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是哪个朝代的人物?郭子仪是哪个皇帝的大臣
郭子仪是唐代的人物。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代国公。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

讨伐叛军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郭子仪收复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于是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开通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历史评价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郭子仪是哪个朝代的?
郭子仪(697—781),汉族,华州郑县人。祖籍山西汾阳。
武举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郭子仪是哪个皇帝的大臣
郭子仪做过七个皇帝的大臣,一生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是名副其实的七朝元老,大唐的中兴之将。郭子仪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
郭子仪出身太原郭氏,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授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收复两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国公,次年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失去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有功,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
永泰元年(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大历十四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尊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唐朝大将郭子仪简介?
郭子仪(698年1月29日或697年9月5日-781年7月9日),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平定安史之乱等诸多乱事,历事玄、肃、代、德四帝,封汾阳郡王,世称郭令公。为传说“富贵寿考”典故的主人公,颐和园长廊画中有描绘。
同时,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扩展资料:柏杨:“郭子仪在历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但几乎无人可比的,却不是他的战功,也不是他一身系国家安危,而是他虽然享尽世间荣华富贵,而仍能保住人头,不被砍掉;身死之后,子孙还继续享福数十年,甚至百余年。中国人最奇特的命运是:你如果不照着当权人物的模式,而擅自爱国,爱国就会成为一种危险行为。大多数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最后往往都是被逐、被囚、被杀、被屠,或在死后祸延子孙。只郭子仪是极少数的例外──至少,他最被人称道。
郭子仪是哪个朝代的人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下面为大家分享了郭子仪相关的.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郭子仪(唐代政治家、军事家) 郭子仪早年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积功至九原太守,但一直未受重用。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位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因承担相州兵败之责,被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初,太原、绛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平定叛乱,不久又被解除兵权。广德元年(763年)冬天,唐朝廷与唐朝军将发生矛盾导致长安缺乏防御,程元振隐瞒军情不报,吐蕃趁机长安缺乏防御之时入寇、攻入长安;唐代宗启用郭子仪,郭子仪调集军队。吐蕃占长安10余天,听说郭子仪与唐军靠近,吐蕃立即逃离了长安。[2 公元765年,唐朝官员仆固怀恩反叛,引吐蕃、回纥入寇,郭子仪在骑说服回纥,唐军骑兵联合回纥,大破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
建中二年(781年),郭子仪去世,追赠太师,谥号忠武。 郭子仪轶事典故 诚感鱼朝恩 郭子仪抵御吐蕃时,鱼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坟墓,大臣都担心他举兵造反。郭子仪入朝后,代宗将此事告诉他,他流泪道:“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
