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白鹤梁历史背景是什么?白鹤梁有几千年的历史

白鹤梁历史背景是什么?白鹤梁有几千年的历史

最佳回答2022-12-02

白鹤梁因何得名,这还要从北魏说起。北魏有一权臣叫尔朱荣,是历史上有名的枭雄。他因拥戴帝王有功,所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经常做一些违背臣伦的事,并且图谋废帝自立。他有一族弟名叫尔朱通微,看不惯族兄的行为,于是出家修道,人称尔朱真人。

白鹤梁历史背景是什么

一次,他游历至合川,在街市上贩卖自己炼制的丹药,被合川的太守知晓。太守也想长生不老,于是问他丹药价钱几何。尔朱真人知道此人素来暴虐,便戏谑道:“太守钱多,药钱加倍,需银十二万。”太守闻言大怒,命人将尔朱真人装入竹笼,沉入江中。

白鹤梁历史背景是什么

不想,尔朱真人仙法护身,随着竹笼顺江而下,一直漂流至涪陵石梁附近。其间真人坦然入眠,被附近渔人打捞上来仍自酣睡。据《涪州志》记载,渔人姓石,“举网而得之”。此时,正好涪陵城一声磬响,尔朱真人“闻磬方醒”。此后,尔朱真人与渔人结伴修炼,最后分食丹药,乘鹤而去。从此,这里便称之“白鹤梁”了。

白鹤梁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什么?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

白鹤梁题刻始刻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梁上刻着历代名人真迹,如 黄庭坚、晁公道、黄寿、朱昂、吴革、刘甲、庞公孙、王士祯等,共300多人题写的诗词,达3万多字。荟萃“颜、柳、苏、黄、真、草、隶、篆”名体书法于一梁,大放异彩,流芳千古。

白鹤梁有几千年的历史?

白鹤梁题刻始刻于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其中涉及水文价值的题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国在长江上设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汉江汉关水文站的水位观测记录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

白鹤梁景观是三峡文物景观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长江水枯的时候,才露出水面。相传唐朝时朱真人在此修炼,后得道,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据有关部门观测,白鹤梁唐代石鱼的腹高,大体相当于涪陵地区的现代水文站历年枯水位的平均值,而清康熙二十四年所刻石鱼的鱼眼高度,又大体相当于川江航道部门当地水位的零点。

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峡大坝蓄水175米后,白鹤梁题刻将永远淹没于近40米的江底。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白鹤梁题刻保护工作,对白鹤梁题刻的保护与否,直接关系到向世界昭示三峡工程是否属于文明工程的关键。白鹤梁保护工程先后共产生了7个保护方案,有10余名中国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参加了白鹤梁保护方案的评审工作。经过十年的反复论证,根据国际“威尼斯宪章”中不可移动文物以原地保护为主的原则,2002年国家采用了工程院院士葛修润提出以“无压容器”的保护方式,创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处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原址水下保护工程是三峡工程的四大文物保护项目之首。白鹤梁保护工程2003年动工修建,2009年5月18日正式落成,被国家文物局评为科学技术创新一等奖,总投资约2亿元。2010年4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首届三峡国际旅游节期间正式试运行对外开放。

白鹤梁资料

在涪陵城北靠近南岸,长江与乌江汇合口上游约一公里处的水间,有一道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砂石梁。此梁洪水时隐没在水中,枯水时露出水面,水越枯,露越多。

白鹤梁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阻澜隔浪的屏障,使距南岸100米内的江水,除洪水季节外,平时水波不兴,明彻如镜,故有“鉴湖”之称。从前涪陵城的八个景观中,有“鉴湖渔笛”、“白鹤时鸣”两景,就因此处常有渔舟活动,白鹤栖息于石梁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述:“白鹤滩,尔朱真人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民间传说一个名叫尔朱的道人,炼丹出售,因要价太高,得罪了合州(今重庆合川)太守,太守令人将尔朱囚入竹笼,抛入江中,顺流而下,至涪州(今涪陵)白鹤云集的石梁,被渔人救起,两人结为好友,一日饮酒醉后,尔朱乘白鹤化仙而去。

