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如何理解解放战争中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利弊
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决战争中中央军委的重大决策。由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决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和陈栗、陈谢大军形成了品字形战略态势,对国民党的统治和南京政权构成了较大威胁。不足是人员损失较大,重武器损失较大,在大别山坚持斗争较为艰苦,离开根据地补给困难。

历史背景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占延安,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辗转陕北的大山之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采取“蘑菇战术”,利用陕北的险要地势和群众基础,与20余万敌军周旋,“将敌磨得筋疲力尽”,然后徐图消灭之。在与敌打“蘑菇战”的同时,毛泽东已开始思考如何打破敌人的重点进攻、转入战略进攻的问题。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定在中原地区。中原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又是蒋介石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中原地跨苏、皖、豫、鄂、陕五省,北枕黄河,南临长江,东起运河,西迄汉水。我军经略中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就可南扼长江,东摄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蒋介石南京政权,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是什么?怎么评价它?
解放战争期间,在毛主席的指挥下,解放军们打了非常多漂亮的战役,其中千里跃进大别山有效限牵制了国民军,为解放军众多漂亮的战役打下了基础。然而,在跃进大别山中,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刘邓大军也损失惨重,一些人因为这一点认为跃进大别山是一个战略失误。
大别山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军占据大别山可以有效牵制敌人。大别山地理位置特殊,它处于南北分界线上,自古以来,南方政权和北方政权对峙,只要南方政权牢牢守住南北分界线这块,北方政权就难以攻入南方。当刘邓大军进入到大别山之后,国民军就得随时留意刘邓大军得动向,并且做好防御。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他们就可以随时出兵江汉、黄淮平原,有效牵制了国民军。大别山离南京和武汉比较近,占领大别山就可以威胁南京和武汉。国民党将首都定为南京,同时武汉也是国民党重要的战略要地。刘邓军队进入到大别山活动,就相当于把一把尖刀插入到了敌人的心脏,可以有效打击国民军。
因此,在大别山之后,解放军就由防御转向了进攻,彻底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有着这么重要的意义之下,跃进大别山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战略。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牺牲了非常多的战士,也损失了很多的装备,不过,这场战役也最终发挥了它应有的价值,为解放军夺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我认为,这场战役也是毛主席善于用兵的一种体现。凡事都不可能完美,进入大别山牺牲了非常多战士,但是它的作用是巨大的,我认为跃进大别山是妙招。
如何理解解放战争中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先来个图:红色的圈圈就是大别山区,红色的线是长江,黄色的圈是武汉、合肥和南京。在长江的中段,很长一段是围绕大别山走的,一旦进入大别山可以同时威胁武汉合肥等军事重镇,进而夺取南京。
首先是武汉红色的圈圈是山区,红色的线条下面的是长江,上面的是汉江,两条河流在武汉汇合,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补给和水源,没粮食可以忍几天,没水谁都受不了,三五个人无所谓,但是数万人的军队就必须沿着河流行军,否则靠村里的几口水井是根本不够用的,而且水运要比路上效率高很多,路上千里运粮损失超过90%(推车的也要吃饭啊)。所以,大部队走水路是比较稳妥的。可以看到地处汉江长江交点的武汉地理位置及其重要,如果北方政权想从西部攻打南方必取武汉,而武汉的位置也比较利于防守。打下武汉就可以顺流而下进攻南京了。当年东吴孙权铸造石头城,就是这里,武汉成为当时防守曹魏的重镇。再看东路。红色为大别山,右边红色是滁州的山区,黄色圈圈是淮南(寿春),合肥,南京。
紫色的地区是巢湖。合肥也是北方攻打南京政权的重要城市,因为北边的淮南到合肥再到长江是有水路可通的,北方军队的补给可以通过水运源源不断的送到长江流域,拿下淮南,攻下合肥,下一步就可以集中兵力威胁南京了,这时再有从武汉接应的援军那就更稳了。图中可以看到合肥攻打南京有两条路,第一条是走滁州,醉翁亭记说:“环滁皆山也”,可见这一代路不好走,给养不方便运输,但是比较近,适合小股部队偷袭。当年侯景之乱时,侯景就是率领2000人从滁州突然兵临健康夺取的政权。
另一条路比较稳妥,就是从巢湖进入长江,然后顺江而下,攻取南京。后出师表诸葛亮说“曹操五攻昌霸不下, 四越巢湖不成”,所谓四越巢湖就是从这里展开军事行动。综上可以看出,进入大别山,南京政权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因为很难判断这支部队会向哪里进攻,大别山周围多重镇(还有很多没说的),哪一个被攻下都受不了,犹如骨鲠在喉,尤其是主力全在北方后方空虚的时候,更是会让南京政权恐惧。所以,只能选择收缩兵力,从而打乱战略部署。
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但是这个方略也是有风险的,大别山区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同时也会面临补给不便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以前少有人这样做的原因。不过打仗总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跃进大别山也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刘邓挺进大别山有什么重大意义
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扩展资料:
一.建设沿革1947年,中原局和野司机关分成前后两个指挥所。
二.战略意义1947年6月30日这一天,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为标志,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战略进攻。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以来,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整个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由内战初的430万下降为370万,人民解放军则由100万发展到195万,其中,解放军的机动兵力较国民党军多。解放军的装备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敌我力量的变化,使得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条件已经成熟。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作出了战略进攻方针和主要进攻方向: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挺进豫西;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转战苏鲁豫皖地区。三路大军突出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后,展开外线机动作战。
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起汉水,东至海边的广大中原地区向国民党军队发起战略反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及战略意义。
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早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军委即从争取有利的战略地位着眼,制定了外线作战方针。出击中原、进军大别山即是这一部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依仗军事优势,对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我军奋起自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粉碎敌军企图。国民党军队被迫改全面进攻为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根据战争形势发展,刘邓大军遵照“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的指示,打破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从黄河岸边跃进至大别山,把战争从解放区引到国民党统治区。这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史上的一个创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扩展资料: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原因:1947年3月,蒋介石对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以代替内战初起时的全面进攻。其中心战略是集中优势兵力,重拳出击,双管齐下,进攻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5月4日,西北野战军取得蟠龙大捷,给陕北及全国战局以极大的震动。
就在这一天,毛泽东在陕北王家湾发出致刘邓、陈谢、陈粟并彭习电,提出准备派遣刘邓大军南渡黄河的战略构想,这实际上是挺进大别山的最早预案。电报是这样写的:“(刘邓军)经冀鲁豫出中原,以豫皖苏边区及冀鲁豫边区为根据地,以长江以北,黄河以南,潼关、南阳之线以东,津浦路以西为机动地区,或打郑汉,或打汴徐,或打伏牛山,或打大别山,均可因时制宜,往来机动,并与陈粟密切配合行动;凡有共同作战之处陈粟军受刘邓指挥。”5月8日,毛泽东致电刘邓,指出:刘邓军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进击。
5月9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邓,发出“全党全军首先要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的号令。由此可见,毛泽东的战略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刘邓大军尽早结束内线作战,渡过黄河,挺进中原,以调动陕北、山东敌人回援,彻底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将战争由解放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使全国各地战场转入战略反攻。
“挺进大别山”历史意义?
刘邓大军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取胜后,刘邓挺进大别山盘活了中原一盘棋,把战场从解放区引向蒋管区,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挥师东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刘邓野战军兵分3路,先敌越过陇海路,以连续急行军向大别山挺进。蒋介石错误判断人民解放军是北渡不成而被迫“南窜”,遂以20个旅分路尾追,另以4个旅在平汉路侧击,企图歼灭解放军于黄泛区。那里遍地淤泥,没有道路,刘邓野战军冒着敌人飞机的轰炸顽强奋进,于8月17日越过宽达30多里的黄泛区。接着,又渡过涡河、沙河、洪河,甩掉国民党军的尾追。敌人恍然大悟,急令1个整编师和1个旅沿平汉路南下,到汝河布防,企图阻拦刘邓野战军。刘邓野战军炸毁埋藏了重装备继续前进,23日下午,中路先头部队在敌人狂轰扫射下,于汝河上架起浮桥。当夜,主力开始渡河,并突破敌人河防阵地,掩护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胜利地闯过了险关。
8月28日,解放军全部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区,立即组织部队实施战略展开。此时,国民党军20多个旅已先后渡过淮河,摆出与解放军决战的架势。刘邓野战军采取避强击弱的战法,集中一部兵力,于9月间连续出击商城、光山地区守军,将国民党军机动兵力大部吸引到大别山北麓,保障了进入豫东南、皖西、鄂皖、鄂东地区部队的迅速展开和建党、建政工作的进行。
至9月30日,先后解放县城24座,并在17个县建立了民主政权,依托山区安置了后方,胜利完成了大别山区的战略展开,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