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夏至三庚怎么算
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热的时期,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我国古代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称为“天干”,而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称为“地支”。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按序将天干中的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相互搭配,共有60种组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甲子”。干支最早用来纪日,后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是6月26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6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6日,于是7月16日就成了今年初伏(也叫头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6日至7月25日;末伏(也叫三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7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5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5日至8月24日。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今年的中伏是20天,从7月26日至8月14日。
一般来说,“三伏”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但受各种气象条件影响,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气温未必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出现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恰在小暑和大暑节气之间,确实是盛夏酷暑时节。这一时节,全国多地都会开启“蒸烤”模式,公众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采取措施平安度过。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夏至三庚便数伏:7月16日入伏“三伏”长达40天。天文科普专家表示,2022年从夏至日起后数到的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意味着这一天是入伏的时间。相关信息:伏,标志着一年里最热的时期,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科普专家林愿介绍,伏的日期是按照干支纪日来推算的。我国古代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字称为“天干”,而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称为“地支”。
干支就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按序将天干中的一个字与地支中的一个字相互搭配,共有60种组合,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甲子”。干支最早用来纪日,后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夏至三庚怎么算
夏至三庚入伏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时间有1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2022年入伏时间7月16日2022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这天为“乙巳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在6月26日,为“庚戌日”。所以今年入伏的时间是7月16日。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计算夏至的第一天是中国农历计算夏至第三天的方法之一,意思是夏至第三天是第一天的第一天。古代天干地支合记时间,三庚子中的“庚”字是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任、桂”十天干中的第七个字,每10天重复一次。
夏支子办夏三庚的秋天怎么算?根据历书记载,“伏数会落在夏至的第三天”,意思是从夏至开始倒数,庚寅的第三天开始入睡,持续10天。这里的“庚日”指的是古代《干支吉日法》中以“庚”为前缀的日子。历书还规定,节气“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一伏(即三伏)开始的日子。“三伏天”是根据中国古代的“季节法”确定的。每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年中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第三伏。花,植物,花,花和花盛开-俗话说“三伏天热”。
根据我国的传统历法,今天我们进入了夏季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指的是三个连续的时期:第
一.第
二.最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第一个夏至的开始日,第四个庚日是中间夏至的开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最后一个夏至的开始日,持续10天,但有些年份中间夏至持续20天,比如今年。
一般来说,在三伏天,三伏天的平均温度是最高的。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导读: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段,入伏是三伏天的开始,但是对于三伏天时间的计算,民间有这样一句话,夏至三更便入伏,这是怎么意思呢?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呢?想知道夏至三庚入伏的算法,就来看看我的介绍吧。 夏至三更便入伏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夏至三庚数头伏,我们根据这个口诀,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夏至三庚入伏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三伏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
为何古人设定夏至三庚是头伏 中国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辩证法”。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易经里的“否极泰来”、人们对月相、寒暑、潮汐、兴旺盛衰.....等等,都是“动态的”、“物质的”、“辩证的”看。
“伏”,是潜伏的意思。潜伏什么呢?原来潜伏着“寒冷”。”衰极而胜“、“盛极而衰”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也就是”热到了极点“,寒冷就已经潜伏其中了。这一天古人选在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事实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是绝对正确的。 夏至吃什么传统食物
1.“麦粽”与“夏至饼” 江南食俗,一般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汤面等。
《吴江县志》中记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人们不仅吃“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夏至日,农家还擀面做薄饼,烤熟,夹着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俗称“夏至饼”。
2.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那叫“锅挑儿”,据说有“辟恶”之意,吃热面是为驱除邪恶,多出汗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和暑气。
3.清凉补 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因此,居民在夏季普遍煲清补凉汤、凉茶、酸梅汤等比较传统而且十分清甜的食物。而且夏天食物多调醋,少盐、少姜、少蒜、味清淡,以粉面、瘦肉、青菜、瓜类等为主。
