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交响乐?不懂交响乐
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我们越是善于想象、思考,也就越容易理解作品;我们的生活阅历越深,对作品也就理解得越深刻。我们要有无拘无束的幻想,因为音乐是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一种艺术。总之,交响乐只要多听,大胆的发挥你的想象,你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交响乐
交响乐(不等同交响曲,交响乐与交响曲有区别也可以通用)是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管弦乐曲,一般是为管弦乐团创作。交响乐就是大型管弦乐套曲,从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成。“交响乐”的名称源出于希腊语,意即“一起响”。

交响乐队的形成交响乐队的真正形成是在近几百年内,严格来说就是在维也纳古典乐派所兴盛的时期。在这之前,交响乐队的结构组成并不完善,还只是一些编制不全的管弦乐队。如在海顿和莫扎特的创作中,乐队的编制和规模也仅仅限于室内乐特征的小型乐队。
如何欣赏交响乐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交响乐是一种过于高雅、精神化,甚至神秘的音乐形式。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样,也有深浅之分,只要懂得欣赏方法,入门是不难的,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
关键字:交响乐 乐团组成 欣赏方法 欣赏礼节 以前由于音乐知识的匮乏以及知识面的狭隘,对于向交响乐这种高雅的艺术一窍不通,从刚开始的流行歌曲到渐渐的喜欢上通俗歌曲、民族歌曲和美声歌曲,自己的音乐欣赏的能力可以说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自从喜欢上美声歌曲以来,流行歌曲在不知不觉中离我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这种主流的音乐占据了我的整个音乐思想,现在自己对高雅艺术的喜欢可以进入到一种痴迷的状态,中国的唱美声的有名歌唱演员的我几乎都知道,什么戴玉强、范竞马、丁毅、周小燕、王霞、幺红、万山红、杨光、殷秀梅、郑咏等。不但国内的许多熟记。而且国外的许多也略知一二,比如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卡雷拉斯、多明戈。还有波切利、莎拉布莱曼等。听了他们演唱的歌曲,在听其他人演唱时,感觉就像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而他们是活跃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最耀眼歌唱家。
谈到他们,我们眼前自然而然的浮现出一些非常熟悉的歌曲:《今夜无人入睡》《饮酒歌》《桑塔露琪亚》《快给盲人让路》《我的太阳》《重归苏联托》《斗牛士之歌》《月光女神》《告别时刻》《登山缆车》等。把我们带入到音乐的美妙世界中去,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不知不觉中,我们在歌剧的海洋里畅游了一番。
谈到歌剧,我们不得不提交响乐。在我们中国人眼中,交响乐是舶来品,我们从西方传过来的。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
人们常把它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 交响乐自诞生以来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
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 经典交响曲结构如下: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 第二乐章:复三部曲式或变奏曲,慢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或者谐谑曲,中、快板 第四乐章:奏鸣曲或回旋曲式,快板 演奏交响乐的乐队是交响乐队,每个国家乃至每个城市都以拥有一支水平精湛的交响乐队而感到自豪。 音乐是用眼睛去看,而耳朵去听的。
