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北方吃饺子南方吃什么?冬至吃饺子南方吃什么
北方冬至吃饺子,南方冬至吃汤圆。冬至吃汤圆除有团圆、圆满之意,也具有“取圆以达阳气”之意。因为自古民间即有天地的观念,天代表阳、乾,冬至之后阳气开始日渐回升,故言“冬至一阳生”为使阳气回复,于是以圆象徵迎接阳气,此外,大团圆、凡事圆满乃民间普遍的期望,吃汤圆祈求圆满更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冬至基本信息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中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冬至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什么?
冬至节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食汤团、粉糍粑等,习俗分别如下。
一.冬至节北方人吃饺子习俗。
2.当时张仲景做的饺子还是一味药,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但是也依然坐堂行医,后来依然回家给乡亲治病,当时正好在冬季,很多老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
3.于是张仲景命令人们在路边搭一个棚子,用大锅煮羊肉和凉菜,然后用皮把肉和凉菜托起来。使耳形“焦儿”,每人两人,吃完后,喝完汤后,使所有的人都冻僵的耳朵都被治愈了,人们学着样子,用一袋袋的一些成分做“娇耳朵”,在冬至日吃,以免忘记善良,也驱除了寒冷。
二.冬至节北方人吃饺子习俗。
1.相对于较为统一的北方,南方则没有那么统一,较为普遍的是冬至日食汤团、粉糍粑等甜食的习俗,在冬至日这天,用米面制成的圆形的汤团,取圆形象征天与阳,寓意年终团聚,现在有些地方也是在食用汤圆。
2.江浙一代除了吃汤团以外,还会食用桂花酒酿,而苏州的人则会吃团圆饭,广东部分地区会吃汤圆以及腊味糯米饭,台湾地区也是吃汤圆,不过把汤圆称为“冬节圆”。
冬至吃饺子南方吃什么
冬至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冬至这一天,北方大部分地区会吃饺子、南方会吃汤圆,还有谚语:冬至到,吃水饺,以及关于该节气的诗词。
然后一边缓缓的将开水加入,一边用筷子搅,等面盆里都是大雪花片的时候,再加入少许的冷水,再用手将这些揉成光滑的面,醒上半个小时。将面分成几份,再将面搓成长条状,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再擀成饺子皮。先把驴肉剁成肉泥,这里有一个小诀窍,饺子馅一定要人工做,很多人为了方便都直接选择用机器搅碎,人工做的肉会比机器的肉馅好吃很多。在切洋葱前,把切菜刀在冷水中浸一会儿,再切时就不会因受挥发物质刺激而流泪了。洋葱剥去外皮,把洋葱切成末,胡萝卜切成末,把姜切成末。将饺子馅放在盆内,打入一个鸡蛋,一边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动,一边分次入水,半碗水就可以了,把肉馅搅至粘稠。这样饺子馅口感嫩,鲜香多汁。
再加入盐,白胡椒粉,十三香,料酒,蚝油,生抽,搅拌均匀,在加入熟油和香油,搅拌均匀,下入胡萝卜末搅拌均匀,倒进饺子馅里面的油一定要是熟油,就是把平常食用的油烧热,等油凉了之后就可以用了,否则饺子馅容易有生油味。再加入洋葱搅拌均匀,洋葱不要拌早了,拌早了会腌出水,包饺子时现拌就可以。将饺子馅放在饺子皮内,将两边的饺子皮从中间捏紧,两边再捏好即可,将饺子全部包好。
蒸锅加水烧开,将饺子摆在笼屉内,大火,上气蒸15-20分钟,到时间后,让蒸饺在锅里焖2-3分钟就可以了,美味的蒸饺就做好了。
南方和北方冬至吃什么
北方有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有冬至日吃饺子和馄饨的习俗;南方在冬至有吃汤团等甜食的习俗,冬至日会食用以米面制成的圆形食品,即“汤团”、“团子”、“团圆子”。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是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左右。
饺子、馄饨和包子等等是家庭成员团聚围桌的食物,称为“蒸冬”,在四川、山东枣庄等地还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虽然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而南方人会吃汤圆,将汤团包成红色与白色以寓意阴阳交泰,在冬至吃过汤团也象征着年长一岁,此外,汤团有馅料者还用作祭祖,无馅料者用作祀神。还有的沿海地区人民有“晒冬米”的习俗,水洗白米后在冬至日的阳光下曝晒,留给日后有病者煮粥食用。冬至北方为什么要吃饺子,南方吃啥?
