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辈分?爱新觉罗家谱排字的顺序是什么
康熙初年,几名皇子曾先后以“承”、“保”、“长”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划一采用“胤”字,其中康熙帝之子雍正的名字为胤禛,孙辈用“弘”,曾孙辈用“永”。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祺”。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清朝皇族姓氏。“爱新”是满语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背景来源爱新觉罗是清朝国姓,但是在满文资料中很少使用这个名称,如《满文老档》和《满洲实录》中,爱新觉罗一共只出现过三次。文献上,对于其姓氏的起源的各种说法,经常自相冲突,学者一般相信,这个姓氏是由清朝皇室创造,用来塑造其地位。
爱新觉罗氏的辈分有哪些(全部)
按《满洲氏族通谱》,努尔哈赤原本姓觉罗。爱新觉罗氏统治中原初期,子孙并未按照辈分命名,康熙年间才开始采用汉人按辈分取名的方法。
乾隆时,又根据他作的一首诗,定了后人用“永”、“绵”、“奕”、“载”。道光时定了“溥”、“毓”、“恒”、“启”,咸丰时定“焘”、“闿”、“增”、“祺”。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禛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颙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旻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詝,有同父异母兄弟奕、奕誴、奕譞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劻,因其不是道光之子,则是“力”部。
家族世系属于登基皇帝辈份,谱份越高。清朝入关前,在第2代皇太极时期,皇族成员约有100人;到第3代顺治时期,皇族成员是419人;到第4代康熙时期,皇族成员约有490人;到第5代雍正时期,皇族成员已超过1000人;到第7代嘉庆时期,皇族已近4700人;清朝灭亡以后,到20世纪30年代,皇族后裔已达2万人。1936出版的《爱新觉罗宗谱》,收集了这个家族几百年来的世袭繁衍材料。
自16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努尔哈赤这一支系的后裔,仅男性就有近3.4万多人,整个宗室的后裔有4.6万多人,还有觉罗系统的后裔计3.4万多人,合计有8万多人,而这还仅仅是男性。如按皇子与皇女的比例来计算的话,那么,爱新觉罗家族在3个多世纪中,宗室的后裔有 8万多人,觉罗的后裔有近6万人,整个爱新觉罗家族计有后裔近14万人。不难看出,这近300年的时间,爱新觉罗家族,是处于一个拥有特权的时期,子孙繁衍的速度是很快的。
爱新觉罗家谱排字的顺序是什么?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六位叔伯祖父(长祖爱新觉罗·德世库、次祖爱新觉罗·刘阐、三祖爱新觉罗·索长阿、努尔哈赤亲祖父爱新觉罗·觉昌安、五祖爱新觉罗·包朗阿、六祖爱新觉罗·宝实)以及他们的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族。
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现如今,有爱新觉罗血统的人已经高达30~40万。爱新觉罗家族历史普查: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近70年间,爱新觉罗家族流散各地,皇族身份已成了历史,政府行为的修谱绝无可能,纯正的血统已无保障,婚姻状况也日趋复杂,几乎没有任何家谱问世,家族人口的统计已很困难。但1937年之前康德伪皇帝在伪满洲国最后一次整体的修缮了家族谱系,所有宗室、觉罗都罗列其上,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后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根据原先存留下来的碟谱和东北辽中新民地区的情况又由家族族长带领修缮了谱系,《爱新觉罗宗谱密雅纳支》 每十年系统修订一次,已经成为定规。经辽宁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批准,爱新觉罗密雅纳支派恢复了家庙,每年的阴历五月十三举行家族内祭祀。
爱新觉罗在世辈分最高的人
爱新觉罗在世辈分最高的人是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爱新觉罗在世辈分最高的人是爱新觉罗·溥光(宋曙光),中国香港人,系清太祖第十一世孙、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同辈兄弟。
“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扩展资料:《爱新觉罗宗谱》是清朝产生的一部大型统谱。清朝最后一次修玉牒,是在光绪33年(1907年)。1915年,逊清廷又通知各地宗室、觉罗呈报户口,准备再次续修家族宗谱,没有了江山,要做这件事很不容易,一直拖到了1921年阴历6月,到次年的闰5月完成。
1935年,宗室熙洽在东北上书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请求续修爱新觉罗家族宗谱。次年8月,溥仪下了一道“圣旨”,修谱所需的费用,由“恩赐款”项中支用,不足部分由同族人捐助。这次修谱由朴厚、钟继、溥瀛、斌碹、今松乔、庆厚负责。
除了汇总、普查资料外。充分利用各宗支的原修家谱。关内京津方面由载涛、载润负责,把各府家谱正本送到东北。
同时,这次修谱还参照了1907年、1922年玉牒,实际上是历次玉牒的总汇。最后用铅字排印,精装为8大册。
爱新觉罗家族有哪些?
1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1643年),努尔哈赤第八子2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3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4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5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6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7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8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9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10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11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直系后代现在都到哪一辈了?