交响乐更是如此。几百年的音乐让人心潮涌动,仍能在百花齐放的当今音乐世界中熠熠生辉,是因为交响乐有极为深厚的内涵以及作者注入其中的精神思想,甚至可以说交响乐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在听交响乐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甚至能走进作者的时代,体验到哪里的文化,交响乐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音乐。一提到交响乐,许多听众都有这样的要求:交响乐很难听的懂,最好给我们家讲讲清楚,这里到底是表现什么?哪儿又是表现什么?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这就要看我们每个人的音乐修养能力,比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的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他的筑起和马蹄声“哒哒哒、哒哒哒”的节奏很相似,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
音乐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跑,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嘛必须在跑,如果马不跑,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来变现它了,,你怎么知道它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东西?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有限的,他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的事物。 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他的长处是抒情。
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快。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
我写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同志呢,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听众还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怎样描写外部世界?比方写大海怎么写?这里可以举两个典型的例子来看看作曲家是怎样描写大海的。一个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其中第一章就描写大海。这个乐章的引子有两个主题,一个是代表苏丹王沙赫里亚尔,是一。
不懂交响乐,也没有好音响,但我发现了如何欣赏的窍门
喜欢音响的人,无论懂与不懂,一般都会尝试着听一听交响乐。都说欣赏交响乐是高雅行为,有音响的人岂能错过。
人声、弦乐、爵士对音响的要求不算太高,一对稍好的书架音箱HIFI系统就能表现出不错的效果。但要把交响乐表现好,普通器材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是交响乐里的乐器太多,几十上百把乐器,分为不同的声部,呈块状的声场分布在舞台上。其次,交响乐不仅低频下潜很低,而且声场宏大,气势磅礴。第三,声音起伏较大,有时可能是某一件或几件乐器的声音,有时则是几十上百件乐器同时演奏。第四,交响乐团演奏时,还会在大厅里产生适量的反射“堂音”,观众听到的并非完全是直达声。因此,仅凭HIFI的两只音箱,的确很难把这些音效特征真实的还原出来。
作为音响产品经理,我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也从未想过要去开发一款这样的音箱,但我找到了变通的办法。很多电视节目和电影里都大量应用了交响乐,或突出主题,或烘托气氛,这几乎是电视或电影的制作套路,可以让节目更精彩,更感人。举个最近的例子,冬奥会上各国运动员出场时的音乐,就是由二十多首交响乐形式的世界名曲组成。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已映入到我们的脑海里了。另外,我还悟出了一个道理,欣赏交响乐时,“看”比“听”的体验更好,也更容易懂。我曾经去深圳音乐厅和北京国家大剧院现场体验过几场交响乐演出,我发现在现场的感受和在家里用音响欣赏完全就是两回事。
我指的不仅是声音效果,而是全面的体验感受。平时在家里听交响乐,即使是很熟悉的曲子,也很难正襟危坐地听完一整首,更不用说那些半懂不懂的曲目了。但在交音乐厅现场则不同,能够全神贯注地听完整场演奏而且还意犹未尽,非得鼓掌要求返场一段不可。这种现场的经历让我突然明白,去音乐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听音乐”,而是“看演出”。
演出精不精彩、声音效果好不好,取决于指挥和乐团的水平以及现场的声学条件。从指挥上场那一刻起,指挥家的气度和乐团的精神风貌就展现在观众面前了,加上现场安静的氛围,观众很快就能静下心来进入欣赏状态。演出中,无论是指挥家的手势,还是乐队成员的眼神或者表情,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很有意思。 指挥家的作用不仅是指导乐队演奏,同时也是起到沟通和启发观众的作用。