”后来,鱼朝恩请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对他说鱼朝恩将对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随前往。郭子仪没有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去。鱼朝恩问道:“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郭子仪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他。
鱼朝恩感动得哭道:“若非您是长者,能不起疑心吗?”[54] 恳辞尚书令 唐代宗任命郭子为尚书令,郭子仪恳辞不受。代宗又命五百骑兵持戟护卫,催促他到官署就职。郭子仪仍不肯接受任命,道:“太宗皇帝曾任此职,因此历代皇帝都不任命,皇太子任雍王,平定关东,才授此官,怎能偏爱我,违背重要规定。而且平叛以后,冒领赏赐的人很多,甚至一人兼任几职,贪图升官不顾廉耻。
现在叛贼基本平定,正是端正法纪审查官员的时机,应从我开始。”代宗无奈,只得应允,并将他辞谢的事迹交给史官,记入国史。 单骑退回纥 仆固怀恩引回纥、吐蕃入寇,郭子仪率兵屯驻泾阳。敌军围城,郭子仪亲自上阵。
回纥兵奇怪地问:“这个人是谁?”得知是郭令公后吃惊地说道:“郭令公还在吗?仆固怀恩说大唐天子驾崩,郭令公去世,中国无人主持,所以才入侵。郭令公如今健在,大唐天子还在 吗?”得知皇帝健在后,道:“我们被仆固怀恩给骗了。”郭子仪派人对回纥人道:“过去你们不远万里,帮助我们平定叛贼,收复长安、洛阳,我和你们共过患难。现你们都抛弃旧友,帮助叛变臣子,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回纥人回答道:“我们本来以为郭令公去世了,不然怎么会来这里。
如果令公活着,我们能见他一面吗?”郭子仪便要出城相见,部下纷纷劝阻。郭子仪道:“敌军是我们的几十倍,我们无法抵敌,我要用诚意感动他们。”命人喊道:“郭令公来了!”郭子仪率几十名骑兵出城,面见回纥首领道:“我们曾一起共患难,怎么如今把这交情给忘了?”回纥人都放下兵器下马跪拜,并道:“果然是我们的父辈。
”郭子仪就喊他们一起喝酒,送绸缎结交,发誓和以前一样友好,接着说道:“吐蕃本是与大唐和亲的国家,无端侵略,是不认亲人。吐蕃的马牛布满几百里地,诸位如果反戈攻击吐蕃,就如同拾取一样,这是上天的恩赐,不能失去良机。况且逐走异族获取实利,和我国继续友好,不是一举两得吗?”回纥人听后,答应退兵。
郭子仪是那个朝代的
郭子仪出身官吏之家,父亲是郭敬之。早年未受重用,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时,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武,在今宁夏灵武西),奉诏讨伐,联合朔方军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史思明,收复河北。
此后种下日后晚唐藩镇割据的局面,日后亦成为唐朝灭亡之远因。天宝十五载(756年)与回纥联军平定河曲,次年春天收复河东(今山西永济)、冯翊(今陕西大荔),并进攻潼关,大败崔乾佑,唐军死伤过万人。崔乾佑退保蒲津。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至德二载(757年),奉诏引兵赴凤翔,途中在白渠留运桥(今三原东南)击败李归仁铁骑五千人,五月,与安守忠、李归仁战于清渠(今西安以西)失利,退保武功(今武功西北),九月,随元帅广平王李俶率唐与回纥合兵十五万人,再与安守忠、李归仁交战于香积寺(今长安县西南)之北,回纥兵绕到敌人后方,前后夹击,杀敌六万人,张通儒逃往陜郡,最后收复首都长安(今西安),唐军威仪再度得以重现长安。 其后,唐军乘胜东进,于新店(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大败严庄、张通儒等十五万人,迫使安庆绪渡黄河,退回相州。东郡洛阳复归。
以功加司徒,封代国公。史思明从范阳率军救安庆绪,双方大战于安阳河(今安阳北)北列阵接战,厮杀难分难解,最后唐兵退溃。此场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宦官鱼朝恩,其并无领导才能,并将战役失败之责归于郭子仪。
郭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宝应元年(762年),太原(今太原西南)、绛州(今山西新绛)军兵叛乱,朝廷恐惧,封子仪为汾阳王,出镇绛州。又遭宦官程元振离间,解除兵权。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趁安史之乱攻占河陇地区,程元振知情不报,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一度直逼长安,朝廷再度启用子仪为关内副元帅。此时吐蕃军已渡渭水,迫唐代宗弃长安东奔陕州,子仪循秦岭至商州(陕西商州)收集散兵数千人,以智取胜,白天击鼓张旗,夜间多处燃火,吐蕃不解其意,乃撤兵西去,于是长安光复。十二月,代宗回长安,郭子仪到浐水迎接。代宗羞愧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 广德二年(764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谋反,引回纥、吐蕃十万军进攻关中。子仪埋伏于乾陵(陕西乾县),回纥、吐蕃军知其有备,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年)十月,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子仪在泾阳(今属陕西)被回纥所围。子仪在回纥素有威望,亲率数十骑到前线,亲自说服回纥大帅药葛罗与唐结盟,反将吐蕃打回去,稳住关中,长安之危遂解。