这便是白鹤梁之由来。 由于常年受到江水浪潮冲刷,石梁形成了上中下三段,被誉为水下碑林的“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据考察逐段编号登记,白鹤梁共有题刻174段,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留下了唐、宋、元、明、清以及近代、现代1200余年的史迹。

特别是点缀在碑林中的18尾石鱼,以唐代刻鱼鱼腹高程推算,历代有确定尺寸记录低于137.86m的题记共有15段,其中唐代1段、宋代8段、元代2段、明代2段、清代2段。白鹤梁所记载的1200多年的枯水水文情况,忠实地记录了唐朝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1200余年间74个枯水年份的水位,系统的反映了长江中上游枯水年代水位演化的规律。白鹤梁题刻堪称“长江古代水文站”,可说是“世界水文资料的宝库”。

水利专家们据以上研究推算,得出长江枯水水位和洪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可见“白鹤梁题刻”科学价值之高。 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鱼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的原理相同。用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至今不足百年历史,而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白鹤梁上镌刻的石鱼,就起到测量水位变化的作用了,这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和聪明才智的体现。

“白鹤梁题刻”不仅很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而且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可说是书、艺、文三绝,美不胜收,100多段文字题刻共三万多字,既有古今官员,文人墨客的手迹,又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氏题字,所刻的字体,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世南)、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各派书体并呈。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元府庚辰涪翁来”(黄庭坚被贬涪州自号“涪翁”)七个字,笔笔凝炼,洒脱雄健,格外引人注目。各派书法家的题刻,有的遒劲,有的刚健,有的隽秀,有的飘逸,有的纤细秀丽,古朴厚重,各有特色。线雕的白鹤,昂首独立,振翅欲飞,潇洒豪放,形象逼真。

线雕鲤鱼,一前一后,前者口含莲花,后者口含灵芝,呈溯江而上的游动姿势,生动活泼。还有多尾围绕“石鱼出水光丰年”的民谣,反复论证了“石鱼现,果大稔”的历史事实。有的题刻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明代涪州大守黄寿诗云:“时平鸾凤见,石没亦是丰;时乎见,石出亦是凶。”明人严某的诗则认为“石鱼随出没,民安即是丰”。

明代张献,刘永良等人的联句观点更深:“鱼出不节用,年丰难为丰;鱼没知节用,年凶未必凶。造化存乎人,丰凶岂无踪。神官俭且廉,小子心当同。”这些颇有水平,意境新颖的哲理诗,强调了节俭和为官清廉的重要性,读后给人启迪,发人深思。

我想知道白鹤梁的由来

白鹤梁位于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石梁仅冬春枯水期露出水面。

石梁上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4段,其中水文题记108段;石鱼图14尾,其中作水文标志者3尾。题刻、图像断续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对研究长江中上游枯水规律、航运以及生产等,均有重大的史料价值。1974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水文工作会议上,中国代表团以《涪陵石鱼题刻》为题,向大会提交报告,白鹤梁的科学价值遂得到世界公认。 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朱昂、王士祯等历代骚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篆、隶、行、草皆备,颜、柳、黄、苏并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白鹤梁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峡工程建成后,白鹤梁将被淹没,国家已于1993年立项,拟将其建为大型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上的石鱼石刻,有着重要的科研和史料价值,又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世所重视。

它既是长江枯水位的历史记录,又有“石鱼出水兆丰年”和“年年有余(鱼)”之意。因此,古人在白鹤梁上刻有“枯水季节,若石鱼出水面,则兆年丰千年如许”的石刻题记。

继续浏览:

上一篇:川西坝子在哪里?川西坝子火锅的总部位于哪里

下一篇:天安门彩色简笔画?北京天安门怎么画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