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李恪生平简介?蜀王李恪生平简介
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武德三年(620年),封蜀王,贞观十年(636年),改封吴王。
李恪有文有武,太宗常称其像自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国舅长孙无忌(文德顺圣皇后之兄)的反对。
在李恪不得为储的问题上,李恪的隋杨血脉,这个问题比较的微妙,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
关键还在“嫡庶有别”的问题上,此外,朝局形势也有着重大影响。长孙无忌主张立自己的亲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其生母为文德顺圣皇后)。

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但是同时,相权也已经强过皇权,这在帝制体制下,必然会导致后来的朝局进一步重新洗牌。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必有鲜花着锦之荣,烈火烹油之盛。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怯懦的李治继承了大统,又为武则天所专权,使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

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打个深深的漩涡!李恪被冤杀后,从宗室、朝臣到民间都认为冤屈。迫于舆论压力,在长孙无忌获罪之后,唐高宗追封李恪为郁林王并为其立宗庙。
关于蜀王(定襄郡王)李恪的简介…
简介: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
贞观二年(628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贞观十一年(637年),封为吴王,改授安州都督。永徽元年(650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永徽二年(652年),加授太子太师。永徽四年(654年),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神龙元年(705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蜀王李恪生平简介
李恪: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
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李世民的儿子: 李世民有14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
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3个被杀,3个自杀,3个早夭。1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唐太宗十四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佑;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秉性聪明,武德三年,封恒山王。太宗即位,为皇太子,时年八岁。
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爱的魏王李泰。后来,李承乾甚至想谋老子的反,被人告密,下狱后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
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新唐书·太宗诸子》)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第2子楚王李宽,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国除。 第3子吴王李恪,是隋炀帝女儿阴妃所生。
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第4子李泰,武德三年,封宜都王。四年,进封卫王,贞观二年,改封越王,授扬州大都督,十年,改封魏王,心怀夺嫡之计。
于是太子和魏王双方各树朋党,想下毒手。太子李承乾被杀后,李泰也被“幽闭”起来,后改封泰为顺阳王,迁居均州的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进封濮王。
35岁就死了。高宗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第5子李佑,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
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
贞观十七年,李佑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佑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 第6子李愔,贞观五年,封梁王,十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
田猎无度,不避禾稼,深为百姓所怨,屡次为非作歹,是个浪荡公子,太宗怒曰:“禽兽调伏,可以驯扰于人;铁石镌炼,可为方圆之器。至如愔者,曾不如禽兽铁石乎!”贬为虢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第7子李恽,贞观五年,封郯王,十年,改封蒋王、安州都督。纵情享乐,使州县不堪其劳。唐高宗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
关于李恪最详细的介绍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注:神龙(705年正月—707年九月)是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综合赠官考量,应为神龙元年(705年)年末或神龙二年(706年)年初。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唐太宗立的蜀王是谁?
李恪(619年—653年3月5日),唐朝宗室,唐太宗第三子,是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武德三年(620年),封蜀王,贞观十年(636年),改封吴王。
长孙无忌主张立自己的亲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其生母为文德顺圣皇后)。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在房遗爱、高阳公主谋反案中,就借口李恪参与,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后来长孙无忌果然被武后所杀)其四个儿子,李仁、李玮、李琨、李璄,被流放岭南。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平反,追封为郁林王,为之立庙。中宗神龙初年,赠司空,备礼改葬。五代十国时,南唐皇室就托名李恪之后,追尊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
李恪的资料
简介: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宝贝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由于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诸子为了争夺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伤,此时李世民曾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终落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晋王李治身上,这对于当雄心勃勃的李恪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因此有了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 “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
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
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段话似是劝告,更像是警告。
至于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有一定的怜爱之心。而编剧就凭这句话而把李恪写的如此不堪让我等不能接受。 由于李恪有隋朝宗室的这一层特殊身份,其难以被朝臣们接受。想想也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礼法至上的时代,文武朝臣们当年跟随李渊父子历经生死打下来的江山,又怎能让唐朝的皇帝宝座重新回到隋炀帝一支?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
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
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史书记载:《新唐书》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
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
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
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
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
显庆五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光宅中,仁遇赦还,适会荣以罪斥,故得袭郁林县男,历岳州别驾,爵郡公。尝使江左,州人遗以金,拒不内。
武后遣使者劳曰:“儿,吾家千里驹。”更名千里。自天授后,宗室贤者多株剪,唯千里诡躁不情,数进符瑞诸异物,得免。
中宗反正,改王成纪。未几,进王成。节愍。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