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茬推进是什么意思?分批压茬是什么意思
压茬推进,指的是努力奋斗,既是指个体的继续努力,也是一茬茬人的接力,这种努力往往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压茬不好,可能一无所获。“压茬”一词通俗的解释就是一茬接着一茬种,不耽误农时,不让地闲。

压茬
压茬意思是指在种地、收割庄稼等农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相当于地毯式、不留死角、不留空隙的意思。现在被用于上海疫情防控中,那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划分区域、分区分批次地实施筛查,一点一点推进清除病毒。

引用示例
与压茬推进类似的词语有压茬进行、有序展开、梯次展开等等。其中压茬进行是指工作要层层推进,上一个动作或程序还没有完成,不能进入下一个动作或程序,要循序渐进、依次展开,每个阶段都要扎扎实实,有一个好的成绩。
什么是压茬进行?
进入6月,芒种前后,小麦等夏熟作物要收获,玉米等秋收作物要播种。收割小麦,时间性很强,如果不能及时收割,遇到下雨刮风天气,就可能出现倒伏、落粒、穗上发芽霉变等现象,使半年多的辛劳毁于一旦。
所以,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谚语,也有“抢收”、“抢种”的说法。这种农忙时抢抓时机的种植方式就叫“压茬”。扩展资料习近平同志曾下乡干过农活,所用的语言也多带有朴实的农村色彩。将种地的“压茬”用在“改革”上,不仅形象,而且贴切。“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耕田种地最讲究的是农时,压茬种地更是时不我待,一茬连着一茬,时机要把握准、把握好。改革也是如此,同样要把握窗口期与机遇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同样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抓紧干,切不可慢慢腾腾、磨磨蹭蹭,贻误时机、错过良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如同一幅气势恢弘的画卷,而其中改革是最为鲜明的标识,也是最为显著的特征。5年来,改革紧锣密鼓,全面发力,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省委、省政府雷厉风行,强力抓落实,在投资、土地等关键领域出台了一揽子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分批压茬是什么意思
划分区域。用做防疫层面,“压茬”表达的实际就是划分区域,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一点一点清除病毒。
“压茬”是陕西方言,据说实际发音不是ya,而是nia,指的是种地、收割庄稼等农活非常常用的一个词,相当于地毯式、不留死角、不留空隙的意思。压茬交接什么意思
到期轮换。压茬交接是指工作队每两年轮换一批,对人员轮换工作的要求。
工作队要有一个月的时间与新队员一起工作,引导新队员尽快进入角色进入工作。是扶贫下派的第一书记到期后,要等到新的书记来交接的意思。轮替,我们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压茬交接,就是旧的一批要走之前,他要等新的一批来,旧队员和新队员两个队员之间,比如心内科的张前教授,如果他今年结束援藏,他要等新队员先来,他们至少在一起压茬交接,无缝对接至少两个星期,包括科室的管理,病种,因为这里的病种跟北京还是有些区别的,在这些角度进行一些交接,包括原来所带的徒弟的工作交接,包括涵盖了亚专业的覆盖。胡永明:“大上海保卫战”的回顾与思考
“ 大上海保卫战 ” 的回顾与思考 胡永明2022年2月26日以来,上海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疫情复杂形势的严峻挑战,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的鼎力支持下,上海反被动为主动,终于赢得了“大上海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正在依托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建设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一.上海疫情发展情况 上海经历了2022年2月25日以前疫情平稳,2022年2月26日至4月13日感染人数飙升,4月14日以来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波动降低,至5月31日上海绝大部分地区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的发展过程。
综合来看,上海新一波疫情回落的拐点出现在4月23日。当天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加本土无症状感染者为20517例,比前一天22250例下降7.8%。此后,单日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加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再未出现高于1.9万例的,虽有过7次2.1%至43.6%的反弹,但总体趋势是逐步下降的。
二.上海抗疫进展情况 上海抗疫从先进到落后再到赶超,终于赢得了“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 上海从2020年初至2022年2月25日,全市疫情平稳,创造了“精准防控、动态清零”的上海抗疫奇迹和经验,并为打赢武汉保卫战等全国抗疫做出了积极贡献。 奥密克戎入侵上海以后,上海抗疫措施的强度和速度难以适应新异毒株播散的广度和速度,故原有的防线被病毒各个击破,导致疫情一度发展到难以控制的程度。
2022年3月27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做好全市新一轮核酸筛查工作的通告》并付诸实施:3月28日5时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第一批,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包括浦东新区全区,奉贤区全区,金山区全区,崇明区全区,闵行区浦锦街道、浦江镇,松江区新浜镇、石湖荡镇、泖港镇、叶榭镇)先行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月1日5时解封。同时,浦西地区重点区域继续实施封控管理。
第二批,4月1日3时起,按照压茬推进的原则,对浦西地区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月5日3时解封。决心一招制服奥株,然后全市解封恢复正常。当时,上海把全市医务防疫人员、各级党员干部、志愿者和市民都发动组织起来了,兄弟省市紧急支援了大批核酸检测力量,可惜此举并未收到预期的“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的目的和效果。据统计,3月28日这次战役开始当天,全市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分别为75例和4381例;4月5日这次战役结束当天,全市本土实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分别为271例和16766例。
