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西王是谁?吴三桂是什么人物
平西王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县)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明末清初政治、军事人物,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出身将门,善于骑射。崇祯年间考中武举,凭借门荫,授都督指挥。屡立战功,累迁宁远团练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年)归降大清,参加山海关大战,大败李自成,跟随清军入关,受封平西王。此后平定农民起义,攻城略地,颇有功勋。顺治十六年(1659年)镇守云南,后攻入缅甸,擒获南明永历帝并将其处死,晋封亲王,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不服朝廷撤藩,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开启“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同年秋病逝,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其孙吴世璠嗣位。

就吴三桂方面说来,在南明政权尚未消灭之前,他与清政府命运相连,必须拼死作战。他在镇守云南后实行了以下措施:在政治上,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于辖下的各级官吏,他“选用自擅”,“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当时清廷所给云、贵二省督抚的敕书,都要写入“听王节制”四字。
吴三桂是谁??
吴三桂(1612年—1678年)。明辽东人,祖籍高邮,字长白,锦州总兵吴襄子。
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生平 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总兵。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北京危急,崇祯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卫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自缢景山(煤山),三桂则引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李自成害怕清兵入关,决定「灭吴保关」,于是发兵二十馀万,4月13日,由李自成亲率大军,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传说因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掳劫,吴梅村有诗证:「恸哭三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他为清军先驱,镇压陕、川等地农民军。后会同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并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处死。被清朝封为平西王,管理云南贵州地区,形成割据势力。
由于他作为汉人,一直与满清勾结,故他的行为在中国历史一直被视为「汉奸」的写照。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议撤藩,于是吴三桂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自称周王、天下招讨大元帅,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为周,建元昭武。同年在长沙病逝。 清朝张茂稷〈读史偶感〉:“李陵心事久风尘,三十年来讵卧薪?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
丹心早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永夜角声应不寐,那堪思子又思亲。” 吴三桂与「圆圆曲」 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所写的「圆圆曲」。 由于世人将吴三桂变节归咎于其爱妾陈圆圆被掳,令吴三桂为夺回陈氏而出卖国家,吴梅村以西施讽今,谱下七言长诗「圆圆曲」,指出陈圆圆无一丝损害国家之举,责任应在吴三桂。
虽然晚清名家王国维比较圆圆曲与唐化诗人白居易之长恨歌时认为前者不若白氏之平白,境界逊后者一筹。然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此段不但为陈圆圆开脱,更露骨地讽刺吴三桂卖国外另一令人不齿的原因:其家人均因其投清而被李自成所杀。
吴三桂是什么人物?
吴三桂,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人,祖籍南直隶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吴三桂在崇祯末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
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康熙时平西王是谁?并说三藩中的另外两王.
三藩之由来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原都是明朝将领,清兵入关前先后降清。【三藩主人公介绍】★耿仲明,先世山东人,徙辽东盖州卫。
袁崇焕督师蓟辽,杀毛文龙,调副将孔有德和耿仲明隶山东巡抚孙元化麾下。孔、耿出兵御后金军而饷不至,怨愤不已,遂于天聪七年(明崇祯六年,1633)率所部相偕渡海投后金。崇德元年(1636),清封耿仲明为怀顺王,顺治六年(1649),改封靖南王,偕尚可喜进军广东,卒于途中。其子继茂袭封,后移镇福建。康熙十年(1671),继茂卒,其子耿精忠袭封。★尚可喜,先世洪洞人,迁衡水,后徙辽东海州。明广鹿岛副将。
天聪八年,率众航海投清。崇德元年,清封尚可喜为智顺王,顺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所部随大军下广东,遂留镇广东。★吴三桂,江苏高邮人,籍辽东山海卫。
其父吴襄为崇祯时锦州总兵,三桂以武举随征,因战功及父荫,官都指挥。后吴襄坐失战机下狱,擢三桂为总兵,守宁远。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军破大同、真定,京师戒严。
明崇祯帝封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率所部入卫京师,并起用吴襄提督京营。三桂令步骑先入关,亲率精锐殿后。十六日抵山海关,二十日到丰润,闻京师已陷,入卫兵皆溃,三桂引兵还顿山海关。李自成派部将唐通携银四万两犒三桂军,并胁吴襄作书招降。