指挥家和乐手之间的交流,观众都看在眼里。尽管指挥家背对着观众,但观众根据指挥家的手势以及乐手的动作和表情,就能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含义。即使不懂的人,起码也能通过“看”的方式,听出乐曲所表达的基本情绪,比如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热烈的氛围、幽默的曲调等等,大致的意思还是能听懂的。在演奏会现场,一般会穿插一些耳熟能详或者幽默易懂的曲子,指挥家也会带着乐队成员和观众做些简短的交流。
因此整场下来,既不会感觉枯燥,更不会觉得难懂,几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交响乐演奏现场指挥家与观众互动视频 有了这些体验,并想明白这些道理后,我就不再为没有昂贵的音响器材而遗憾了,我找到了欣赏交响乐的另外两种方法。第
一.用多声道家庭影院音响来欣赏交响乐。
正如前面所讲,交响乐乐器众多,高中低频起伏大,声部复杂,用两声道音响很难表现出好效果来。但家庭影院音响则不同,不仅有多只音箱分布在房间内,而且还有专门负责低频的低音炮,这种5.1搭配非常适合表现交响音乐,最重要的是器材不用太贵就能把交响乐的精髓和氛围表现出来。前面三只主音箱负责乐队各个声部的展现,即声场定位;而环绕音箱则是前面三只主音箱的补充,既可以增强声场的宽度和深度,同时也能营造出音乐厅那样的“堂音”效果,让听感更具现场感。
低音炮有专门的功放推动,只负责低频,因此其他音箱只需负责中高频即可。因此,用5.1音响表现交响乐,不用像两声道系统那样要兼顾高中低频,功放和音箱的选择就容易多了,功放的功率、控制力,音箱的喇叭口径等,标准可以宽松很多。即使是3寸或5寸喇叭的主音箱,搭配8寸低音炮,再加上房间这个超大的音箱(墙壁的反射能把这几只音箱和低音炮的声音融合在房间内),只要功放不是太差,在他们共同的作用下,几千元的5.1音响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整体效果,交响乐所要求的低频量感以及宽广宏大的声场,完全能够表现出来。但这种欣赏交响乐的方式必须有先决条件,片源一定要有杜比和DTS编码,功放也要具备相应的解码能力才行。
片源有两种:一是带视频画面的现场演奏会蓝光碟,或者是下载的演奏会片源,而且必须要具有杜比或DTS编码方可。这其实和家庭影院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看的不是电影,而是交响乐演奏会。如果您赞同前面说过“交响乐更适合看”的观点,那么用这种方式在家里欣赏交响乐是最好不过的了。
二是5.1的DTS片源,只有音乐没有画面。这种片源可以购买DTS光碟,也可以到网上下载,当然也有在线APP,使用更加方便。第
二.在看电影的时候欣赏电影里的交响乐。欣赏交响乐不同于看电影。
喜欢电影的人,可以一个月看一场、一个星期看一场、甚至可以连续几天接着看。而交响乐则不可能经常用正襟危坐的方式来欣赏或观看,听得懂的、自己喜欢的也就那些曲目,天天看或天天听,总会腻的。一般都是隔一段时间才会正式欣赏,平时大多是把交响乐开着当背景音乐来听,似听非听的状态,不影响做其他的事情。
但在看电影的时候是可以同时欣赏交响乐的,喜欢看电影的人就有机会经常欣赏到交响乐了,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体验。很多电影的主题音乐和背景音乐用的都是交响乐,目的是用来烘托气氛或者突出出题,虽然都是一些片段,但也很值得。
怎么欣赏交响乐?交响乐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其实音乐不分好坏,个人有个人的喜好,有些人喜欢流行音乐,而有些人喜欢摇滚,有些人喜欢古典,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毫无疑问,交响乐时音乐表现得最高形式,正如伟大的德奥作曲家马勒说的“一部交响乐就犹如一个世界”。
正如楼上众多朋友的回答一样,它是表现力最丰富的音乐形式,同时,它是最感人至深的。有时,听一部交响曲,我都会流泪。其实交响乐和流行音乐的不同,记得以前我的一位音乐老师说过,流行音乐一开始就觉得很好听,但同一首听多了就会觉得没什么感觉了。而交响乐恰好相反,可能一开始听会觉得太吵,但是越听越好听,而且听完后都会感觉到一种精神的升华,这种升华可以说很少能在尘世中感觉到的。就比如说,我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已近有300多遍了,是四个乐章,30分钟左右,现在每听一遍,都会在音乐中发现更多的东西,那些东西的美食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也不是搞音乐的,但这就是古典音乐的魅力。可以说是任何艺术形式都达不到的一种境界——感人至深。
至于刚开始听,我建议先听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和波尔卡,这些也是我的入门曲目,因为这些旋律性很强,而且节奏也很优美,相对于其他交响作品简单很多。通过这些可以让你熟悉各种乐器。了解交响乐团的基本编制。
