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形心理学的概念?完形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的概念:人本主义心理流派最重要的心理发展之一。完形指的是我们人类升起一个需求或图像,并有一种驱力去完成这个目标,在过程当中越清晰、流畅、有力量、越优雅,就越健康。反之就越不健康。当两种或多种需求与图像同时升起时,有调整优先顺序而不产生内在的纠葛和对某些需求的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完形心理学被誉为最适合东方人的心理治疗学派。60年代,波尔斯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家族治疗的奠基人之一萨堤亚均在美国加州伊莎兰身心灵整合中心长期讲学。作为弗洛伊德学生的Perls(波尔斯)在心理学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西方的心理学与东方的思想、技术结合为一体,创造出完形治疗。完形治疗被认为是自我身心整合的强力技术,威力巨大。Perls(波尔斯)特别重视“身体感觉”或“身体语言”,完形主张放弃理性,去倾听身体的感觉。
完形心理治疗又称根源疗法,是因为完形治疗常常回到形成心理创伤的根源地方进行情绪的释放、未完成事件的完形、基本反应模式和信念的重整,从而产生根本性的疗愈。

详述:
德国心理学家麦克斯·威特海默、M.科勒、K.考夫卡等人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研究意识经验和人的行为,认为意识经验自成“格式塔”——完形,强调感知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心理现象的元素分析、刺激—反应公式和反射论,提出“心理场”、“物理场”和“行为场”等新概念。格式塔心理学重视研究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和威特海默的《运动影像的实验研究》(1917),以格式塔的“整体构成”原理解释影像的似动现象和深度感的幻觉,认为似动现象和深度感不仅产生于生理的视觉暂留现象,而且依赖于把影像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特殊的内心体验”——“完形”过程,是大脑的积极参与“添加给静止影像”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还用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范畴对应说明电影的特写镜头、视角变化、剪辑形式和叙事结构,用“自愿受骗”解释观众认同银幕形象的“心理学游戏”。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1932)一书中系统研究了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结构能力说”提出“局部幻象论”,鼓吹无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参见“局部幻象论”)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也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审美知觉整体论原理研究影像、全景镜头、主观镜头、景深镜头、移动镜头、彩色、蒙太奇和音乐诸电影元素。

特点: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美学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性,突出整体性的意义,把它抬高到与事物的本来感知不甚符合的抽象地位,作为变形、失真等艺术形式的依据,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对电影现象的审视开拓了电影研究的视野。
完形心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完形心理学,又叫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研究对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行为。直接经验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但为了和构造主义心理学有所区别,于是就用“直接经验”来表述。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当时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即主体在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把握到的经验。行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是行为。格式塔心理学把行为分为显明行为和细微行为,前者指个体在自身行为环境中的活动,后者指有机体内部的活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是显明行为。
完形心理学 是什么意思 介绍下?
"格式塔心理学"(Cestalt psychology),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有魏太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苛勒(Wolfgang Kohler,1886~1941)等人,这一学派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心理学明确指出:构造主义把心理活动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元素进行研究并不合理,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格式塔心理学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作为一种学派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称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1.同型论:同型论指一切经验现象中共同存在的“完形”特性,在物理、生理与心理现象之间具有对应的关系,所以三者彼此是同型的。
2.完形组织法则:完形组织法则是格式塔学派提出的一系列有实验佐证的知觉组织法则,它阐明知觉主体是按什么样的形式把经验材料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3.心理发展: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意义的改变就是心理的改变或发展,这是用刺激—反应的联结公式无法解释的。行为是由相互作用的力组成的动力模式支配的。
4.人格理论:格式塔心理学派把人格看作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行为场有两极,即自我(人格)和环境。
