。铁对于人类必不可少,它是血管中输送�。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