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后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后

最佳回答2022-12-02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3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变: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应该说,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没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的“破冰”期:1978年——l984年标志:恢复高考.教育界成为全国最早推进思想解放的战线之一此时,“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百废待兴。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解放思想。通过解放思想,实现了三个重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变到对外开放;从墨守成规转变到大胆改革。在教育领域,邓小平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这明确指出了:只有依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带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科学技术的传播、发展、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依赖于教育;经济要转型、民族要崛起,必须大力发展教育。l98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教育和科学作为实现今后20年经济发展目标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这一时期,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重点是不断肃清“左”的思想和进行拨乱反正,以尽快恢复与重建被“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的教育事业。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确立.不仅是加快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带动整个教育制度乃至社会制度变革的最关键的节点,是教育体制恢复与重建的突破口。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确立了选拔人才的公平竞争原则,调动了亿万青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整个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以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标志.教育界成为当时全国最早最全面推进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战线之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现代化理念被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并为全社会所接受。1978年,教育部重新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中学暂行丁二作条例(草案)》,全面恢复“文革”前的教育体制.确定了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使基础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重新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

新改革方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三部分专门论述了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思想包括: 第一,“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 第二,“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 第三,“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通过立法.保证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认真加以落实。”

中国教育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转变教育观念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最主要的方向。
一.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的对手将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

所以,我们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就决定着将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近年来国外大量心理测验数据证明,在世界各民族中,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最高的,其次是欧洲人和欧裔北美人,再次是黑人和西班牙裔美洲人。教育改革主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抱负、事业心、责任感、能力培养动机、外向性、社会交往技能、言语表达能力、情绪的发展能力。
二.途径
1.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2.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3.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历来中华教育的主体是通过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因为儒家有“忠孝”的思想,所以当权者就把教育工作主要交给儒家来负责,以便有利于统治,而国家行政是否也以儒家思想为标准,是另一码事。汉、唐、皆是“内用黄老,外尊儒术”;宋朝尊敬文人,但不以儒家为唯一的行事准则,不然那些常开皇帝玩笑的大臣按儒家思想早就该被“咔嚓”了;元朝是外族入侵,血泪斑斑;明朝遵循的是程朱理学,只是儒家思想的分支。不在这里讨论最一无所知最令人痛恨的满清,以免破坏好心情这种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内在,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了。

它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思想的自由有一定的禁锢,使人缺乏创造力和,条理性、系统性不强,不够精确,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认为已经了解了事物的总纲,其他的也就那么回事,不肯脚踏实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细节。这也是宋朝之后再没有什么大的发明、发现出现的一个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经历了哪些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经历了恢复发展、加速发展、积极发展、大力发展四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5年5月第一次全教会召开,高等教育处于拨乱反正、恢复发展阶段。

从第—次全教会召开及《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至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为探索改革、加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找准了重点和关键。从1993年2月至1999年6月第三次全教会召开,为深化改革、积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注重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体制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第三次全教会召开和1999年高等教育大扩招至今,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改革、大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和发展,拉近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距离,促进了高等教育发展观的转变,加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请问新教育改革是什么时候

新中国教育改革是在1949年开始的。教育改革就是教育现状所发生的任何有意义的转变”。

各级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即使是“以人为本”,在不同阶段有不同要求。婴幼儿与少儿,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都各有不同规律。战略主题
1.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坚持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3.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继续浏览:

上一篇:卡玛的衣服是几线品牌?国内一线服装品牌都有那些

下一篇:摇车牌号需要什么条件?北京车牌号摇号需要什么条件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