冬至是一年中十分重要的节气,在这一天里,不同地方的人们会准备各种各样的吃食,但大体来说不外乎北方饺子、南方汤圆的习俗。这一南一北的差异里,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讲究? 北方人常说,“冬至到,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跟饺子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还与医圣张仲景有关。
有一次他在外出行医途中,途经白河地区,时值冬季,冰天雪地。白河两岸的人们缺衣少食,面黄肌瘦,冻得苦不堪言,有些人的耳朵甚至冻伤得很严重。张仲景看到这一景象,心里十分忧虑。他组织乡邻子弟在乡里支起医篷和大锅,在冬至日煮起“祛寒娇耳汤”分发给民众,很快就缓解了人们的冻疮和风寒之苦。这汤有什么特别的?原来,这“娇耳”是以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里面以熬制过的羊杂碎、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做馅儿。喝上一碗祛寒汤,两耳发热,浑身暖和,冻疮也缓解了。后来,这种“娇耳”的做法就渐渐流传开来,特别在冬至天寒地冻之时,吃“娇耳”能祛寒补身,又因为“娇耳”长得形似耳朵,人们相信以形补形,冬至吃“娇耳”也就成了养生习俗,后来,这种“娇耳”又称为“饺儿”“饺子”。
而南方人却不吃饺子,他们常说,“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节丸, 一食就过年”。南方人又为什么在冬至吃汤圆?据史料记载,这一习俗大概在明清时期已经固定下来。这一天的汤圆,又称为“冬至圆”“冬节丸”,是用糯米粉和面,包上豆沙等馅儿搓成的丸子。
因为冬至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人们利用夜里的时间将冬至圆包好,第二天祭祀祖先,并分送给亲朋好友。过了冬至之后,昼逐渐变长,光照逐渐充足,所以,吃汤圆寓意着光明的到来。冬至过后新年将至,远行的人们准备返乡,汤圆也象征着团团圆圆。
除了汤圆之外,人们还会做赤豆糯米饭、糯糕等众多美食,并且在冬至这一天喝冬酿酒。 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不同的民俗文化。北方冬天天气寒冷,吃饺子的习俗与御寒有关,而南方则不然,吃汤圆更多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
冬至日南北方吃什么
又是一年冬至将至,它虽然是节气,但也是传统节日之一,所以人们比较重视。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人们对该节气的重视程度。
那么,一般冬至吃什么风俗食物呢?以下为您介绍冬至南北方各地食物盘点。冬至吃什么风俗食物 冬至南北方各地食物盘点冬至风俗食物北方:1.羊肉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在此时吃上一锅炖羊肉,更有御寒滋补的双重功效。羊肉性温,能抵御风寒、补身体,对风寒气喘、肾亏阳痿、气血两亏、腰膝酸软、肢冷腹痛、面黄肌瘦等症状有疗效。冬季人体阳气内藏,肾阳不足,容易出现手足冰冷,面目无华、体虚乏力等症状,而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历来被视为补阳佳品。
2.馄饨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过去北京有冬至吃馄饨的说法,馄饨这类象征团圆的食物可谓是冬至餐桌上的首选。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因此在北京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且不管传说不管真假,馄饨的营养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呢,它最大的优点就是蛋白质种类齐全,有馅有皮,能起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了单一食物的营养价值。
要想做出来的馄饨馅很香并且不油腻的话,在调制馅料的时候,要加入生姜,食盐,味精等调料去调制。
3.狗肉一些体质虚弱和患有关节炎等病的人,在严冬季节,多吃些狗肉是有好处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狗肉属热性食物,一次不宜吃多。
凡患咳嗽、感冒、发热、腹泻和阴虚火旺等非虚寒性病的人均不宜食用。
4.饺子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我国北方地区民间素有吃饺子的习俗。关于冬至吃饺子的民间传说很多,最主流的说法是源自于张仲景。冬至美食南方:
1.汤圆大约从宋朝开始,中国人在元宵节吃汤圆。
明清以后,江南人也有在冬至以汤圆祭祖、祭灶的。顾禄在《清嘉录》(1830)卷十一里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豇豆沙,芦菔丝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其中汤圆还分大小,有馅而大的称为粉团,是晚上祭祖的供品,无馅较小的食粉圆,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2.烧腊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
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腊味已经再也不仅仅只有腊肠,腊鱼、腊肉、腊鸭、腊鸡等也被搬上了餐桌,那一煲煲油汪汪、香喷喷的腊味煲仔饭更是轻易地俘虏人们那颗不断追求美味食物的心。
3.甜丸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
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4.九层糕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为什么北方冬至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每到冬至这一天的时候,南北方所吃的东西都不一样,南方以汤圆为主,而北方以水饺为主,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其实是因为南北文化差异,北方人吃水饺,是因为水饺的形状类似于耳朵。北方冬至比较寒冷经常会把耳朵给冻坏,所以吃饺子可以预防寒冷。
一.冬至吃饺子北方之所以会在冬至吃水饺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故事,就是在古代有一个医圣,他看见城中的人们每到冬至这一天都会饥寒交迫,而且两个耳朵都被冻伤了。且因为这件事死去了很多人,张仲景不忍心看到这种情景,于是总结了历史中的临床经验,用来熬制一些治风寒的药材,给城中的人们吃,所以就养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惯。
二.吃汤圆大一岁冬至吃汤圆这个习俗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一个定律了,每到冬至这一天的时候,明天就要制作一个粉色的汤圆,或者用糯米做成丸子。而且汤圆做还有祭祀家里的祖先,你办完了才可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所以在南方吃汤圆又叫增一岁。
吃汤圆在江南地带非常流行,所以在冬至节吃汤圆也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食品。而且南方地区做的冬至团,既可以用来祭祀祖先,也可以用来赠送给亲朋好友。
三.南北文化差异之所以会出现南方吃水饺,而北方吃汤圆的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影响。
除了在冬至节这一天吃东西不一样,在其他的传统节日也各有各的习俗。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所以才能让我们民族具有独特性,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很强。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