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岳寺塔是谁修建的?中国十大著名古建筑
嵩岳寺塔是素喜大师修建的。嵩岳寺塔为青砖、黄泥砌筑的15层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总高37.045米,底层直径10.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塔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宝刹组成。密檐之间矮壁上砌出各式门窗492个。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一条柔和的抛物线。塔顶冠以砖质宝刹。基台平面为十二边形,高0.85米,宽1.60米。现台基已非原构。台体内砌砖以黄泥浆粘合,外部砖壁表面饰白灰皮。

台基之南,砌月台,条砖铺地。月台之南,以青石和青砖砌踏道。台基北面,有一甬道通向塔后大殿,甬道两侧以石块砌筑。与台基相接处以青石踏跺相连。月台和甬道均为后代补砌。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分。即第一层用叠涩腰檐将塔身分为上、下两部。塔身下部高3.59米,上下垂直。上部高3.73米,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采用两伏两券的砌筑方法,门上有尖拱形门楣和卷云形楣角,尖拱门楣顶部置三瓣莲花组成的饰物。

塔身上层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单层方形塔龛,塔龛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龛上部砌出叠涩檐,正面嵌铭石1方,铭石下辟半圆拱券门,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有尖拱状门楣和卷云形楣角。门内为长方形小室,室后壁尚存佛像背光图案,故知室内原供置佛像。龛下部为长方形须弥座,座的正面辟壸门二。门内各有砖雕护法狮子1个,共16个,正、侧、蹲、立形象各异,昂首挺胸,直竖长尾,写实性强,与龙门石窟等中原地区北朝佛教石刻中的护法狮子风格特征相同。在一层上部塔身各转角处均砌1个八边形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砖砌覆盆式柱础。
嵩岳寺塔于何时建立?
嵩岳寺塔建立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年)。嵩岳寺塔为15层的密檐式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通高37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塔刹组成。
上部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下部上下垂直,外壁没有任何装饰。塔身之上是15层的叠涩密檐,自下而上逐层内收,构成柔和的抛物线。塔刹由基座、覆莲、须弥座、仰莲、相轮、宝珠等组成,塔下有地宫。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反映了中外建筑文化交流融合创新的历程,在结构、造型等方面具有很大价值,对后世砖塔建筑有着巨大影响。嵩岳寺塔的古往今来嵩岳寺塔历经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1961年3月4日,嵩岳寺塔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十大著名古建筑
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故宫始建于明朝,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其规模宏大,金碧辉煌,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建筑结构也十分复杂。
2.万里长城万里长城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还是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其修筑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经过历朝历代的加固和维修,才有了如今气势磅礴的长城。
4.颐和园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兴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作为清朝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是采用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达2.97平方公里,有着“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誉。
5.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第一座帝王陵寝,也是中国规模最大和结构最奇特的帝王陵寝,陵寝建于秦代,里面不仅有各式宫殿,还陈列着无数的奇珍异宝。
6.莫高窟莫高窟位于我国甘肃,其修建历史悠久,规模庞大,贮存藏品十分丰富,包括众多的壁画、泥质彩塑以及经卷文书等,不仅在中国十分有名,还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7.赵州桥赵州桥是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一座石拱桥,桥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其建造工艺独特,桥体雕刻精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8.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四大名楼排名之一,楼始建于三国时期,造型优美,如同黄鹤展翅欲飞,凭借着唐朝诗人崔颢所题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扬名天下。
9.蓬莱阁蓬莱阁是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其主体建筑蓬莱阁始建于宋朝,凭借“海市蜃楼”的景观闻名于世,是著名的历史名胜。
10.嵩岳寺塔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是一座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佛塔,凭借着独特的造型和优美的轮廓而闻名于世,塔身刚劲挺拔,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屹立不倒。
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四大名楼、四大名亭是什么?