三桂率兵西至滦州,闻其爱妾陈圆圆为李自成军部将刘宗敏掠去,即回师山海关,秘密遣使上书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军入关讨李自成。多尔衮得书即日急进,至山海关外十里,吴三桂出关迎降,即在军中剃发盟誓,其兵以白布系肩,前驱入关。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与清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大败李自成军于山海关(见山海关之战)。是日清封吴三桂为平西王,令其为前驱追击李自成。
吴三桂随阿济格败李自成于庆都。后又自长城外进绥德、延安,攻西安。李自成出武关南走,三桂督兵追击,自襄阳下武昌,进至九江,清廷召还,命往锦州镇守。顺治五年移镇汉中。
八年,清廷命吴三桂督李国翰征四川。九年,吴三桂分兵攻下成都、嘉定、叙州、重庆,又击败大西军首领孙可望于保宁。十四年清廷命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进征贵州。
十五年,击败李定国,下遵义。十六年,清军会攻云南省城,南明永历帝奔永昌,复奔缅甸。清廷命吴三桂镇守云南,并谕吏、兵二部,凡云南文武官举黜及兵民一切事,命吴三桂暂行总管,俟数年后,仍照旧例。
十八年,清军入缅,缅甸王执永历帝献清军。康熙元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朱由榔于昆明。清廷晋封吴三桂为亲王,并命贵州省亦属管辖。吴三桂遂久镇云贵。
谁把吴三桂打下去的?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三藩均握重兵,各据一方,对清廷的中央集权已构成潜在威胁。康熙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于十二年先后下令撤去三藩。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首先发难,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明年为周王始武元年,以复兴明室为幌子,起兵反清。贵州巡抚曹吉申及提督李本深等立即响应。吴三桂遂部署叛军经贵州向湖南进攻。康熙帝为将叛军遏阻于云、贵、湘地区,令前锋都统硕岱率一部兵力急驰荆州,令都统巴尔布及珠满各率精骑3000,分由荆州、武昌南进,抢占常德及岳州两战略要点;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军入四川,扼守云南入川要隘;令抚蛮将军孙延龄坚守广西,威胁叛军侧背。二十四日,又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京师八旗劲旅1.1万余骑进讨叛军。
为孤立吴三桂,还下令停撤耿、尚二藩。十三年正月,吴军连破沅州、常德、衡阳等地,湖南清军节节败退,四川提督郑蛟龙及副将黄正卿等,以所部叛应吴军。二三月间,孙延龄、耿精忠亦先后反,于是云、贵、川、湘、闽五省尽为吴三桂所有。
由于吴三桂的战略企图仅欲割据江南,故下令所属各将,毋得过江。南下清军进抵江北后,见吴军势盛,亦不敢渡江,于是形成隔江对峙态势。五月,吴三桂开始向两翼扩展:一路由湖南进攻江西,一路由四川进攻陕西,开辟东、西新战场,企图分散清军兵力,扩大势力范围及影响,从而迫使清廷同意划江而治。
六月至九月间,康熙帝又出兵5路增援前方。东南财富之区,系清廷主要赋税基地,为保证其不为叛军占领,派3支大军增援东战场: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入江西迎击吴军;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入福建进击耿精忠;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将军,率军进屯江宁(今南京),准备随时接应、支援江西及福建清军。同时令尚可喜与两广总督金光祖进攻广西孙延龄。派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率军增援西战场,由陕西进攻四川。
派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增援中战场,与勒尔锦协同进攻湖南。这一部署的重点在东战场,西战场兵力显然不足。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吴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将左都督王屏藩出汉中支援;西战场形势趋于严峻。当时京师已无八旗主力可调,康熙帝遂打破常规,重用汉籍将领为主将,并派刚刚平定内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汗叛乱的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一指挥西战场各部清军。
当甘肃提督张勇、西宁总兵王进宝等切断王辅臣与吴军联系,在兰州、西河等地连战连捷,西战场形势好转时,东战场方面,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吴三桂诱使下,将其父囚禁,于十五年二月与金光祖起兵反。康熙帝为能集中兵力消灭叛军主力吴三桂部,决定先翦除两翼,再合击中间,对东、西战场方面的叛将,采取“剿抚兼施”的方针。在武力打击的同时,利用其内部矛盾,加强政治争取工作。至十六年五月,东西两战场的主要叛将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相继投降(参见清平耿精忠之战、清平王辅臣之战、清平尚之信之战)。
应耿精忠之约由台湾进占福建漳、泉等地区的郑经军,亦被杰书部击败,退至厦门,战争集中至湖南正面战场。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是主要敌人,湖南是主要战场,“必速灭吴三桂,底定湖南”,其他叛军,“自当瓦解”。因而早在十四年,即命岳乐“将江西要地进行整理,稍有就绪进取湖南”,“由袁州直取长沙”,同时令喇布进入江西支援岳乐。
清军与吴军在江西、湖南激战两年,岳乐部一度进攻长沙,勒尔锦部亦曾渡江南下,进入湖南,但在吴军有力反击下,均未成功。长沙、岳州等各战略要地,仍在吴军手中。吴三桂为减轻湖南战场的压力,分散清军兵力,十六年四月间转移至衡州,并派军由宜章进攻广东韶州,并分兵进攻南安,以牵制江西清军。
康熙帝令将军莽依图、觉罗舒恕分守韶州、南安,同时令征南将军穆占与喇布部会合,集中兵力进攻衡州、永兴等湘南各地。至十七年初,清军已攻占攸县、茶陵、永兴、郴州、宜章等12城。吴三桂危急之中,于三月在衡州称帝,改元绍武。永兴为衡州门户,距衡州仅百余里,双方势在必争。
吴三桂调回其得力将领马宝、胡国柱等各部,集中力量于七月间围攻永兴。清都统伊里布、护军统领哈克山先后战死,永兴即将失守。因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吴军撤围退走。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