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脚鼓是什么民族的乐器?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象脚鼓是傣族的打击乐器。此外还受到布朗、景颇、德昂和阿昌等民族的喜爱,是各个民族的歌舞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象脚鼓又称光吞、光亚,乐器的形状比较像一只高脚酒杯,鼓身由鼓腰、鼓足、鼓胸三部分组成。

科普:
鼓腰的制作材料大多是当地的曼孟树,主要是将树的树心掏空之后制作而成的。鼓足的表面绘制了莲花的图案,整体呈一个喇叭的形状。鼓胸的下半部分设置了一个小型的圆藤圈,用细的牛皮条将其勒紧之后就要可以用来调整鼓皮的张力,此外还能控制鼓的发音高低。

傣族人民在使用象脚鼓进行演奏时,会将鼓身斜放在身体左侧,将鼓带挎在肩膀上,然后鼓面朝前并将鼓尾朝后着地。演奏的方法有正拍、掌拍和拳击等,不同的方法可以演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打击乐器
象脚鼓是傣族的传统民间打击乐器,其鼓身修长,头大腰细,尾巴呈喇叭状,整体是两头粗大而中间细的状态。演奏时,演奏者常将其鼓带挎在肩上,并把鼓身放在左侧胯部,进行敲击。
它的高一般是160~180厘米,最高的象脚鼓高200厘米。直径一般是28~332厘米,最大的直径是38厘米。首端呈杯状的共鸣体大约长60厘米,中部的鼓腰大约长100厘米。演奏时,演奏者常将象脚鼓的鼓带挎在肩上,把鼓身放在自己的左侧胯部,让鼓面朝前,鼓尾朝后,鼓面高于鼓尾,然后用左手较长四指交替拍击鼓面。右手常用于重击鼓面,用半握拳状捶击。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的乐器
象脚鼓是傣族的乐器。象脚鼓,是傣族最典型、最古老乐的器之一,因其鼓身似象脚而得名。
相传,在傣族人民生活的地方,有一条蛟龙经常作恶,导致当地常年洪水为患。后来,一个勇敢的傣族青年在村民的帮助下杀死了蛟龙,人们剥下蛟龙皮,仿照象征吉祥如意的白象的脚,做成了象脚鼓。从此,象脚鼓的咚咚声,响彻傣家村寨,表达出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象脚鼓的制作方法:象脚鼓是由鼓身和鼓皮两个部分构成的单面桶鼓,其制作工序繁杂,需要用到锯、锤、斧、刀、铲、凿、锥等工具,一只象脚鼓从选树到制成大约需要3—4个月时间。时至今日,象脚鼓依然只能靠纯手工制作完成,工艺难度高,因此更加珍贵了。文化传播:在傣族人心里,象脚鼓不仅仅是乐器,而是具有生命的。每逢傣族盛大节庆,人们都要拿出象脚鼓,雄浑、悠长的鼓声犹如滚滚春雷,震荡心弦,传递着傣族人民的热情。
如今,象脚鼓舞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祭祀和节庆,已经融入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同时,它作为一个传播文化的有效载体,影响着傣族社会的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音乐、舞蹈、服饰等多方面的文化传播,不断创造和丰富着傣族的文化内涵。
象脚鼓是哪个民族乐器
象脚鼓是傣族的乐器,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传说:很早以前,傣族地区野象成群,有位猎手将一只离群小象带回家中,经过驯养结成亲密伙伴,象能帮助人做各种活计,成为勤劳、善良的象征。
做成什么样呢?这时在他脑海里便浮现出大象稳健的步伐,于是就照象腿的形状做成了象脚鼓。 据说第一次敲响时,百鸟闻声起舞,数孔雀跳得最欢。傣家人记下了孔雀的舞姿,编成了优美的孔雀舞,表达人民的愿望和理想。猎人又模仿象的动作,挎上象脚鼓边奏边舞,创造了热情、豪放的象脚鼓舞。溯源:傣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早在明代中叶,傣族人民曾到祖国内地表演过自己的民族歌舞。明代李思聪《云南通志·百夷传》载:“车里(古称西双版纳的景洪为车里)乐者,车里人所作,以羊皮为三五尺长鼓,以手拍击之,间以铜铙、铜鼓、拍板,与中国僧道之乐无异。
”这是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作者亲赴边疆实地考察的真实记录,其中三五尺长鼓即是象脚鼓,并披露了它与宗教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