4.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云“吃了夏至羹,麻石踩成坑”,“夏至吃个团(音为”坨“),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5.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往嘴里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乐趣。
6.狗肉 广东人素有喜吃狗肉之习,阳江地区尤甚。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导读: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呢?夏至三庚是推算入伏的日子,每到三伏气温逐渐升高,直到中伏时达到一个峰值,因此三伏天成了人们非常重视的一段时间,想知道夏至三庚入伏的计算方法,请看以下我的介绍吧。 夏至三庚是什么意思 夏至三庚数头伏”。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夏至三庚数头伏,我们根据这个口诀,可以算出每年的头伏时间。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今年。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
为何古人设定夏至三庚是头伏 中国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辩证法”。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易经里的“否极泰来”、人们对月相、寒暑、潮汐、兴旺盛衰.....等等,都是“动态的”、“物质的”、“辩证的”看。 “伏”,是潜伏的意思。
潜伏什么呢?原来潜伏着“寒冷”。”衰极而胜“、“盛极而衰”的道理谁都知道。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也就是”热到了极点“,寒冷就已经潜伏其中了。这一天古人选在了“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
事实证明了我们的祖先是绝对正确的。 三伏天养生小常识 清淡饮食配绿茶,多吃苦味重调理。食疗药膳要以清热解暑为宜。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尤其推崇药粥养生:“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 其他如清拌茄子、绿豆南瓜汤、苦瓜菊花粥均为消暑佳肴。而炎热的午后,喝一口清香的绿茶,不仅清热消暑,还能解毒止渴。 另外,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碱具有消暑清热、促进血液循环、舒张血管作用,三伏天气里吃些苦味食物,或饮用一些啤酒、咖啡等苦味饮料,不但能清除人的烦恼、提神醒脑,还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
夏至三庚是三伏,怎样计算三庚呢?
俗称夏至三庚便数伏。按农历的规定,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所谓“夏至三庚便数伏”。 这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是“中伏”, 第五或第六个庚日是末伏,这就是所谓的“三伏”。 两个庚日之间是10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30天。 补充 什么叫“三庚”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
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叫做三伏。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
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夏至三更入伏的三更是多少天
“夏至三庚入伏”而不是“夏至三更入伏”,这个“庚”是“庚日”的意思,意思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2020年夏至到入伏有25天;
2020年夏至后第一个庚日时间:
2020年6月26日(庚子日)
2020年夏至后第二个庚日时间:
2020年7月6日(庚戌日)
2020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时间:
2020年7月16日(庚申日)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按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历书上还规定:“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即第三伏)开始的日子。扩展资料:
据天文专家表示,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面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蓄积,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夏至三庚数头伏是我国农历中,计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从夏至日开始算起,第三个庚日便是头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数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常听人说"入伏",到底是怎么算的呢?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为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间却不尽相同,当夏至与立秋节气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数到“九九”就算“九”尽了,“九尽杨花开”,那时天就暖了。过了夏至,怎样计算那一天入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天干的数字有10个,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的数字是12个,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怎样算进入伏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三伏天的开始和结束时间怎么算出来的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后,就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之后,又是个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进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后,又是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进入了第三伏。
这就是说,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都是很热的,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热的。
怎么算伏断日
“夏至三庚数头伏”
——怎样计算三伏天开始的日期
一.
“三伏天”的由来
三伏的最早记载见于春秋时代的秦德公二年,
即公元前
676
年,
三伏是初
(
头
)
伏、
中
(
二
)
伏和末
(
三
)
伏的总称。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
按农历的规定,
数伏,并不是从夏至数起,所
谓“夏至三庚便数伏”
,也就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
的日子)
是
“初伏”
,
第四个庚日是
“中伏”
,
第五或第六个庚日是末伏,
这就是所谓的
“三
伏”
。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有的时候初伏结束之后,不见得马上就
会出现庚日,
这个时候中伏期间可能就会超过
10
天,
也就是
20
天的情况。
两个庚日之间是
10
天,初伏与夏至之间的天数不一定,最少是
21
天,最多是
30
天。
俗话说“热在三伏”
,按照我国的传统历法,自初伏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
伏天”
。
一般说来,
“三伏天”中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
不十分科学,
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
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
现在“中伏”
,甚至不一定在“三伏”
。但不管怎么说,
“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
根据我国相关历法,立秋后的第
1
个“庚日”
,是盛夏暑期“末伏”的起始日;立秋后
的第
2
个“庚日”
,是盛夏暑期“出伏”日。
“末伏”结束、
“出伏”的一天,也是“三伏”
天告别酷暑的日子。
二.
