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的治国思想,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传》中记载了董仲舒提议的原话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纪赞》中,记载了汉武帝的做法是“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汉武帝拓展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母为王皇后。刘彻初封胶东王,七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继承皇位,在位五十四年,功业甚多:对内,为加强中央集权,颁行推恩令,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法,严格禁止诸侯王参与政事;不拘一格录用人才,提拔有才能的士人为侍从,以备顾问;裁抑丞相职权,依靠亲信和近臣参与决策,从而形成内朝(中朝)和外朝的政治体制;设十三州刺史部,加强对郡国的控制;为解决财政困难,改革币制,禁止郡国铸钱,又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等制度;

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商人征收重税;建立正规的察举制度,令郡国举孝廉及秀才、贤良方正等;实行尊崇儒术的文化政策,设五经博士,在京师长安兴建太学,又令郡国皆立学官。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其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与西域各族联系;又征服闽越、东瓯、南越、卫氏朝鲜,经营西南夷,在其地设置郡县。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他提出的这一观点正好符合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可以使国家的思想大一统从而进一步巩固政治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思想,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容”与“发展”特性,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这一政策几乎为以后各代统治者所遵奉,长达两千年之久,对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西南部,景县、故城、枣强三县交界处)人,西汉哲学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汉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扩展资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
所谓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
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顾名思义,也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余的各家学说如法家,道家等均受排斥,是汉武帝接受当时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先生的建议而确立的官方统治理论和伦理体系,其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大家也耳熟能详的"三纲五常",而其教育思想、"大一统"以及"天人感应"理论,都成为后世封建统治的基石。
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接下来老董还罗列了孔夫子的一大堆儒家理论,不过《汉书·武帝纪》却推迟到六年之后的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有史学研究者认为《汉书》所记比较可信。因为以窦太后当时对政治决策的最后决定权,也决定了董仲舒不可能如此放肆,窦太后是出了名打压儒家推崇黄老的人,时机当然不太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三大文教政策之一。禁止各家学派学说,只推崇儒家一家。
董仲舒思想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主张,一般被称为“三大文教政策”。1.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这是三大文教政策的总纲,是文化教育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它规定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通经致用的儒学治术人才,用三纲五常维系人心,以确保汉王朝的长久安宁。董仲舒将汉初儒者以儒学为守天下法宝的思想发挥到很高,不仅要立儒家学说为正统,而且要将它作为判别是非、统一思想的唯一准绳,其他学说都在扫荡禁灭之列。
意义 : 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教育的儒学化; 是促成了读书做官司模式的形成。
2.开创太学,改革选士制度 这是独尊儒术的具体化措施。行教化必须兴办,通过培养高级统治人才去推动教化。
他明确提出要在京师置太学,将举贤养士之遗风,吸纳到王权的控制下,变成自觉的养士行动。 意义: 政府兴办太学,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整齐学术、促进儒学独尊的重要手段之一。汉代太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有完备规制的学校,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始于汉代的太学。
3.重选举,广取士 董仲舒认为,养士和选士是分不开的。应通过选举、贡贤的方法,把那些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推荐上来,“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使人才充分发挥作用。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巩固统一的局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它对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文教政策也有较大的影响。 意义: 以儒术取士,不仅为“独尊儒术”的推行和落实提供了保证,而且对士子进德修业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 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的儒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自幼勤读儒学,达到如痴若愚的程度。
汉景帝时,因专精《春秋》而被选为博士。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应征获赞许,先后做过宗室贵族易王和胶西王的相。晚年去职家居,专门著书讲学。现存的董仲舒的著作有《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什么意思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
2.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意思是表章六经、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者是后者的别名。
汉武帝提出罢 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来的,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
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古代的封建正统思想就开始确立了,但真正的全面确立是到了隋唐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也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扩展资料: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