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是什么?eb病毒是什么
EB病毒是疱疹病毒中的一种。人是EB病毒感染的宿主,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此外EB病毒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病毒
病毒(Biological virus)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它的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都是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当它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完成生命活动,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狭义的生物病毒是1种独特的传染因子,它是能够利用宿主细胞的营养物质来自主地复制自身的DNA或RNA、蛋白质等生命组成物质的微小生命体。而广义的病毒复杂得多,包括拟病毒、类病毒和病毒粒子(virion),其中拟病毒和类病毒仅是1条简单的ssRNA链,virion是一种类似酶的蛋白分子。因此生物病毒很难有1个确定的、明确的定义。
eb病毒是什么
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基因组为DNA。EB病毒具有在体内外专一性地感染人类及某些灵长类B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无症状感染多发生在幼儿,3~5岁幼儿90%以上曾感染EB病毒,90%以上的成人都有病毒抗体。EB病毒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此外EB病毒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目前所测EB病毒抗体,主要有针对病毒的衣壳抗原(CA)、早期抗原(EA)和核抗原(EBNA)。扩展资料:“感染EB病毒,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绝大部分并无明显症状,抵抗力差、免疫功能障碍的群体多发。EB病毒的传播方式与感冒病毒的传染方式类同,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一年四季均多见,不存在明确的高发季节,且在正常人群中的感染非常普遍。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病毒抗体呈阳性,也就是说,90%以上的成人都感染或携带过,只是没有明显症状,或是当做普通感冒痊愈。
”儿童易发高发的原因,主要还是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弱。EB病毒感染如何预防,EB病毒目前还没有对应的疫苗,正常人群也不需要刻意防护,老人、幼儿等易感人群需要做好呼吸道隔离、避免到人多的环境。“对症治疗后一般两周左右可以痊愈,预后易疲劳,避免剧烈运动。
eb病毒是什么?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Epstein和Barr于1964年首次成功地将Burkitt非洲儿童淋巴瘤细胞通过体外悬浮培养而建株,并在建株细胞涂片中用电镜观察到疱疹病毒颗粒,因此得名。
一.生物学性状 EB病毒的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圆形、直径180nm,基本结构含核样物、衣壳和囊膜三部分。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EBV的基因组,并可产生各种抗原,已确定的有:EBV核抗原(EBNA),早期抗原(EA),膜抗原(MA),衣壳抗原(VCA),淋巴细胞识别膜抗原(LYDMA)。EB病毒长期潜伏在淋巴细胞内,以环状DNA形式游离在胞浆中,并整合在染色体内。
二.免疫性 人体感染EBV后能诱生抗EBNA抗体,抗EA抗体,抗VCA抗体及抗MA抗体。
已证明抗MA抗原的抗体能中和EBV。上述体液免疫系统能阻止外源性病毒感染,却不能消灭病毒的潜伏感染。一般认为细胞免疫(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反应)对病毒活化的“监视”和清除转化的B淋细胞起关键作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EBV分离培养困难,一般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在有条件实验室可用核酸杂交和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EBV基因组及其表达产物。
四.EB病毒感染引起的相关疾病: (一)非肿瘤性疾病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nmononucleosis.IM) 患者感染EBV后多数表现为IM。
1968年首次发现该病毒是引起IM的病源,后经血清流行病学等研究得到证实。该病是目前所知道的由EBV直接引起的唯一疾病,有以下理论依据:(1)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网状系统的细胞中生长增殖;(2)培养过程中该病毒能刺激淋巴细胞的增生;(3)急性期周围血淋巴细胞可培养出EBV;(4)患者血清中具有高滴定度EBV的特异抗体,并可长期存在;(5)无此特异抗体者对此病易感,而抗体阳性者则不发病。IM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咽痛、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液系统改变可以累及三系,但主要以白细胞改变较多,大多白细胞总数增高,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2.口腔白癍 多发生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
在病变上皮的上层可检测到EBV增殖期抗原及病毒DNA。 3.X染色体相关的淋巴增生综合征(XLP) 是一种罕见的与X染色体相关的免疫缺陷性疾病,仅见于男孩。EBV感染后常引发致死性IM或恶性淋巴瘤。 4.病毒相关性噬红细胞增多症 这是一种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临床上主要表现有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凝血障碍,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无异形淋巴细胞,骨髓中吞噬红细胞现象多见。血清学检查有抗VCA-IgG和抗VCA-IgM、抗EA-IgG增高,但抗EBNA抗体缺乏,符合EB病毒急性感染表现。 (二)肿瘤性疾病 1.Burkitt's淋巴瘤 EBV是英国病毒学家Epstein及Barr等在1964年首次从非洲儿童Burkitt's淋巴瘤的细胞中分离出来,与Burkitt's淋巴瘤的相关性勿庸置疑。Burkitt's淋巴瘤分为地方性和散发性两种。
前者主要见于非洲中部的儿童,病变部位多见于颌部,亦见于眼眶、中枢神经系统和腹部,小无裂B细胞为其形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地方性病例都与EBV有关;而散发的Burkitt's淋巴瘤仅有15%~20%与EBV有关,近几年又发现了许多与EBV相关淋巴瘤的新亚型。 2.霍奇金病(HD) 传统上将其分4型: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结节硬化型和淋巴细胞消减型。
其中混合型与EBV关系密切,病毒检出率可达96%,而结节硬化型及以淋巴细胞为主型的检出率分别为34%和10%。HD与EBV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有地域及年龄差别。秘鲁、洪都拉斯、墨西哥等拉丁美洲国家HD中EBV的阳性率高于欧美国家。