当一个人的目标(即动机和需要)一经达成,紧张就会消失。扩展资料格式塔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1.批判元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对以构造主义心理学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批判。
2.促进人本主义兴起: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论,这一观念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3.对社会心理学起到发展作用:场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引入心理学的,这一思想后来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立都以此为出发点。格式塔心理学很重视心理学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思维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也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格式塔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探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
格式塔学派认为,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格式塔学派主张人脑的运作原理是整体的,“整体不同于其部件的总和”。比如,人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观点,对日常世界的知觉被人们主动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就像夜空中的北斗七星。韦特海默采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点,主张在观察心理学现象时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要将它拆分为感觉元素,现象的经验是一个整体。由于格式塔体系最初是在柏林大学的实验室完成的,因此也被称为柏林学派,人物包括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1912年,对于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来说,是一个到处都是挑战的年头。
在美国,行为主义对构造主义猛烈抨击,与此同时,在德国,格式塔心理学也开始讨伐构造主义。为此,构造主义讥讽韦特海默等人说,格式塔心理学不过是“砖块和灰泥心理学”——用如同灰泥的联想过程将心理元素的砖块粘合起来,构成心理大厦。开始时,行为主义和格式塔“同仇敌忾”,到后来,他们也互相对立起来。根本分歧在于,行为主义完全不讨论意识,甚至不承认意识的存在;格式塔承认意识的价值,但是不同意将意识分解为元素。
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曾经举过一个例子,用来说明格式塔心理学和构造主义之间的区别:当你走进心理学实验室,桌子上放着一本书,构造主义心理学家会说“它的封面是一个暗红色的平行四边形,下面有一条灰白色的边,再下面是一条暗红色的细线”;格式塔心理学家则会说“那是一本书,是直接得到、不容置疑的知觉事实。任何人在应该看见书的地方看见了暗红色的斑点,那么他是一个病人”。一战期间,韦特海默在军队进行声源检听的设计研究,战争结束后,他来到柏林大学,后来出任法兰克福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1933年,韦特海默被撤销了大学职务,被驱逐出德国,他带着家人迁居捷克斯洛伐克,在英国谋职未果,后来定居美国,在被称为流亡大学的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工作——这所研究机构收纳了170多位来自法国的学者、科学家和他们的家人。韦特海默一生的著作不多,但是对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术语就是他首创的。他从直观的角度、从整体到部分来理解心理现象,并且将整体结构的动态属性看作是心理现象的本质。
他还试图用动态交互作用解释神经活动和知觉间的关系。在最后十年中,韦特海默将完形理论拓宽到许多新的领域中。格式塔心理学三剑客之一的考夫卡随后也移居美国,加入史密斯学院。在接管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十年后,苛勒开始为了反纳粹而斗争,他写文章批判纳粹的统治,在公开场合发表他反对民族社会主义的观点。
1933年,他到哈佛大学演讲,哈佛的哲学家们希望他能够留任,但遭到了心理学系主任波林的反对——闵斯特伯格的错误不应该再次发生。1935年,苛勒被命令发誓效忠希特勒,他选择了拒绝,遂辞去教职,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
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该学派的创始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还有苛勒和考夫卡。格式塔心理学这一流派不像机能主义或行为主义那样明确地表示出它的性质。综合上述两种涵义,它似乎意指物体及其形式和特征,但是,它不能译为“structure”(结构或构造)。考夫卡曾指出:“这个名词不得译为英文structure,因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争论的结果,structure在英美心理学界已得到了很明确而很不同的含义了。”因此,考夫卡采用了E.B.铁钦纳(E.B.Titchener)对structure的译文“configuration”,中文译为“完形”。所以,在我国,格式塔心理学又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完形心理学的起源?
“何谓完形”德文中的完形(gestalt)意指一个整体,或是一个完整的形式、模式或是形体。一个完形或者说是一个整体,需要考虑到包括整个事物或人及其脉络,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完形治疗是一项促进心理健康及个人成长、解决人际冲突、增进个人效能、改善沟通的工具。它重视接触与此时此地的觉察,是一种有力的心理治疗方法。完形治疗提供提升对自我及环境觉察的技巧,藉此觉察让个人更能接受并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强项和能力。波尔斯等人强调治疗的目标是人格的整合、增加觉察与接触,因为它们无可避免地一定会导致改变和成长。目标并不是要治愈案主,而是要教导他如何认识自己,并给他一盒装满工具的工具箱,好让他不只可以解决现在的状况,同时也包括未来的状况。优秀的完形治疗师通常异常地敏锐,能够在短时间内直觉地看穿人们的语调和身体姿势,触碰到人们性格的关键点,凸显出他们卡住、伪装或者是防御的地方,在令人无法置信的短时间内帮助他们经历过或者是见证了神奇的蜕变。