但这些作品有个缺陷——思想性不深刻。之后就可以去听贝多芬了,勃拉姆斯等等。我的听音乐的经历,首先也是圆舞曲和波尔卡,之后就喜欢听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因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基本都是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和波尔卡,之后我就对一个指挥大师很感兴趣,是小克莱博,他指挥了89年,92年的新年音乐会。
,之后又了解到这个指挥大师指挥的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是最佳版本,又在网上找来听,刚开始听也是觉得很吵,但听了10多遍后就觉得听完内心里有了点东西,而且比以往听过的任何东西都好听。之后就疯狂的又听了有100遍,之后开始大量接触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等九首交响曲听了1年半,都熟烂于心后,有开始接触莫扎特,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孟德尔松,布鲁克纳等德奥作曲大师。之后又开始接触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普罗科菲耶夫等俄罗斯大师。听完这么多,到现在还是最喜欢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
总之就是多听,首先先别管其他的,先听至少10遍。之后你就能感觉到什么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了。
什么是交响曲 ,怎样欣赏交响乐求答案
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海顿作有交响曲一百余部,莫扎特作有五十余部,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的不朽之作,舒伯特作有《未完成交响曲》等八部。浪漫乐派的其他作曲家如柏辽滋、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鲍罗廷、德伏夏克、西贝柳斯、布鲁克纳、马勒等均作有著名交响曲作品。近现代的著名交响曲作曲家有奥涅格、伏昂·威廉斯、格拉祖诺夫、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恰恰图良等。许多听众往往有这样的一种要求:交响乐很难听懂,最好你给我讲讲清楚,这里到底是表现什么?那儿又是表现什么?音乐更多的是靠我们去想象的,它本身并不明确具体。比如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序曲最后一段写抗敌胜利,它的主题和马蹄声哒哒啦、哒哒啦的节奏很相似,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联想:喔,这可能是军队,是骑兵队在奔驰。音乐本身根本看不到马,也看不到跑,只是从节奏产生出联想而已。
而这种联想的产生要有一个特定的条件,就是马必须在跑。如果马不跑,站在那里,音乐就没有办法表现它了,你怎么知道它是马还是牛?还是别的什么?从这可以看出,音乐的描绘性叙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于客观事物中那些有音响的、有节奏的、有动态的也就是运动中的事物。因为音乐是一种音响的、一种听觉的艺术,它存在于音响的运动之中。
如果跟音响和运动这两种特性没有联系的事务,音乐要想描绘它们就比较难了。所以说,音乐的特长不在于描绘,也不在于叙事,它的长处是抒情。比如我们心情激动了、情绪紧张了,心就跳得快。
音乐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就可以采用紧张的比较快的节奏;如果心情平静的时候,自然就松弛下来缓慢下来,于是音乐的节奏、速度也慢了。 音乐还有一个特长,如在表现忧愁忧虑痛苦发怒盛怒这种情绪的时候,可以把它们的各种层次很细微地表现出来。我写的《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一段采用戏曲的哭腔描写痛苦。如果大家对戏曲的哭腔有点熟悉的话,能么听起来就会有联想了。
音乐是通过作曲家主观的感受写出来的,因此它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的人呢,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音乐创作跟其它艺术有些不一样,文学写出一部小说来,创作已经完成了。戏剧写出一个剧本还不够,还要演,这是二度创作。
音乐呢?除了这个二度创作外,还有一个三度创作,就是听众如何来欣赏和理解这个作品,就是说听众也要投入到这个创作中间去,这样一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才算全部完成。可妙就妙在这两个主题后来都变成海的形象了。人怎么会变成海呢?如果我们听这段音乐就会发现:原来是音乐旋律的起伏使我们联想到海浪的起伏。这说明交响音乐创作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音乐素材,通过节奏、和声、配器的变化来改变音乐形象。