大历元年(766年),屯军于河中,使军粮充裕。大历八年,吐蕃十万之众强攻泾、邠(今彬县),子仪遣兵马使浑瑊出兵宜禄(今长武),结果首战失利,遂召诸将检讨战败原因,再兵分三路,连克百城(今甘肃灵台西南)、潘原(平凉东)等地,吐蕃败退。大历十四年(780年),唐德宗李适继位,子仪被尊为“尚父”。建中二年(781年)六月,郭子仪去世。
据《旧唐书·郭子仪传》载:“薨,时年八十五,德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陪葬建陵,……旧令一品坟高丈八,而诏特加十尺。”该墓在陵西南2公里的坡阳村,墓前有清毕沅书的郭子仪墓石碑。今墓已夷为平地。
唐代政治家郭子仪生平简介
郭子仪,唐朝时期非常著名的 政治 家、 军事 家。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讨伐叛军,收复了河北与河东两地,被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来郭子仪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兵部尚书,手掌大权,郭子仪没有辜负唐肃宗的厚望,很快就平定了河曲一带,俘虏了数万的敌军。之后郭子仪率兵攻打潼关,在很快在他的计策用兵之下,郭子仪很快就一路从潼关打到了陕州,后来郭子仪又先后在攻打长安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一战就成功的收复了长安,然后又连续东征,攻打洛阳,虽然起初战局不利,但是最后郭子仪还是成功的大败敌军,打下了洛阳,自此之后除了河北之外大半的土地都已经被收复了,郭子仪也因此被封为了司徒。 后来在攻打相州的时候因为突然遭遇到了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恶劣天气,双方将士都睁不开眼,所以双方都一战溃败,于是鱼朝恩趁机败这场大败的责任都推给了郭子仪,在肃宗面前讲了很多郭子仪的坏话,于是郭子仪被剥夺了兵权,但是郭子仪并没有心生怨恨,反而是安然接受了。 后来郭子仪又再次得到重用,成为了元帅,等到唐代宗继位之后,因为奸臣的陷害,郭子仪再次被剥夺了兵权,被任命来督造皇陵,但是这个国家毕竟离不开郭子仪,危急时刻郭子仪还是重新掌控了兵权,又一战收复长安,成为了唐代宗的心腹重臣,之后的日子里郭子仪一直被用来镇压吐蕃,多次对战之中都大败吐蕃,打得吐蕃闻风而逃,最后病逝在了家中。郭子仪封王 郭子仪赫赫军功被封为代国公,后被晋封为汾阳郡王。现在的人都用汾阳王代称郭子仪,可见“汾阳王”代表着不同寻常的荣誉。关于封号的由来,没有明确记载,猜测是以封地得名,因郭子仪的封地在汾阳,就被封为“汾阳郡王”。
《旧唐书·郭子仪传》提到因河中军乱,皇帝进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镇压绛州。郭子仪到了绛州之后擒杀李国贞,让在河东作乱的恶人都伏了法。以上说明了郭子仪的战绩,但是为什么封为汾阳郡王却没有得到解释。
参照太宗的诏书发现唐朝的刺史就跟古时的诸侯一样,唐代的封号来源于封地。那么肃宗时代依旧依照古训吗?由肃宗以前给予封号的习惯来看,封号同样来自封地,与自己的姓没有关系。 那么古时的汾阳现在在哪里呢?唐宋文献中指出郭子仪的封地就是汾州。
如今汾州有关于郭子仪的民间 传说 与之相吻合,一是提到郭子仪曾带领乡亲共同退敌,二是水马村是郭子仪当时的养马地。查看郭氏家谱,上面明确的写着汾阳是郭家的迁出地和世居地,汾阳也有很多关于郭家的记载。杜牧不仅去过汾阳还写过郭子仪,因此杜牧的《云梦泽》也是很好的 历史 证据。因此,如今的汾阳是郭子仪的封地可信度极高。
郭子仪单骑退敌的 典故 代宗曾握着郭子仪的手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郭子仪在唐朝中期平定了安史之乱,没想到在晚年还要披甲上阵,为国家散发着余热。他是国家遇到危难、衰败时,能带领国家兴亡的领袖,他的一生都以国事为重。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没有力量、政治腐败,不少节度使拥兵自重。
其中有个叫仆固怀恩的,就曾唆使吐蕃和回讫联合对唐朝进犯。回讫和吐蕃的军队所向披靡,一直打到了长安的北面,当时的朝廷十分恐慌,鱼朝恩甚至劝代宗再次出逃。可是因为面子问题,代宗不好意思再逃跑,任命郭子仪击退叛军。 当时的郭子仪年近古稀,手上没有兵马,但他得知因为仆固怀恩的暴毙,吐蕃和回讫正在闹内讧。
郭子仪想着自己之前与回讫的官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想着与回讫官员见上一面,说服他们不战而合。郭子仪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儿子们的反对,他们十分担心郭子仪的处境,郭子仪却认为自己是以理服人,挑选了几百精兵就往回讫的军营去。 原来回讫受到仆固怀恩的欺骗,以为代宗和郭子仪都已经死了,这才没有遵守盟约来到了唐朝。
郭子仪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趁机向回讫提出联合大唐击败吐蕃的想法,遭到了回讫的回应。后郭子仪和回讫订立了和约。吐蕃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逃走。
郭子仪不费一兵一卒,化解了这场本是赢面不大的战乱。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