爱新觉罗是清皇室的姓氏。按照当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定下的家谱来看是这样的:永、绵、奕、载、溥、毓、恒、启。
而爱新觉罗·启星也是当红的女明星(曾祖父是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嫡堂兄,姓名不详)。爱新觉罗,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中国清朝皇族姓氏。“爱新”是满语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16世纪80年代,爱新觉罗氏还只是一个人数很少的家族,由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六位叔伯祖父(长祖爱新觉罗·德世库、次祖爱新觉罗·刘阐、三祖爱新觉罗·索长阿、努尔哈赤亲祖父爱新觉罗·觉昌安、五祖爱新觉罗·包朗阿、六祖爱新觉罗·宝实)以及他们的22个儿子所组成的家族。
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清朝灭亡止,后金、清朝一共存在296年,经历了11世12任帝王。在这近3个世纪中,后金、清朝的皇帝,拥有众多的后妃,他们的子孙也拥有远超过常人妻室的妃妾,加上中国崇尚多子多孙的古老传统习俗,因而爱新觉罗家族子孙繁衍十分迅速。现如今,有爱新觉罗血统的人已经高达30~40万。
当今清皇室后裔有的对皇族后裔的身份避而不谈,例如大书法家启功,也有的人对皇族后裔的身份为荣,例如女画家爱新觉罗·毓崌。
爱新觉罗宗谱的皇室辈分
爱新觉罗家族,生子取名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不过这也仅限于近支宗室。至于远支宗室和觉罗,相对较少受到束缚。
像小明、小喜、小群、小桂、小柱、小贝、筱鹤;大力、大喜、大林子以及落柱、老疙瘩、老生打。人名中的数字,多数反映的是排行,如小四.小
五.小
九.二小、二福、二锁、二喜、二秀;二庆、二肥、二胖、二铁、三锁、三福、三秀、三宝、三泰、三德、三寿、三珠、四保、五福、五全、五德、五龄阿、八宝、九龄。希望生女儿,就干脆给男孩起名叫二凤、芯莲、牛妞。有些名字,反映出长辈对子女夭折的忧虑,如钉铸、铁锁、所林、拴柱、留住、保住。
还有如汉人叫“狗剩”的,是想过往的妖精对这条小命不屑一顾。希望孩子长大结实、勇猛、有福气,就叫石头、石柱、铁山、铁柱、虎哥、顺哥、远福。在远支宗室和觉罗中,使用数字取名也是一个特点。
多以孩子出生之时家中老人的年岁来取名,如五十
九.六十
八.七十
二.八十三,反映了人们延年益寿的愿望。同时,这种方法无需高深的文化,简便易行,琅琅上口。在《宗谱》中这类名字在300个以上,从五十起,一直到九十,九十以上较少。
这些人也多数是无爵无职的,即使有爵职,爵不过奉恩将军,职不过参领、佐领。入关前,爱新觉罗家族按满族习惯,从名字上分不出辈分。入关以后,康熙受汉族文化影响较深,给子孙取名也采用辈分字。
他生有35子,除夭折的11子外,24个儿子一律使用“胤”字作辈分字,还规定儿辈为“胤”字辈,孙辈为“弘”。字辈,曾孙为“永”字辈。1722年,按照避讳的规矩,雍正帝的那些兄弟,再用“胤”字作辈分字就不合适了,于是一律改为了“允”字。惟一的例外是,后来怡亲王允祥病逝,雍正帝说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所以,特地恢复他的名上的“胤”字。
乾隆年间,皇六子永瑢画了一幅《岁朝图》,进呈给孝圣皇后,乾隆帝的题诗中有“永绵亦载奉慈娱”一句。后来,他取其中的“永绵亦(奕)载”4字为近支宗室的字辈。1776年,又规定以后皇嗣取名,永、绵二字改用颙、旻,而别的人仍用永、绵作字辈。1825年,从大臣选出的10个字中,道光帝钦定了“溥毓恒启”4字,作为“载”字以下的字辈。
1857年,咸丰帝又续拟了“焘闿增祺”4字,作为“启”字以下的字辈。清朝宗室的字辈,前后计有14字: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如果以努尔哈赤为第1代的话,那么皇太极是第2代,福临是第3代,玄烨是第4代,以后玄烨这一支系,胤 (允)字辈是第5代,弘字辈是第6代,永(顒)字辈是第7代,绵(旻)字辈是第8代,奕字辈是第9代,载字辈是第10代,溥字辈是第 11代,毓字辈是第12代,恒字辈是第13代,启字辈是第14代,焘字辈是第15代,闿字辈是第16代,增字辈是第17代,祺字辈是第18代。1937年,溥仪又增:“敬志开端,锡英源盛,正兆懋祥”12字,作为“祺”字以下的字辈。
那些支派较远的宗室,往往也有自己的字辈。如豫亲王保泰的后人,“载”字辈改用“常”字,“溥毓恒启”字辈,分别用“松柏清国”4字。在宗室中,皇帝亲兄弟的子孙出生后,要奏请皇帝来取名。
还有奉旨改名的,如清高宗第七子爱新觉罗·永琮出生时,清高宗将同名的庄亲王爱新觉罗·允禄孙改名为爱新觉罗·永瑺。至于对废宗室的改名,则具有惩罚的意味。雍正帝下旨八弟允禩改为“阿其那”(意为俎上之鱼”,即砧板上的鱼,比喻任人宰割),九弟允禟改为“塞思黑”(意为“讨厌鬼”),胤禩的儿子弘旺改为菩萨保。
对原废太子允礽的儿子弘皙,乾隆帝把他开除宗籍,还改名为四十六。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失去了统治民族的地位,爱新觉罗家族的特殊地位动摇了。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下,民国初年出现了满人改姓易族的现象。老舍、侯宝林等都改成了汉族。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