这个大幅增加的数量很大程度上是筛查发现的,对于“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是有利的,但关键的问题是疫情的发展已远远超出可控范围,如果再不举全国之力剿灭奥株,则大上海危矣,甚至将影响到国运。 在此危急关头,中央果断作出部署,从4月3日起,解放军和全国各地援沪医疗队数万白衣战士火速逆行驰援上海,一场决定国运的“大上海保卫战”拉开序幕,展开了为时近两个月的人民生命健康争夺战。经实施全域封控、全员筛查、阳性全收、患者尽治和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管理等前所未有的超强、超严、超快的抗疫壮举,终于“力挽狂澜”,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迎来了从6月1日起上海除中高风险地区和封控区、管控区以外的绝大部分地区解封。 6月1日以来,上海正在有序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将抗疫纳入常态化管理,并着力抓好经济发展。
在将抗疫纳入常态化管理方面,重在全市抗疫长效机制建设。现在,上海各居村委至少有1个核酸检测服务站,街上也增设了许多核酸检测服务站,市民们出行需要有72小时内甚至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的报告,许多市民都根据自己出行的安排自行去做核酸检测,把小区封闭期间组织市民们做核酸检测变为了小区解封以后市民们经常地自觉地去做核酸检测。同时,市民们乘坐公交、进入商店等都要扫“场所码”,出示绿码才能进入,确保了人员聚集场所的防疫安全。 5月31日晚至6月1日,上海外环以外的不少市民都燃放了烟花爆竹,庆祝“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庆祝上海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
现在,上海已基本恢复新一波疫情前的景象,不同的是在居村委和街道上增设了许多核酸检测服务站,各小区大门外都挂着“防范区”等牌子。此外,临时性不太一样的地方还有,银行门口、ATM机外面和肉食品等部分商店门外排长队的现象是过去所少见的。其他感觉都与过去没什么两样,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上海还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国际化的超大都市的繁荣景象。
三.对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思考 “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来之不易,主要应归功于三大方面: 首先,要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部署。 3月17日、5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召开会议研究疫情、部署抗疫,强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调坚持动态清零,要求“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在面对奥密克戎防不胜防的窘境,社会上出现是“躺平”还是“清零”等是非不清之时,是党中央关于“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我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的指示精神发挥了“定海神针”的决定性作用;在上海抗疫防线处于“崩盘”的危险边缘之际,党中央及时提出“我们打赢了武汉保卫战,也一定能够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并迅速举全国之力打响并打赢决定国运的上海抗疫大决战。
同时, 要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可以集中全国之力办大事。这在“大上海保卫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党中央一声号令,解放军和全国各地援沪医疗队数万白衣战士在4月3日一夜之间像“神兵天降”一样义无反顾地飞抵、运达上海,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提供了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奥密克戎的力量保证;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向上海运送来大量抗疫物资,为上海市民在封控期间“足不出户”,食品、生活日用品和药物等送货上门提供了物资保障。
可以说没有全国力量和物资上的大力援助,就不会有 “大上海保卫战”的决定性胜利。 再则, 要归功于上海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市民众志成城战胜疫情。 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其卫健委在全市防疫处于被动局面、面对来自市内外种种批评和责难的困境下,始终联系实际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先后因地制宜地推出了“压茬推进”“三区管理”等举措,压实各区、街镇、居村委的责任落实,全力组织各级防疫部门、全体医务人员、公安民警、志愿者等力量,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参与和支持,紧紧依靠全国抗疫力量和物资的支持,终于打赢了“大上海保卫战”。
并预先做了周密的顶层设计和规划部署,着力于全市抗疫长效机制建设,推出了核酸检测常态化、场所扫码常态化等有效举措,正在进一步巩固来之不易的“大上海保卫战”的胜利成果。 上海在新一波疫情中不得不在全市按下暂停键,停工停产的损失、抗疫投入的成本等等难免造成全市经济严重下滑。现在,上海正在巩固发展抗疫胜利成果的同时,加快发展经济,尽快把
三.
四.五月造成的损失弥补回来,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上海经济腾飞新奇迹,为上海的振兴、为中国的强大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注:本文引用材料以中央会议和上海文件精神为准,统计数据以国家卫健委和上海卫健委“疫情发布”为准。
胡永明,复旦大学法律硕士,长期在上海市级机关专职从事调研工作,致力于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次,获奖10余项。曾任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入编《中华百科英才大典》等典籍。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