在中国,90%以上的儿童HD与EBV有关,特别是10岁以下的儿童病例95%检测到了EBV,且与组织亚型无关,许多资料显示,IM的患儿罹患HD的危险性是对照组的5倍。 3.鼻咽癌(NPC) NPC是与EBV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也是研究报道最多的一种,我国南方是NPC高发区,儿童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中由鼻咽原发灶所引起的症状并不明显,且病儿对由此引起的不适不懂申诉,加上一般临床医师对儿童病例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虽然EBV与NPC的发生关系密切,但尚无动物实验证明单独EBV可引起上皮性癌,无法证明EBV是NPC的唯一病因。 (三)其它疾病 除了以上介绍的与EBV关系比较密切的疾病外,还有一些儿科疾病中也查到EBV感染,如:与免疫功能受损有关的平滑肌肉瘤、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川崎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包炎、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硬化、病毒性脑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呼吸系统感染等疾病。
五.研究前沿及展望: 目前有二种疫苗问世,其中之一为我国用基因工程方法构建的同时表达EBV gp320和HBsAg的痘苗疫苗,重点使用在鼻咽癌高发区。另一为提纯病毒gp320膜蛋白疫苗,正在英国大学生患者中作小规模接种,以期观察该疫苗是否能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
什么是EB病毒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属于疱疹病毒科R亚科,DNA病毒。eb病毒广泛存在于全世界,人类感染后成为终生潜伏性感染,在一定条件下活化,并可转化淋巴细胞。
现已知,EBV与以下四种病理学上不同的疾病有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和免疫低下个体中的多克隆B细胞淋巴瘤。不同地区的研究表明,育龄期妇女基本都为此病毒血清学阳性。如果EBV能感染胎儿并造成先天性损害,问题将很严重。关于病毒能否经宫内、产道或乳汁传播,并引起先天性感染,一直存在争论。医生说的,Eb病毒是什么病毒?
EB病毒即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它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还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
感染可涉及到全身各个器官,一般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有的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一般需2~4周的恢复期。治疗:EBV感染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疾病大多能自愈,治疗为支持性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抑制EBV复制,但有研究认为无效,激素仅在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下应用。而EBV疫苗仅对特定人群有益。预防:1.由于EBV主要是通过唾液传播,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2.不要口对口喂饲婴儿。3.预防接种EB病毒疫苗。
eb病毒感染是什么病?
EB病毒EB病毒(EBV)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是一种噬淋巴细胞的DNA病毒,人类是其唯一宿主。超过90%的个体在20岁之前感染过EB病毒,多数人表现为无症状的感染或自限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也是常见的类似感冒的腺热。
但是EBV也可能在免疫系统的某些细胞中潜伏,少数带原者在长期带原之后演变发展成癌,如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等。也有研究表示,EBV可能是只是诱发因子,而非主要原因。EBV相关肿瘤【恶性淋巴瘤】EBV在潜伏感染时的基因表达产物可促进淋巴瘤的发生,导致Burrkit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X-连锁的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等血液系统相关肿瘤。EBV相关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常为爆发性,预后极差。【鼻咽癌】鼻咽癌也是与EBV密切相关的一种常见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在一部分鼻咽癌患者体内,EBV会持续感染鼻咽上皮细胞,研究发现EBV的DNA几乎100%存在于鼻咽癌的原发肿瘤与转移的病灶内,因此EBV编码的蛋白是临床常用鼻咽癌肿瘤标记物。【胃癌】EBV相关性胃癌(EBVaGC)因其独特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被多数研究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胃癌亚型。在我国,EBVaGC约占全部胃癌的7-10%。
多数研究显示,EBVaGC病人预后显著优于EBV阴性胃癌,且EBVaGC患者的原发肿瘤的体积更小,发生远处转移的比例更低。【平滑肌肉瘤】大量研究证实平滑肌肉瘤与EBV感染密切相关, 且EBV相关性平滑肌肉瘤一般合并HIV感染或器官移植。对于平滑肌肉瘤患者而言, EBV相关性平滑肌肉瘤具有较好的预后, 而非EBV相关性平滑肌肉瘤往往伴随着血流播散和远端转移, 在EBV相关性平滑肌肉瘤中由肿瘤引起的死亡仅占6%。
EBV的检测目前用于检测EBV检测的方法很多,但在肿瘤诊断中,使用血清学检测EBV,只能作为提示有EBV存在的依据。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是病理诊断EBV的“金标准”,不仅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更有助于了解预后和指导治疗。【免疫组化法】EBV潜伏膜蛋白1(LMP-1)被公认为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具有促细胞癌变和转移作用的瘤蛋白,是EBV中唯一能够在体外转化细胞的EBV编码的基因产物。
LMP-1可通过免疫组化法进行检测。该方法可使胞质和胞膜着色, 因此能客观表现出被感染细胞中EBV的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仅能检测病毒蛋白质表达阶段,对于细胞内EBV低拷贝的检测灵敏性稍差。【原位杂交法】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BER被认为是检测肿瘤细胞中EBV的金标准,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高, EBER染色为胞核着色, 结果清晰, 容易辨认, 反映的是DNA转录情况,EBER原位杂交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组织定位明确,是检测EBV感染的金标准。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