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猴生活在哪?百色查获47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食蟹猴
食蟹猴生活在原始森林、次生林、红树林以及其他一些靠近水域的森林地区,有时在乡村和郊区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的香港、印度尼西亚、老挝、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地区。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食蟹猴养殖场约有48家,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北京、苏州和湖北等省份。

食蟹猴:体形比猕猴小,成年身长约为40-47厘米,尾长为50-60厘米。成年雄性体重4.8-7千克,雌性体重约为3-4千克。雌性平均低于雄性约69%。毛色黄、灰、褐不等,从灰棕色至红棕色。腹毛及四肢内侧毛色浅白;冠毛后披,面呈棕灰色,带须毛,眼围皮裸,眼睑上侧有白色三角区;耳直立目色黑。鼻子平坦,鼻孔很窄。

食蟹猴适合在北方养殖吗:
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并不适合食蟹猴的养殖。食蟹猴又称长尾猕猴,在低温环境下,尾巴末端会因血液循环差而一节节坏死,而保暖和通风又是矛盾的,室内氨气浓度会因不通风而升高,从而影响食蟹猴的健康。
目前,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食蟹猴养殖场约有48家,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北京、苏州和湖北等省份。
雇人偷运“食蟹猴”出广西行不行?法院:刑罚伺候!食蟹猴是什么动物?
有人在广西偷运食蟹猴到广东,后来在经过高速的服务区的时候被公安给抓获了。因此检察院就对于这件事情提出了公诉,法院会根据法律来作出一定的判决和处罚。
后来法院就判处了陈某有期徒刑10年,而且还处罚了罚金。要知道因为一些收购出售和非法猎捕,导致很多野生动物的资源受到了破坏。所以会导致一些野生动物的灭失,资源量会减少。种群的数量也会因此下降,所以给他们物种的生活的环境还有繁衍带来很大的影响,并且对于生态平衡也会打破。所以对于野生动物要进行保护和维护,这样才能够让人和自和谐的共生,意义是非常重要的。食蟹猴也叫做长尾猕猴,它的毛色可能是灰色、黄色、褐色的。耳朵是直立起来的,眼睛是黑色,而且鼻子比较平坦,鼻孔非常的窄。
它们非常的喜欢在退潮之后,去海边觅食一些贝类或者螃蟹,所以就叫做食蟹猴。食蟹猴吃的食物是很广泛的,不光吃螃蟹,对于鸟类、树叶、水果,都是它们的食物。而且现在生存环境恶化之后,食蟹猴还会去捕食一些鱼类。
他们一般会在原始森林、红树林、靠近水域的地方活动,偶尔也能够在郊区或者乡村看到他们。主要会分布在越南、香港、马来西亚这些地方等等,他们非常的喜欢群居生活。一般会有10只或者上百只在一起,会有一个猴王带领着他们在森林中群居。
它们平常很喜欢去上树、攀藤,所以活动范围是非常大的。如果他们集体行动,就会有哨兵站在很高的地方进行放哨。如果发现有什么异常情况,就会发出一定的信号,这样可以让猴群能够及时的转移。而且遇到危险情况的时候,也会凭借自己的本领很快就消失。
他们非常的喜欢模仿人类的动作,也会游泳,还会有一些喜怒哀乐。
百色查获47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食蟹猴,你对该野生动物有何了解?