中国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广济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广济桥主要的风格是“十八梭船廿四洲”。
赵州桥位于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横跨三十几米。建于隋朝年间,是由我国著名桥梁设计师李春设计建造,是一座有着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老桥,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作为中国第一石拱桥,赵州桥经过了洪涝的冲击,风雨的吹打,冰雪的侵蚀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但是它依然坚挺,依然伫立。洛阳桥位于洛阳口,是北宋时期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洛阳桥至今有九百多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结构特点是“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这都是中国造桥的技术首创。卢沟桥位于丰台区永定河上。
“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至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四大名楼:蓬莱阁、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南昌,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使得滕王阁享誉全国。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鹳雀楼位于山西运城,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爱晚亭。醉翁亭位于滁州,湖心亭位于杭州,陶然亭位于北京,爱晚亭位于长沙。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战乱的时期,政权分裂,战争频繁。公元220年,腐朽的东汉政权被三国鼎立的局面代替,国内暂时安定。
西晋覆亡后,一批官僚、士族逃往江南建立了东晋王朝。处于西北部边境的几个少数民族领袖,率部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到了公元420年,北魏才统一了中国北方,继而又分裂。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城镇空间艺术的重要阶段,是其逐步定型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有着深远的影响。以魏邺城、北魏洛阳为代表的城镇,直接为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建设提供了蓝本,奠定了以后城镇空间艺术发展的基础。
由于中原混乱,民族大量南迁,江淮流域及闽粤一带经济得到发展,结合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城镇得到迅速发展,如: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建康城、大城镇杭粥、广陵(扬州)、明州(宁波)等。这时城镇的特点是:权力中心结构、区划分明,布局严谨;城镇道路严整,主干轴丁字交于宫前,把中轴对称布局的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及整个城镇空间,把构成轴线的建筑物集中成线型空间,形成景观序列,丰富了城镇空间景观艺术。北魏洛阳是在汉魏洛阳的基础上修建的,它综合了古代都城建筑的有益经验,改变了“面朝背市”的束缚,也克服了汉长安、洛阳缺少规划的缺欠,形成城市建筑史上颇有影响的都城。
洛阳城按不同的功用,明确划区,宫城集中,突出了皇权思想,居住区划和商业区划则严格整齐。这时的高台建筑虽已减少,但宫殿的设计仍继承前代的传统,常是飞阁相通,凌山跨谷,形成高低错落、复杂而灵巧的外观。北魏洛阳城开创了从小城镇群集组合方式发展成大城镇空间整体有机构架的雏形,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具体地提出并实践了由秦汉时期向隋唐鼎盛时期过渡的承前启后的封建城镇空间建设的方法和制度,影响了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都城空间建设。
东晋的都城建康则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适应发展的需要和防御目的,并考虑了观赏游览的要求,利用河川湖泊,造成虎踞龙盘的形式。湖泊水面与寺庙多变的空间变化相辉映,使建康城具有园林化的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著名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对我国园林艺术创作中的布局、构图、手法等,都有较大的影响。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由宫、殿、楼阁建筑为主,充以禽兽,其中的宫苑形式被扬弃,而古代苑囿中山水的处理手法被继承。以山水为骨干是园林的基础,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纤,合乎山的自然形势,山上要有高林巨树、悬葛垂萝,使山林生色。叠石构山要有石洞,能潜行数百步,好似进入天然的石灰岩洞一般。同时又经构楼馆,列于上下,半山有亭,便于憩息;山顶有楼,远近皆见,跨水为阁,流水成景。
这样的园林创作方能达到妙极自然的意境。由于文人雅士厌烦战争,玄谈玩世,寄情山水,风雅自居,所以,他们纷纷建造私家园林,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的私家园林中。如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石祟,晋武帝时任荆州刺史,他聚敛了大量财富广造宅园,晚年辞官后,退居洛阳城西北郊金谷涧畔之“河阳别业”,即金谷园。
据他自著《金谷诗》记载:“余有别庐在金谷涧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田四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碓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金谷园地形既有起伏,又是临河而建,引来金谷涧的水,形成园中水系,河洞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飞禽鸡鸭等,真是优哉游哉。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入其后园,见沟读赛产,石蹬碓尧。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
”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洛阳造园之风极盛。在平面的布局中,宅居与园也有分工,“后园”是专供游憩的地方。“石蹬难尧”说明有了叠假山。
“朱荷出池,绿萍浮水”,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的绿化布置,不仅说明绿化的树木品种多,而且多讲究造园的意境。自然山水园的出现,为后来唐、宋、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朝代更替频繁,社会秩序非常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帝王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
这种做法始于魏文帝曹丕。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魏武帝曹操葬于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上的殿屋,所以民间一真有曹操设“七十二疑冢”的说法。其实,“古不墓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他在为自己营建寿陵时,道出了真正的原因: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体,无封无树,无立寝殿……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
魏文帝这个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不仅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而且豪富家族的厚。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