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七娘发明了什么?莘九娘发明了什么
莘七娘发明了孔明灯。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孔明灯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每一年。

习俗
海南孔明灯又称文灯、天灯,它是用白结方纸糊制而成的,是根据热气球原理,空气受热膨胀产生的热力升空的,它携带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约1小时,开始时像不明飞行体,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仿若星星。相传它是由大陆流传到海南的,演变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风俗。每逢喜庆日子或盛大的节日,人们都点起文灯来表达他们的美好心愿。点燃文灯前人们都要在灯上写出自己的愿望,与天灯一起冉冉升向苍穹,以祈求心愿能实现。

结构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底圈和燃料三部份,主体大都采用安全阻燃棉纸或加厚阻燃拷贝纸糊成灯罩,普通纸张因为燃点低,不耐高温,所以市场售卖的孔明灯大多都是添加了阻燃剂的安全阻燃纸,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和铁丝组成(部分出口国外的外贸货使用的是竹条和高档防火棉线制作的底圈),超大号的孔明灯底圈大多采用玻璃钢杆和包塑铁丝作为主要制作材料,孔明灯的燃料也区分多种,最常见的是白色小蜡块燃料,主要成分是石棉和蜡油,稍微高档些的孔明灯燃料一般是纸板和棉布专门定制的棉布燃料,火力更大。
莘七娘是到底怎么发明孔明灯的 她先怎么想后怎么想的
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又称祈天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征丰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施放。
莘九娘发明了什么
您问的应该是莘七娘发明了什么吧?目前没有找到莘九娘相关发明资料。但是有莘七娘的发明资料。
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 还有一种灯叫走马灯,在其下部放置点燃的蜡烛,产生热气流驱动纸型叶轮和立轴,立轴上辐射伸出的铁丝带动纸人和纸马转动。走马灯和花灯一类器具,从五代唐宋一直流传下来,其基本原理与热气球,甚至与现代燃气轮机的原理比较接近。惠利夫人俗名莘七娘,五代时人,落籍明溪,生卒年不详。莘七娘少时知文达理,且通医术,后随丈夫征战,转战至明溪雪峰镇(今城关镇)时,丈夫不幸病亡,她寄居该地,陪伴丈夫亡灵。当时,明溪贫困落后,她为民众治病,死后亦葬在明溪。
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祈福、许愿的孔明灯是战国时期诸葛亮所发明的!当时诸葛亮率军北伐,被曹操手下的大将司马懿围困于平阳城中,无法派人去借兵求援。眼看城中就要粮草见底,突然他灵机一动,匆忙到城墙之上算计好当天的风向,就根据自己的帽子的形状做了盏能飞升到空中的纸灯笼,就这样诸葛亮把求救的信息送出了城外,援兵很快就赶到,诸葛亮才得以脱险,所以孔明灯因此得名!但是诸葛亮发明孔明灯的这一传说真实与否无法考究,而在五代十国的时期,也就是继诸葛亮之后又有一个关于孔明灯的传说。
当年她跟随从军的丈夫四处征战,二人随军来到福建的时候,她曾经为军队发明了一种用竹片编织而成的纸灯笼,灯笼下面则装置上能盛松油的铁盘,当点燃松油,纸灯笼就能靠热气飞上天空,这种灯笼就是军队用来作为联络信号的工具之一!最开始莘七娘发明的这种灯名为松脂灯,后来流传到四川地区,因为百姓们觉得这种灯和诸葛亮帽子的形状很是相像,所以就称其为孔明灯了!由此可见两个传说都与诸葛亮的帽子脱不了关系。后来随着历史时代的变迁,作为军事联络的孔明灯已经转变为了民间百姓祈福和许愿的重要工具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大约在满清皇朝道光皇帝在位期间,很多福建沿海一带的居民移居到了台湾的台北和基隆河上游一带的地区。当时有个名叫十分寮地区一带,盗匪横行,很多村民在盗匪来村里袭击的时候都会跑到山上去避难。留守在村子暗处的人如果发现盗匪撤退,便会立即升起孔明灯,告诉藏在山上的人们,现在村里安全了,大家可以下山回家了!有次盗匪竟然在元宵佳节当天来袭,所以现在有些地区的元宵佳节放孔明灯来祈福和许愿家庭平安的举动也因此被一直流传了下来!后来孔明灯又被称为“天灯”、“祈福灯”和“平安灯”。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