天方夜谭组曲是描写舍赫拉查德讲故事给那个苏丹王听,所以它就利用这两个人物的主题来写大海,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大海、故事里的大海。这里人物主题变成大海,两者有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有的。譬如苏丹王是很残暴的,跟大海的汹涌可怕是可以联系上的。
至于那个舍赫拉查德主题是个很美的主题。我想作曲家写的时候,可能就是考虑到要把它稍加改变变成浪花的主题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作曲家的本事来,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两个主题材料千变万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另一个例子是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写的一个大海。他的写法又不一样了。这部作品叫作交响素描,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标题是从破晓到中午的海,是写平静的海、从薄雾中慢慢显现的海。
第二乐章是浪的嬉戏,写顽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与风的对白,这是咆哮的海。这个海跟刚才介绍的那个海性格上很不一样:首先它的内容不一样,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样。
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创作特征是着重于捕捉瞬息万变的光和色彩的变化、景象的变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断断续续的,一会儿这样几个音、一会儿那样几个音,变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种变化无穷的色彩。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响乐色彩配器的大师,但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截然不同的。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三条:第一条是,即使描绘性的音乐也都不是纯粹客观地描写外部世界,这些描写是被音乐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
因此一千个人写大海,就会写出一千个样子。第二条,音乐形象是从联想产生的,这个联想是通过音乐对事物运动的形态及其发出的声响所作的一种摹拟而来的。第三条呢,作品描述什么有时还要靠文字标题来提示,否则不能准确判断它在写什么。
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响诗弗兰切斯卡·达·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写地狱里的旋风。如果不讲这是旋风,也可能以为是大海,因为二者有着相似的运动方式。所�。
如何欣赏古典音乐
我跟你的感觉不同,我刚开始听古典音乐的时候有那么一种感觉,我听完前面的就能感觉出后面是一个怎样的旋律,其实这也是古典乐的一个特点,具有可预测性(大部分都是这样),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先不要去注意什么就是单纯的去听,去感受就可以了,听时间长了你就会有了听古典乐的感觉了。还有听古典乐,要了解你正在听的曲子的作者背景及其作曲时候的心情,以及这首曲子怎样诞生等问题。
最后看看这个:会对你有帮助如果想欣赏古典乐。建议不要去买一些国内”权威”“写的叫《音乐欣赏入门》之类的书,这类书会把一首曲目解说得”清清楚楚”,至于作者是不是这个意思,他是不管的,我个人认为他只想把他一个人的思想强加给你。这对入门有一点用,但是却把你的思想限制了,当欣赏一些纯音乐(如伯拉姆斯的作品),你就会不知所云了。音乐界有一句名言,让音乐说话,让解说消失。通你只需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作者对作品的意见就好,其它人说的都是在强奸作者。所以一个好的解说者,只会告诉你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想告诉听众的东西,至于音乐本身,通常只会告诉你几个主题,让你能注意就行。至于怎样理解—这是你个人的事,除了作者别人都可能是错的,除了你。
你的任何理解对于你都是对的。 建议先买一本《辛丰年音乐笔记》,非常值得一读,深入浅出。他在上面有十二篇关于古典乐欣赏入门的好文章。
有些书籍,能卖到书都可以买来看一看,对提高自己的音乐理解能力很有好处。如:《管弦乐名曲解说》,唐.爱斯著,分上、中、下三册,共计不过几十元,不过写得又好又全,基本不用再买音乐欣赏类的书了;《西方音乐史》,保罗.朗多尔米著;或《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朗格著,二位兄台观点”奇特(落伍)”,不要全部认同。还有一些音乐家的个人传记,如《勃拉姆斯》等,英国OMNIBUS经典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还有如《古斯塔夫.马勒》,布鲁诺.瓦尔特著等等(你喜欢谁就买谁)。
