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又称什么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西方称"High Qing",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

康乾盛世名称:康乾盛世或称康雍乾盛世,康乾之治 [11-12] 、康雍乾之治。关于康乾盛世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宣布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帝也宣称:“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方今国家全盛,府库充盈”。此外,除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对此有专门论述之外,当时官员使用“盛世”一词也较多,如:清政府在统一新疆全境后,户部右侍郎于敏中赋诗称颂乾隆帝:“觐光扬烈,继祖宗未经之宏规;轹古凌今,觐史册罕逢之盛世” 。“盛世”、“全盛”等词汇经常在清朝臣民之口出现,并在乾隆时期的社会舆论中逐渐形成“盛世”意识。“康乾盛世”的这种历史记忆逐渐成形,也被文人学士广泛接受,记载下来并流传至今。 20世纪以前,对康乾时代的评价主要是在这种传统的变易史观下展开的。首先是康熙、乾隆等皇帝对盛世这种政治局面的追求和标榜。到乾隆时期,财富积累,军功强大,特别是以平准战争的胜利、统一天山南北为标志,清朝强盛一面展现得更加充分,盛世一词也更是经常被皇帝、大臣们反复提起,“比年以来西域大奏肤功,国家势当全盛。”“关门以西,万有余里,悉入版图。如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及回部各城,以次抚定,现在巴达克山诸部落,皆知献俘自效,捧檄前驱,以亘古不通中国之地,悉为我大清臣仆,稽之往牒,实为未有之盛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很容易被盈庭称颂,广为流传,成为一种统一的政治话语。盛世意识由此逐渐形成。这个时期形成了以龚自珍、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学派,他们对嘉道时期国家衰落迹象非常担忧,把康乾时代当做改革时代颓势的历史资源和思想资源。洪亮吉曾说:“我国家膺图百年,僻地三万,东西视日,过无雷咸镜之方;南北建斗,逾黎母呼孙之外。广于唐汉,远过殷周。” 又如龚自珍,虽然一再批判清朝的腐朽和衰落,但对康乾时期强盛与富足不乏赞美,“惟时纯庙久临御,宇宙瑰富如成康。” 较早使用“康乾盛世”一词的是邓拓的《论红楼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同时代的清史专家萧一山却对康雍乾三朝赞誉有加。康乾盛世因为在乾隆帝时期走向顶峰,亦有人称为乾隆盛世,康乾盛世人口暴增的原因是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政策。

康乾盛世背景:
1644年,崇祯帝在煤山殉国后,清摄政王多尔衮以“为明复仇”之名,亲率八旗兵占领了北京,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开始。随后,清军南下,削平南明诸政权、农民军、三藩等势力,逐步统一全国。清朝初年,由于各方势力经过数十年的战争,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多遭惨杀,田土尽成丘墟”,各地多是“官虽设而无民可治,地已荒而无力可耕”。清朝统治者为了加强集权统治,缓和日益激化的民族矛盾,不得不实行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康熙亲政后就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康熙五十年,清廷下诏永不加丁税即人口税,只收田租,但有人说此举只是恢复明朝旧制。康熙还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引进外来农作物,使得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后任用靳辅和于成龙治理黄河与大运河。在六次南巡期间,康熙考察民情习俗,亲自监督河工。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安定社会秩序,他颁行十六条圣谕,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诫乡民。
什么是康乾盛世
从康熙中叶起,清朝出现了相对繁荣的局面,到雍正、乾隆年间,清朝国力达于鼎盛。这段时期,其时间跨度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故中国部分历史学者将康、雍、乾时期称为“康乾盛世”。
有人将此归结为清朝统治者勤政的结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进的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在全国推广的结果。在此期间,清朝统治者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学东渐;对内大兴“文字狱”。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康乾盛世” 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是不值得称颂的。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骗人的,是中国部分历史学者无视历史、自欺欺人的说法。在康熙年间,对俄作战后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割让领土,如果是盛世却割让领土真是匪夷所思。无独有偶,同样处于“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间,也签订了割让领土的《恰克图条约》。而且在康雍乾三个皇帝在位期间,他们做了什么?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文字狱惨案,康乾数次下江南奢靡游玩,自雍正起又耗尽民脂民膏修建圆明园。
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前夕,英国侵略者已是坚船利炮,而清朝军队却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这个地步,真是无耻之尤。康熙年间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潜书》里提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他亲眼看到山西妇女多无裤可穿,而“吴中之民多鬻子女于北方”。
而乾隆时期的英国使者马嘎尼来华期间,记载北京街头乞丐很多。许多百姓都是蓬头拓面,衣杉褴褛,因此他形容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中国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蛮人”时代(见马嘎尼的中国行记)。
康乾盛世又称什么?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
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康乾盛世是什么时期
康乾盛世,在史学界被称为是封建统治下的最后一个盛世。和之前的贞观之治等似乎可以并称的存在,但是,相当一部分人们对于这段时期是不是真的是“盛世”一直保持着反对态度。
