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三强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的故事有哪些
钱三强的主要事迹: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出生,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钱三强的事迹
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929年,在父亲的支持下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同时还听本科的课程。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吴有训教授的推荐,到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所长的手下作助理员,从事分子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赴法留学1937年9月,在严济慈的引荐下,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伊莱纳·约里奥—居里夫人,并跟随化学师葛勤黛夫人做钋的放射源研究,还在约里奥先生主持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研究所学习。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春,钱三强与他的同行合作,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
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铀核特点,而且使人类能进一步探讨核裂变的普遍性。导师约里奥骄傲地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实验室的第一个重要的工作。”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回国任教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
他在中国科学院担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并于195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本国核力量后,他又成为规划的制定人,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
刚从美国回国的钱学森,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1956年11月16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主管原子能工业的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2月11日改为二机部),宋任穷任部长,钱三强与刘杰、袁成隆、刘伟、雷荣天等被任命为副部长。他是副部长之中唯一的科学家。聂帅曾经对钱三强说过:“搞原子能,你是行家,就请你提建议,我们大家商讨决定。
”1958年,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何泽慧),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1959年6月2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来信,拒绝提供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及教学模型。8月23日,苏联又单方面终止了两国签定的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专家,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周光召在国外召集数十名海外专家、学子,联名请求回国参战。他们归国后先后参与主持了理论的研究与实验研究工作。
1964年,在他51岁生日之际,所研制出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氢弹又爆炸成功。西方媒体推测,法国国家博士钱三强是中国的核弹之父。
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以《科学技术发展的简况》为题讲课。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扩展资料: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学家。
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13年的中秋时节,正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大学担任国文教授的钱玄同,接到了家乡传来的儿子出生的喜讯。异常喜悦的钱玄同,给儿子取名叫“秉穹”,意思是“掌握苍穹”。不难看出,这位父亲对儿子寄予了怎样的厚望!在小秉穹出生9个月后,钱玄同就把他和妈妈接到了北平。
小秉穹果然是按照父亲的期望成长。他自幼喜欢读书,读不明白就问,四五岁时学会了很多道理和知识。一转眼,钱秉穹6岁了,他进入北京大学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读书。
由于钱秉穹在父亲身边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因此,孔德学校允许他直接读二年级。孔德学校是一所注重科学和实践的新式学校,创办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学校除抓德、智、体三育外,还强调美育与劳动,对音乐、图画、劳作课十分重视。学校的师资力量较强、阵容整齐,老师们的水平足以胜任更高年级的教学工作。
在这样良好的学习环境里,钱秉穹奋发上进,学习十分刻苦。虽然他是跳级生,但是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前列。他热爱体育,还是运动场上的一名健将。
他还结交了两个非常要好的伙伴,小兄弟之间他排行老三。一次,一个体质不如钱秉穹的同学给他写信,信中自称“。
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的故事有哪些
中国核弹之父钱三强的故事:
1.钱三强的思想启蒙:有一次,他偶然见到了孙中山先生著的《建国方略》一书。在这本书中,孙中山勾勒了中国未来的建设蓝图:修建纵横交错的铁路干线,沿海开辟几个重要港口,全国各个地方实现电气化……读到这里,钱三强激情满怀。
2.钱三强的工作方向:钱三强中学马上要毕业了,对于未来的工作方向,他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说:“你将来朝哪个方面发展,我一不强制二不包办,只是替你出出主意,拿个意见而已。但你自己选择的时候,应当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你都应理智地去分析,研究其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
”钱三强听完父亲的话,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经过几天的思考,做出了最后决定:“我要学工。”
3.钱三强的出国留学:钱三强参加了公费留法考试,并成功考取了巴黎大学给中国留学生的镭学名额。出国前夕,父亲病倒了,他踌躇不决。
父亲说:“你还是出国学习吧!不要管我,你是属牛的,学习要拿出一股牛劲来!”钱三强听了这番话,告别病中的父亲,去巴黎大学就读。
4.钱三强的热情归国:1948年春天,钱三强得知新中国不久将诞生的消息,马上表示想回国参加建设,并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
5.钱三强的深刻讲解:在赫鲁晓夫访华时用通俗的语言向中央领导们做讲解。他介绍了世界上发展原子能的过程,并介绍了中国现有的条件,认为已可以起步发展。为了形象直观地介绍对核辐射的测量,他还把事先准备好的自制盖革计数器放到桌上,又把一块铀矿石装在自己口袋里从桌旁走过,计数器马上发出“嘎、嘎”的声响,会场上传出一片笑声。
谁能告诉我“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的主要事迹和贡献(thank you very much)
1.钱学森: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2.钱伟长: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3.钱三强: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他被授予法国科学院的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1948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会长,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主席兼主席。 1980年7月24日,钱三强教授在中南海发表了题为“科技发展概要”的演讲。
钱三强的主要事迹简写
1.组建科学院。钱三强为中国科学院的建立和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奠基性贡献,他的组织工作对中国科学院而言犹如“制礼作乐”。
2.建成重水型原子反应堆。钱三强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的仪器设备,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核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他还协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建立起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系等,为中国核科学和核工业培养人才。
3.研制成功了氢弹。在研究原子弹的同时,他就组织了一批理论物理学家对热核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功了氢弹。人物评价:钱三强用自己奉献的一生标注出中国核武器的转折点,他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他是“从牛到爱”的践行者、裂变之光的发现者、核能事业的开创者、赤诚纯粹的爱国者。在科学研究上的创新力,战略判断上的预见力,“两弹”研制上的领导力,道德品行上的感召力,社会发展上的影响力,充分说明钱三强是战略科学家的杰出典范,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卓越代表,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光辉榜样。
钱三强的生平?