一句话,国内的权威人士写的就最好别买,被误导了不要来找我;),至于什么音乐学校的欣赏课教材,更纯粹是误人子第+放P。另外有两个刊物,《音乐爱好者》与《爱乐》,也可以订来看,尤其是《爱乐》。如果有足够的兴趣,甚至可以卖一些讲乐理知识的书看,或者同时学一门乐器就更好了。最简单的:口琴就好. 好了,进入正题。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入门的首选,优美动听,浅显易懂,可以从入门到精通(他也有相当多的非标题音乐,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第一钢琴协奏曲),而且也适合发烧用,色彩极好。他的作品中,最浅的大概是:《1812序曲》(乐曲是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伦入侵),比现在流行歌其实还容易懂。紧跟着是《天鹅湖》,最好是听全剧,选段也不错,买一张DVD,边看跳舞边听更好了,里面每一支曲都极为优美,音效也好。第三应为《胡桃夹子》,其它同天鹅。
关于版本问题,对这类通俗得比流行歌还流行的曲目,只要是一支像样的乐队演奏都差不多(除了那盘极发烧的孔泽尔的名盘外都行),只要录音好就行。再后可以找《意大利随想曲》来听听,我一直觉得这是我听过的色彩最好、又优美动听的音乐。SONY公司录制,费城交响乐团演奏,尤金.奥曼迪指挥的应该是最好的版本了,费城乐团本就是以色彩著称的,这个版本比卡拉扬的版本录音效果和演奏都好,第一推荐。再后就较自由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米尼的费朗西斯卡》、《弦乐小夜曲》、《曼弗尔德》等,一路往下听就行,为了方便理解,最好有一本老柴的传记。
接着讲,再后你可以听老柴的交响乐和纯音乐作品了,如《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等和他的6首交响乐,不过推荐从第6开始听,再听第5,反过来听。第6的感染力最强,如果音响好,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也会被振撼—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真达心灵深处的音乐,你只需知道这是老柴个人的经历的悲剧和悲怆的感想就行了。而第5中的忧郁、哀愁,同样会深深的打动一个完全不懂音乐的人。
第四我个人认为很难懂,而
1.
2.3,本人都没有啃过,不作评价,有机会可以听听。当然,如果你喜欢室内乐的话,老柴的《四季》、《费罗伦萨的回忆》、《弦乐四重奏》不可不听。第6的版本我听过至少5个,最好的又是费城的那个版本,尽管没有卡拉杨的录音好,但音乐感染力却是最好的,卡拉杨的还不如伯恩斯坦的版本。
经常听到别人都是推荐听贝多芬来入门,但如从老柴入门应该更好。推荐听完老柴后可以选贝多芬的第九中的第五乐章来听听,第三中的第四乐章,第五中的第一乐章,第六可以全部听。好了,可以了,等你精通了再回来听就可以了,否则会让你刚入门又被赶出来的。
其实,他的几部序曲倒可以仔细的听一听,作为爱乐者的话,多听贝多芬是没错的。推荐的版本是卡拉杨的,据说伯恩斯坦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90年的第九的版本相当不错,托斯卡尼尼的也很好。 以下曲目都是好东东 ,大家可以随机缘听:里姆斯基的《天方夜谭》(又名《舍赫拉查得》或《一千零一夜》)和《西班牙随想曲》,雷斯皮基的《罗马的喷泉》,比才的《卡门组曲》,圣桑的《天鹅》,萨拉萨提的《流浪者之歌》等。
这类型的小品还有很多,都是色彩又好,又浅显易懂的好曲目。如果想爆棚,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描写日出的音乐不错(烧了音响不要来找我),其它段都是高深莫测,还是别听为妙。不过此君的《唐璜》倒值得一听。 再下面有个人的值得一听,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典,新世界》,个人认为,这是最深入浅出、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作品之一。
另外他的第八也可一听,还有一些,如节日序曲,B大调大提琴协奏曲和些室内乐作品也可一听。他的作品,总听来说,优美动听,浅显易懂,色彩也不错,用他入门也可以,只是他的名气不如老柴,也就不是那么容易买到。说起大提琴协奏曲,有一首是笔者喜欢的,就是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个人感觉比德沃夏克的这首还好听。
再下面就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听了,只提几个人就可以了。 瓦格纳,此位仁兄的音乐着实好,起码《指环》中的音。
上一篇:花心的句子有哪些?关于花心的句子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