百色查获47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食蟹猴,我对该野生动物的了解如下。
一.百色查获47只食蟹猴百色边防总队安宁边防派出所民警在边界巡逻时,在边界一处便道旁发现了8个色彩艳丽的塑料网箱,箱内传出“咕咕”的响声和一股难闻的臭味。
二.食蟹猴成体的长度在40~47 cm之间,尾巴的长度在50~60 cm之间。雄性的重量在5到7公斤之间,而雌性的重量在3到4公斤之间。
食蟹猴的毛色为黄色、灰色和褐色,腹毛及四肢内侧毛色浅白,面呈棕灰色,带须毛,眼围皮裸,眼睑上侧有白色三角区;耳直立目色黑,有扁平的鼻子,狭窄的鼻孔。因为它喜欢在退潮后到海滩上捕猎螃蟹和甲壳类动物而被命名为食蟹猕猴。它们的食物种类很多,比如螃蟹,水果、树叶、小动物、鸟类等等。
最近的观察显示,由于生活条件的不断恶化,某些食蟹型的猕猴开始通过猎杀鱼类来增加它们的食物。其主要分布于原始森林、次生森林、红树林以及其它森林地带,除此以外,有时会出现在农村和郊外。食蟹猴一般都是几十到几百只,在猴王的带领下,成群结队地生活在山林之中。
他们喜欢攀爬树木,喜欢在悬崖上寻找洞穴。猴群成群结队的时候,会有一个“哨兵”在上面放哨,一旦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就会发出信号,让猴子们赶紧离开。
世界珍稀动物猴类列表
跗猴 又叫菲律宾眼镜猴,生活在亚洲热带森林中。它们身长仅15厘米,而尾巴则长达25厘米。
它们没有窝,睡觉时就紧抱直立的树干。它们虽然只有15厘米长,却可以跳180厘米的距离,跳跃时,线状的尾巴左右摆动,以保持平衡。它们的两只大眼睛能准确地判断距离,所以能够在跳跃中捕食昆虫。雌猴怀胎6个月便生产,幼猴一出世便能抓住母亲或紧抱树枝。跗猴数量很少,是濒临绝种的动物。 婴猴 是一种低等猴。大体上与松鼠一般大,眼睛又大又圆,耳朵像蝙蝠,脸像猫。
它的后肢较长,臀部肌肉十分发达,富有弹跳力,一条又肥又长的尾巴向前竖起,以保持平稳平衡并起到舵的作用。它们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丛林中,共有七种:艾氏婴猴、粗尾婴猴、针爪婴猴、小婴猴、东刚果婴猴等。喜食蚱蜢,有时也吃小鸟、鸟蛋、果实、种子和花等。
婴猴中最小的是艾氏婴猴,体长只有14厘米。有意思的是它有两条舌头,其中一条为假舌头,用来梳理全身的毛和剔除牙齿缝里的污物。粗尾婴猴个头最大,尾巴就有35厘米长,体重1公斤左右。
婴猴毛色很多种。各种婴猴的手指和足趾都生有扁平的圆板,以便于爬树及抓住光滑的平面。它们喜群居,昼伏夜出,动作敏捷可轻易地跳跃4米远的距离。 卷尾猴 主要居住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森林里,常成群结队在树冠是,主食野果、昆虫和鸟蛋等,很少到地面活动。
它们不像东半球猴类那样活泼,比较迟钝乖僻。它们面相扁平,长有厚毛,两个鼻孔间距离很宽。手指足趾长有扁甲,通常每胎产一只。这类猴子性情非常温顺,最惹人注目的是长着一条能够卷曲缠绕的长尾巴,面容总显出无限忧愁的样子。
