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是什么意思
“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

它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意识的内容则是不断变化的,从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常见于文学作品、意识流文学是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手法。
有一种写作手法叫意识流,什么叫意识流?是什么意思
意识流:是指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
20世纪中国文学曾受到西方意识流理论和创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中国的意识流文学。意识流写作是在表现中表达,这里的“表现”就是无意识,表达就是有意识,它们彼此之间是否能组成美妙的思想艺术印象,取决于作者转瞬即逝的即兴才华。扩展资料:“意识流文学” 是二十世纪初兴起于西方,随后被东、西方作家广泛地运用着(包括在小说、诗歌、戏剧、摄影、电影等领域的广泛运用)的一种创作方法。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它主要指流行于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英、法、美诸国的一种小说流派。首次将“意识流”这一术语引入文学批评中的是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辛克莱在1918年4月号的《个人主义者》杂志上发表评论英国作家多罗西·理查森的小说《人生历程》(又译作《朝圣》)的文章时最早将“意识流”这一概念引入文学界。早在1888年,法国小说家杜夏丹就创作了第一部意识流小说《月桂树被砍掉了》。
接着,“意识流”作为一种文学观念和手法在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等作家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意识流是什么意思
意识流: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先驱詹姆斯创造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这个词,用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意识流文学是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
意识流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成就局限在小说领域,在戏剧、诗歌中也有表现。扩展资料:意识流文体分类:意识流文字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对主人公内心意识活动的忠实记叙,因此本质上可以认为一篇完整独立的意识流文章属于记叙文体裁,但由于其特殊的表述形式和较为高级的表述技巧,暗合形散神聚的散文特征,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散文来看待。意识流文字先天优势让它更适用于现代诗的写作,以及短篇小说,长篇的意识流小说过于复杂,会加剧作品内容的理解难度,让人感觉隐晦以及阴暗。目前的绝大部分意识流文学作品体裁都是小说,但实际上中国古诗中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而且很多宗教经典中也含有非常多的意识流写作手法的体现。意识流文学由于过于晦涩强调无秩序,难以被大众理解,所以无法成为通俗文学的主流。
意识流名词解释是什么?
意识流:指思维活动、经验处于连续不断、变化不定的流变状态,像河流一样川流不息。詹姆士1884年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中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1890年又在《心理学原理》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纯粹经验是处于活动、流变状态的意识总体,是一种“原始的感觉混沌”,所以又叫做“意识流”。特点在意识流作品中,生活往往在意识的反光镜中出现,展示在回忆、联想、表象、想象、感觉,幻觉、梦境、梦呓、闪念、欲念之中。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反映生活,而是按照意识活动的逻辑来反映生活。时空的顺序可以任意打乱,完全根据联想来再现生活景象。没有连贯的情节,没有完整的故事,意识的自由流动代替了情节的逻辑推动。有时人们简直分不清,是人物回忆到确实发生过的往事,还是脑子里出现了纯属乌有的幻觉。他到底是处在梦幻之中,还是处在现实生活之中,它只是人物内心连串流动的感受、联想、揣测、回忆等杂乱的情绪,未具固定的形式,联想多于逻辑,语言没有条理,有时甚至不用标点符号。
让句子一个劲地“流”下来,令人摸不着头脑。
意识流是什么意思?
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它之所以会引起误解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具体而用起来却象"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一样变化无穷--甚至含糊不清。
它是上世纪处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意识流”的提法,最早出现在研究心理学的著作中,最先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后来,他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一书的第九章中 加以详尽的阐发。 用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二.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就文体特征而言,由于意识流小说以人物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而且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面对这一类文本时,解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将人物多层次的感觉印象、心理图象等贯穿起来的意识中心,从中寻绎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对它们做出细致、准确的解读的关键。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有三种;
1.直接内心独白 直接内心独白是这样一种独白,在描写这样的独白时既无作者介入其中,也无假设的听众,它可以将意识直接展示给读者,而无需作者作为中介来向读者说这说那,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那"他说"、"他想"之类的引导性词句和他的那些解释性论述都从书页中消失了或近于消失了。
2.间接内心独白 间接内心独白则以一位无所不知的作者在其间展示着一些未及于言表的素材,好象它们是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来的一样;作者则通过评论和描述来为读者阅读独白提供向导。
3.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剧性独白 无所不知的描写是有一位无所不知的作家介入描写人物的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传统的叙事和描写方法对这种意识进行描述。戏剧式独白直接从人物到读者,无须作者介入其间,但却有一批假想的听众。它所表现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也不象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
下边是一段例子《追忆似水年华》,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摘抄如下: 我们把不可知给了名字,因而名字为我们提供了不可知的形象,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个实体,迫使我们把名字和实体统一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动身去某个城市寻找一个为该城市所不能容纳、但我们不再有权剥夺其名称的灵魂。在这样一个时代,名字不仅象寓意画那样使城市和河流有了个性,不仅使物质世界五光十色,绚丽多姿,而且使人类社会呈现出光怪陆离的画面:每一个城堡、公馆或宫殿,都有它们的女主人或仙女,正如森林有森林神,水域有水神一样。有时候,仙女深深地隐藏在她的名字后面,受到我们想象力的滋养,随着我们想象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尽管多少年来,德·盖尔芒特夫人于我不过是一张幻灯片上或一块彩绘玻璃窗上的图象,但当完全不一样的梦幻用急流溅射的泡沫把它弄湿了时,它也就开始失去光泽就一上面的《墙上的斑点》来说,全文就是围绕主人公在家看到自己的墙上的一个小黑点,引发了他对那个小黑点有关的她能想到的一切思绪。
这些思绪杂乱,没有传统小说的故事情节,什么高潮部分的。只是主人公的一些想法和意识而已。
意识流通俗解释是什么?
意识流通俗解释是如下: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小说样式。其突出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表达方式,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和塑造人物形象。
3.最初出现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单纯型的,后来发展到交错型,复合型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立体感。
4.“意识流”本为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中,所以称之为“意识流”。
5.英国小说家梅·辛克莱把这个名词引进文学,她用“意识流”来称呼陶罗赛·理查生等人写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一类小说。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