钱三强的生平: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出生,是中国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6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了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严济慈所长的助理。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伊莱娜·居里及其丈夫弗里德里克·约里奥一居里,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所长、计划局局长、副秘书长,二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
1992年逝世终年79岁,去世后的1999年9月18日,钱三强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扩展资料:1956年,钱三强带领40多名科学工作者在苏联实习考察。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国,也来到苏联和钱三强一同考察。
钱三强熟悉法国和西欧的情况,钱学森熟悉美国的情况,两人一见面,互相交流信息,更增加了对开展科学事业的信心。这时,驻苏大使刘晓奉命来找钱三强、钱学森两位科学家,征求对党内整风的意见。谈到当时的情景,钱三强说:学森刚从美国回国不久,对情况不够了解,就没有谈什么意见。
这时的钱三强,已经参加工作9年,入党也已经3年了。他很深沉地说:我自认为,党对我十分信任。我既然参加了这个组织,就应该爱护这个组织。党要求我帮助党整风,又派人来征求意见,我应该讲出真心话。
当时,满腔热情,没有任何顾虑。他自认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是在为改进党风献计献策。可是,他提出的建议,仍然被一些领导人认为是不尊重党的领导,实质上是取消党的领导,是反党言论。 早在反右派运动前,钱三强就感到科学院里有种不太协调的气氛。
钱三强建议要增加几位科学家进二机部的领导班子。但在当时,这就变成了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的右派观点。钱三强这样的思想、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注意,领导们都知道,钱三强在法国读书时就参加了地下党活动,毕业后放弃了法国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回国以后,国民党要员诱以高官厚禄,他都不为所动。
他是如此衷心拥护党,怎么可能反党,但是,灾难仍然罩在头顶。反右派运动中几十万知识分子被戴上右派分子帽子,接受劳动改造。钱三强的右派问题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但由于毛泽东、周恩来和聂荣臻的保护,他才侥幸没有被扣上帽子。钱三强知人善用,积极引荐。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了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经过了多灾多难、忍饥挨饿的1960年,原子科学事业始终在艰难地前进着。
1962年,中央在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做了检讨,让刘少奇、周恩来等人来负责第一线的领导工作。1962年在广州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兴高采烈宣布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陈毅元帅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行鞠躬礼。这次会议很有影响,在知识分子中间唤起了一股热情。
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分别对我国做出了什么贡献?
1.钱三强对中国做出的贡献1948年回国后,他培养了一批从事研究原子核科学的人才,建立起中国研究原子核科学的基地。在原子弹的研究中,钱三强担任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在“两弹一星”的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 “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3.邓稼先对中国做出的贡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扩展资料钱三强,原名钱秉穹,出生于浙江绍兴,他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他年轻时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巴黎大学居里试验室做研究生,导师是居里的女儿、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妇。在法国学习和研究期间,钱三强在原子核物钱三强正在作学术报告理学领域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他首先从理论和实验上确定了5万电子伏特以下的中低能电子的(真)射程与能量的关系。
他根据实验继续分析研究得出能量与角分布等关系,对三分裂现象从实验与理论两方面作出了全面的论述,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钱学森,于1911年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6月考取清华大学第七届庚款留美学生。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9月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冯·卡门的学生。他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学森”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毕业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教学,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