秃顶猴 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它们秃头,前额凸起,尾巴很短,经常显出一副饥饿、病态或沉思的模样。它们身上的毛很长,身体却很瘦弱。秃顶猴有3种,其中白秃顶猴行动非常灵活,善爬树。它们喜群居,很少到地面活动,几乎从不闯入其他族群的地盘。
夜猴 是唯一昼伏夜出的高等灵长目动物。它的食性很杂,野果、昆虫、蜗牛、雨蛙、鸟蛋、蜂蜜通通都吃。但它们吃东西却非常仔细,总是先拿到眼前检查一番再吃,吃昆虫时则悄悄地用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昆虫的翅膀,再用另一只手的同样两个指头将昆虫的脖子折断,然后再慢慢吃。
夜猴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雨林里,大部分时间住在离地面30米高的树冠上,雌雄同居,雄性负责保卫地盘。夜猴的眼睛聚光能力很强,夜间也能准确地捕捉到正在飞行的昆虫。 松鼠猴 是南美洲卷尾猴的一种,它们多数栖息在河畔的森林里,每群多达500只,雌雄猴各有阶级之分。
松鼠猴大部分时间在树上活动,幼猴出生后即能攀爬。它们食性很杂,除昆虫外,还吃花朵、水果和坚果等。进食时常把长长的尾巴松松地缠绕在树枝上,以支撑身体,其实它们并不能像卷尾猴那样用尾巴把自己吊在树枝上。 125.211.59.* 蜘蛛猴 生活在中南美洲的热带森林里。
因为它们的身体和四肢都很细长,在树上活动时,远远望去就像一只巨大的蜘蛛,故得此名。蜘蛛猴的头又圆又小,尾巴比身体还长,毛多且密,没有拇指,能直立行走。它们在树上活动时用细长的四肢纵跃或爬行,还能用长尾巴缠绕在树枝上荡来荡去。
蜘蛛猴睡觉时聚在一起,每群可达百只,白天便散开各自觅食。它们胆子很小,大部分时间呆在树林里,遇到天敌时发出狗一样的狂叫,并不断地投掷树枝和粪便,以赶走入侵者。 赤猴 生活在非洲靠近撒哈拉沙漠的干旱地区和深草丛生的稀树草原上。它们大都结群而居,由一只成年雄猴和多达十只带着幼猴的雌猴组成。
它们的活动范围约45-5-平方公里。食物为昆虫、鸟蛋和野果。赤猴非常适应地面生活,在地面奔跑的速度高于其他猴类。
它们的视觉、听觉、嗅觉都很敏锐。雄性体重约13公斤,雌性在5-7公斤�。
猴子寿命一般在多少年左右?
猴子寿命一般在25-30年左右。除了少数原猴类以外,猴的繁殖率通常不高,通常它们每胎只生1-2个幼仔。
较低的出生率和较高的死亡率常常使野生种群数量处于变化不定之中。猴子们的种群一旦急剧减少,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种群数量的。生活习性:猴子大多为杂食性,以植物为主,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分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猴的食物从树胶、菌类到水果、枝叶,从昆虫、鸟卵到蜥蜴,甚至其他动物的小仔都是它们的取食对象。根据不同种类的栖息环境和习性,各种猴子的食性也不尽相同。体型较小的狨猴比较青睐于树液和昆虫;生活在海边的食蟹猴就会在海边捡食螃蟹等海鲜;生活在高大、茂密雨林中的叶猴、疣猴则主要采食树叶;一些凶猛的猴类还会捕捉小型的猴子和羚羊的幼仔等。
广西境内分布有哪些野生动物?