格式塔心理学是什么?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称为柏林学派。主要领导人是韦特海默、克勒和科夫卡。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观察者是克勒和科夫卡。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a、b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例如2000或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a线,后见b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缩短,例如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60毫秒,便可见 a线向 b线移动,或只看见运动,没有看见线,这便称作似动现象。
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前人早已发现这种似动现象,但韦特海默对于它的解释则是新颖的。以前的心理学家在解释运动知觉时,或采取眼球运动说,或采取后象混合说,或采取联想说,以为先有某些感觉元素,然后这些元素综合起来,构成了运动知觉。
但是韦特海默对这些解释一一加以排除。 实验证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以上,60毫秒时间是不可能产生眼动的 ;其次,后象混合说也难以成立,因为在产生似动现象时,眼球没有移动,如何能有后象的混合呢?另外,联想说也得不到支持,因为据似动现象观察者的报告,他们所看见的现象是一条线在移动着,或仅见运动而不见线。因此,运动知觉是一个格式塔,不能解释为感觉元素的联合。
韦特海默以前的心理学也有少数人认为一个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和。马赫认为一个圆周的颜色和大小可以改变,但其圆周性不因之而变;一支曲调的连续的音符可以改变,但听来还是同样的曲调。马赫把圆周称为空间形式的感觉,曲调称为时间形式的感觉。 埃伦费尔期把这些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称为“形质”,并于1890年在一篇论文内提出形质的概念。
他提问,空间和时间的形式是一种新的元素还是旧的元素的集合呢?他的结论是一种新的元素。他认为一个正方形是四条直线构成的,但是“正方形”可不是这四条线的集合体,它是一种新的形式、性质或元素。所以马赫和埃伦费尔斯的研究只是要在旧有的元素外增加一个新的元素,并没有根本否定元素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则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 进行了不自然分析的产物。
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克勒说:“当我眼看面前的书桌时,我便看到许多界线分明的整体在视野内各别分开,桌面上有一张纸、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条香烟等。”他为了证明这些分离整体的现实性,认为不妨试行将这些物体的部分与背景的部分合成另外一些整体,结果就可以有时失败,有时有较好的成就,但其所造成的新整体与自然的整体相形之下,就不免离奇古怪了,读者也许以为这是由于人们日常应用过这些东西,习惯于把它们看成分离的整体。 克勒说:“谁能否认一张纸、一支笔是大家熟悉的物体呢?我由于过去的经验知道它的用处和名称,因此,毫无犹豫地应当承认它们有充足的‘意义’。
但是根据这些事实,可不能立即断言,如果不知道它们实际的功用,一张纸或一支笔就将在我们的视野内不能成为分离的整体。可能在我们具有那种知识之前,这同样的实物虽然我们并不认识,也不能叫出它们的名称,但是它们在视野内仍旧出现为个别的单元,分离的整体。”克勒还举出许多其他实例为证。
总之,在克勒看来,现象的经验是整体,是单元,不是感觉元素。 韦特海默认为,很久以来,欧洲科学的特点是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将复杂的东西破成元素。现在“如果以活生生的经验请教于科学,问它对这些经验能够讲些什么,它便给你一大堆的元素如感觉、意象、感情、意志、动作和与这些元素有关的定律等 。
它对你说,请吧!你就用它们重新组成你的经验吧。这就使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上陷入困难,引起了传统分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很明显,这个批评的矛头不仅针对感觉论,而且也针对联想主义。 韦特海默把这些学说,讥评为镶嵌说或包扎说。
冯特认为心灵有将元素主动地综合为整体的统觉,但在韦特海默看来,这个统觉说还是让感觉元素占据重要的地位。 至于格式塔则“不是用主观方法把原本存在的碎片结合起来的内容的总和,或主观随意决定的结构。它们不单纯是盲目地相加起来的、基本上是散乱的难于处理的元素般的‘形质’,也不仅仅是附加于已经存在的资料之上的形式的东西。
相反,这里要研究的是整体,是具有特殊的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所考虑的是有具体的整体原则的结构”。这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主张。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条基本原则是组织,组织原则首先是图形和背景。在一个视野内,有些形象比较突出鲜明,构成了图形;有些形象对图形起了烘托作用,构成了背景,例如烘云托月或万绿丛中一点红。
在一个知觉野或知觉场中,邻接的单元与大小,形状或颜色相似的单元连合在一起。反之,距离较大或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单元,则各自分离,如果主观上如果硬把它们拉在一起,也难造成稳定的组合。在听觉方面也有相同的现象的经验。
时钟的声音“的嗒”组成自然的节奏,改成“嗒的”虽暂时可能,但不久又恢复到“的嗒”了。 为了解释似动现象,韦特海默曾提出脑历程的交互影响的场论,认为脑内有一中心位置受�。
完形疗法的主要理论来源包括
完形疗法的主要理论来源包括精神分析、个人经验理论、完形心理学。第一是精神分析,它提供了有关内在生命的主要原理;第二是个人经验及日常生活为中心的人本的、整体的、现象学的和存在主义的理论;第三是完形心理学。
二是“我们无法自外于与所有的事情的关系网中”。因而,完形理论本质上来说,就是“用观察到的关系来描述生活的结构与组织”。完形疗法简介: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完形治疗-即格式塔疗法(Gestalt Therapy)是效果明显的一支学派,不论运用在个人自我成长、创伤治疗、人际关系的建立或是专业助人工作,都有令人称奇的功效。作为现代心理治疗领域内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完形疗法影响了众多心理治疗学派及相关领域,如:NLP,家庭治疗,艺术治疗,萨提尔(SATIR),超个人心理学,舞蹈治疗,企业教练团体咨询等。一些完形技术,如:空椅子,绕圈子,预演,夸张等,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在心理治疗和团体训练中。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