一.康熙时期康乾盛世始于康熙在位的时候,作为满清入关之后的第二位皇帝,父亲顺治帝又不太靠谱,年幼登基的康熙面对的其实是一个内忧外患具存的国家。外有准葛尔丹等势力虎视眈眈,内有“反清复明”以及被战乱搞得极端穷苦的百姓,康熙的日子其实也不是很好过。但是后来,他凭借自己的军事能力以及政治敏锐度,解决了外患,推行的政策也改善了一部分民生。但是因为其立储风波,再加上晚年的九龙夺嫡事件,使得吏治混乱。
二.雍正时期人们在说到康乾盛世的时候,往往就会忘记夹在康熙和乾隆之间的雍正。但是实际上,雍正对于康乾盛世的繁荣,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他在位的时候,整顿吏治,使得康熙晚年留下的吏治问题被消除。
再加上他推行摊丁入亩政策,这给乾隆时期清朝人口大爆发奠定了基础。
三.乾隆时期所以,康乾盛世虽然说是一个盛世,但也开启了清朝逐步衰败的局面。
“康乾盛世”指的是什么?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精确地说是从1644年到1911年的268年间为清朝统治时期。这是中国悠久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制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据统计,康熙24年(1685年)全国共有耕地6亿亩,到乾隆终年(1799年),全国耕地约为10.5亿亩,粮食产量则迅速增至2040亿斤。当时随马戛尔尼使团来中国的巴罗估计,中国的粮食收获率高出英国。麦子的收获率为15∶1,而在欧洲居首位的英国为10∶
1.�(《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88页,《赴华使团》)中国农作物的总产量占世界第一位。
人口从1700年前后的约1.5亿增加到1794年(乾隆59年)的约3.1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
3.� 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
如广东的冶炼业、京西的采煤业、江南的纺织业、云南的铜矿业等。手工劳动的分工进一步精细,如江苏松江棉布染色业作坊,按照产品种类,分成蓝坊、红坊、漂色坊、杂色坊。 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
粮食、布匹、棉花、丝、绸缎、茶、盐成为主要商品,其流通值为3.5亿银两(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第284页),如果加上烟、酒、糖、油、煤、铁、瓷器、木材,不少于4.5亿两,以当时人口3亿计,人均商品流通值为银1.5 两。 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18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每年平均从中国购买茶叶值银400万两。
而英国商人运到中国来销售的主要商品( 毛织品、金属、棉花)的总值,尚不足以抵消从中国运出的茶叶一项。为了平衡贸易收支,英国商人必须运送大量白银到中国。康熙年间,清朝征收的关税正额有银43000两,实际上关税收入大大超过正额。乾隆末,每年盈余(即超额部分)已达85万两,超过康熙年间所定关税正额的20 多倍。
正是为了平衡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把大量鸦片运进中国,并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18世纪初,在康熙帝主持下,清廷从事两项巨大的科学工程。一项是《律历渊源》(171317 22),介绍了中国和西方音乐各种理论、乐器制造、天文历法以及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算学;另一项是用近代科学方法绘制了第一幅详细的中国地图(1708-1719年)。 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大发展。
到19世纪初,全世界有十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六个,即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城市以下的墟市集镇的数量也大大增加。如南京是著名的丝织品产地,有丝织工人数万人,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
(吴敬梓:《儒林外史》)山东济宁为百货聚集之地,客商货物,必投行家。
康乾盛世指什么?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余年,政治修明,百姓和乐。人称“康熙盛世”。
灾区粮食颗粒无收。灾名达上千万,可是国库空虚,竟拿不出赈灾粮钱,圣祖爷皇帝知道当务之急是要改革吏制,可无奈各位皇子争权夺利,政局意识变得错综复杂。他已无余力去完成这件事,只好从诸皇子中找一个能力挽狂澜的皇位继承者。 雍正皇帝即位后,致力于改革布新,在河南首先实施官绅一起当差,一起纳粮。在江苏实行勘丁入亩,以取代以往的“人头税”。后又整顿旗务,分给旗人田地,让他们自食其力。 这一系列政策,无疑打击了官绅,旗人,以及在朝官员的利益,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遭到他们的重重阻挠,叫嚣“官绅不纳粮,不当差”是千古年来的制度,祖制不能改。
“八爷党”趁机兴风作浪,大肆造谣攻击新政,以致一些读书人,在朝官员不分黑白,不明事理兼顾一些私心的人,从一开始便用尽了心思进行百般阻挠,甚至扬言“淹也要淹死田文竟”,但雍正皇帝信心依然,冲破重重阻挠,宁愿得罪天下的读书人,也要坚持把“新政”实施下去。 为此他每天要阅读上万道奏折,批约二十万,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如此鞠躬尽瘁,竟没有感动那些作乱的“八爷党”和那些满口圣贤之道的读书人,对他的评价竟是那么不堪入耳,尖酸刻薄,我想不只是我为他所受到的不公评价感到不平,每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都会为他叫屈,然而历史是最公平的,最终会还他以公正。 暂且不提他的阶级局限性,他实施新政的目的, 翻开历史,唐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有“康乾盛世”。
“康”即康熙年间,“乾”即乾隆年间,而雍正无疑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功劳是不容抹杀的。再来看国库收入,雍正皇帝即位时,国库仅有白银七百万两,黄河发大水,饿毙遍野,朝廷却拿不出赈灾钱粮,只能向富商征借,西北连年战乱,边疆不稳,归根到底是“国不富”,“民不强”,虽然雍正仅经营了短短十三年,到乾隆初年,国库中白银已达四千万两,这又说明了什么? 再看他是怎样对待他那些不争气的兄弟的:老十四有“大不敬”,八爷有“结党营私,扰乱朝纲”,还有九爷,十爷……他都忍了,心中冒火,口中吐血,也要按住胸口忍,只因兄弟“情同手足”,只因先帝临终有言“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
清朝的康乾盛世指的是什么?
康雍乾盛世又称“康乾盛世”,是指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皇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康雍乾盛世起于1681年,止于1796年,时间110多年?在此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但因制度僵化,闭关锁国,使得这一局面无法长久?康雍乾盛世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反映出不同以往的风格和特点?下一篇:三险是哪三险?三险是哪三险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