一.白头叶猴白头叶猴因以树叶为食而得名。尾长,适于树栖;体型纤细,无颊囊。
分布狭窄,数量稀少,现仅存数百只,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
二.鳄蜥鳄蜥是爬行动物中比较古老的一类,体长15-30厘米,尾长23厘米左右,体重50-100克,身体可以分为头部、颈部、躯干部、四肢、尾5个部分。头部较高,头部和体形与蜥蜴相似,颈部以下的部分,特别是侧扁的尾巴,既有棱嵴状的鳞片,又有许多黑色的宽横纹,则又很像扬子鳄,所以被称为鳄蜥。
生活在山间溪流的积水坑中,晨昏活动,白天在细枝上熟睡,受惊后立即跃入水中。每年6-8月份繁殖,卵胎生,11月至次年3月冬眠。食物以昆虫为主,也吃蝌蚪、蛙、小鱼、蠕虫。
产于广西大瑶山。瑶山鳄蜥为中国特产。
三.冠斑犀鸟冠斑犀鸟,大型鸟类,体长74~78厘米。
嘴具大的盔突,颜色为蜡黄色或象牙白色,盔突前面有显著的黑色斑;上体黑色,具金属绿色光泽,下体除腹为白色外,亦全为黑色,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末端。翅缘、飞羽先端和基部亦为白色,飞翔时极明显。
四.黑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又名地花鸡,雄鸟额、头顶、枕灰橄榄褐色而微沾绿色,两翅覆羽暗赤栗色而具金属光泽,羽中部并缀有铜蓝色斑;翅黑褐色,颏、喉浅砂白色,胸沾棕,微具褐色斑点,腹和两胁淡棕白色,具棕褐色横斑。羽基具黑色和栗色相杂横斑。
五.海南鳽海南鳽,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为体长为54-56厘米,雌鸟较小。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主要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
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
红树林为什么被誉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群落是地球上最奇妙、最特殊的生物群落。红树林群落主要生活在以赤道为中心的热带及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海滩上,在海陆交界的潮间带形成壮观的海上森林,森林在潮起潮落的过程中经受着海水不断的冲刷。
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使人难以通行。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红树林是发育在特殊环境下的生物群落,因此典型的红树林植物种类并不是很多,而由于红树林植物可以借助海流传遍后代,只要海域相通,相距遥远的红树林可以有相似的组成。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将热带大西洋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隔离开来,而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则海水相通,这样一来,红树林就形成了西方和东方两大群系。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交界的地方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南洋群岛,具有最漫长的热带海岸线,成为东方群系红树林的发育中心。
南洋群岛及附近地区的红树林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长得也最茂盛,红树林在这里长成高大的乔木状,高可达35—40米,与热带雨林连成一片,使南洋群岛中的很多岛屿从海岸边到山顶都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东方群系在辽阔的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上分布范围非常广,西到非洲的印度洋沿岸,东到太平洋诸岛,南到新世纪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新西兰的查塔姆群岛,北到日本和中国南方的海岸。红树林在赤道附近树木高大,种类繁多,向南北种类减少,树木也低矮很多。
我国是红树林的北部边缘,海南的红树林是我国境内发育最好的,最高可达10—15米,红树林的种类与南洋群岛很相似,但群落的高度远不如南洋群岛,再向北到福建境内则多呈现矮小的灌木状,并且只有寥寥数种。在亚洲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地的红树林分布区域附近还有一类水椰群落,在我国只见于海南的东南部沿海。水椰群落可以算作一种半红树林群落,喜欢生活在半咸水的环境中,在咸、淡水相交的河口、河滩地区最常出现。西方群系红树林以美洲的加勒比海、南美洲的北部沿海和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为中心,其植物的种类远比东方群系红树林要少,但森林仍然高大茂盛。
在南美洲的北部沿海的红树林与亚马孙的热带雨林相连,成为这片世界上最辽阔的热带森林的一部分。南、北美洲在历史上曾经分开,因此西方群系红树林可以越过美洲大陆到达太平洋东岸,在太平洋诸岛的斐济和汤加等地,西方和东方两大群系的部分种类可同时出现。红树林为热带海鸟提供了栖息地,红树林群落中的植物种类虽然不多,但红树林却养育了为数众多的动物。红树林下的淤泥中是蟹类、弹涂鱼等多种动物的家园,红树林的树干和树枝是很多介壳动物的栖身之所,红树林的树冠则是热带海鸟的领地。
在东南亚加里曼丹岛的红树林中,有长相奇特的长鼻猴,雄猴长有巨大的鼻子,食蟹猴是东南亚另一种出现在红树林中的猴子。在恒河入海口处的桑达班红树林中则是现存虎最多的地方之一,那里也有世界上唯一现存的食人虎,人与虎之间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 红树林群落在世界上面积不大,但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一旦被破坏将引起严重的后果。我国的红树林在过去破坏比较严重,现在有大面积红树林分布的地区多已经划分为自然保护区,而且有很多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严格的保护之下。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