“三伏天”的日期确定方法
我国古代,
每年每月每日每时都有对应的干支,
年月日时的干支互不干扰。
天干地支是
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
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
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
探究五
行(金木水火土)
,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
号。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交叉配合
60
次,故称
60
花甲
子。
“三庚”就是遇上
3
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
10
个,所以每隔
10
天就出现一个庚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一年
365
天(闰年
366
天)都不是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
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10
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
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要确定夏至后的第
1
个庚日,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因为“庚”属
于天干,为简便起见,此处仅列出天干日期的计算方法。
如已知
2010
年夏至日期为
6
月
21
日,求算入伏的日期。
将有关数据带入公式
G=4C+[C/
4]+5y+[y/
4]+[3*(M+1)/
5]+d-3
(
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即年份前两位)
,
y
是年份后两位,
M
是月份,
d
是日数。奇数月
i=0
,偶数
月
i=6
。
G
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计算时
[
]
内的数表示取整。
)
得出
G=9
,即天干的余
数为
9
,查天干地支编码表,得出
6
月
21
日对应的天干为“壬”
,往后数到第
1
个庚日为
6
月
29
日(接着往后数到“癸”后再从“甲”开始)
,依次数到第三个庚日为
7
月
19
日,此
日期即为
2010
年入伏的初伏日期,往后推
10
天即为初伏的天数。
确定了入伏的起始日期后再来确定末伏的起始日期,
中间剩下的自然就是中伏了。
按照
规定,立秋后的第
1
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已知
2010
年立秋日期为
8
月
8
日,将有关数
据带入公式
G=4C+[C/
4]+5y+[y/
4]+[3*(M+1)/
5]+d-3
得出
G=7
,
即天干的余数
为
7
,查天干地支编码表,得出
8
月
8
日对应的天干为“庚”
,此即为第
1
个庚日,所以也
就是末伏的起始日。
因此,
2010
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起始日为
7
月
19
日,中伏起始日为
7
月
29
日,末伏
起始日为
8
月
8
日,共
30
天。
10
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
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要确定夏至后的第
1
个庚日,首先要掌握某一日干支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因为“庚”属
于天干,为简便起见,此处仅列出天干日期的计算方法。
如已知
2010
年夏至日期为
6
月
21
日,求算入伏的日期。
将有关数据带入公式
G=4C+[C/
4]+5y+[y/
4]+[3*(M+1)/
5]+d-3
(
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即年份前两位)
,
y
是年份后两位,
M
是月份,
d
是日数。奇数月
i=0
,偶数
月
i=6
。
G
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计算时
[
]
内的数表示取整。
)
得出
G=9
,即天干的余
数为
9
,查天干地支编码表,得出
6
月
21
日对应的天干为“壬”
,往后数到第
1
个庚日为
6
月
29
日(接着往后数到“癸”后再从“甲”开始)
,依次数到第三个庚日为
7
月
19
日,此
日期即为
2010
年入伏的初伏日期,往后推
10
天即为初伏的天数。
确定了入伏的起始日期后再来确定末伏的起始日期,
中间剩下的自然就是中伏了。
按照
规定,立秋后的第
1
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已知
2010
年立秋日期为
8
月
8
日,将有关数
据带入公式
G=4C+[C/
4]+5y+[y/
4]+[3*(M+1)/
5]+d-3
得出
G=7
,
即天干的余数
为
7
,查天干地支编码表,得出
8
月
8
日对应的天干为“庚”
,此即为第
1
个庚日,所以也
就是末伏的起始日。
因此,
2010
年夏季三伏天的初伏起始日为
7
月
19
日,中伏起始日为
7
月
29
日,末伏
起始日为
8
月
8
日,共
30
天。
相关推荐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