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论的典型例子有哪些?哲学里的
不可知论的典型例子有: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是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最典型的例子是:庄子与惠施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争论,这个观点就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思想因素早在古代怀疑论者那里就已经有了,作为一种系统的哲学理论则出现于18世纪的欧洲。欧洲哲学史上从古以来就存在的实体与偶性、本质与现象、必然与偶然等对立关系的探讨和研究,在形而上学范围内长期得不到解决。
不可知论的代表都提出过什么观点,举几个例子
不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一种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以彻底认识的哲学学说。
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和德国哲学家康德。休谟断言人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还有客观事物存在,这是不可知的。康德虽然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承认人的感觉是外部世界引起的,但是他把客观世界看作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 不可知论的错误在于它把感觉看成是隔绝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的屏障。至今不可知论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还有很大影响。尽管不可知论一般都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企图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凌驾于两大派别之上。但是,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唯一的东西,不仅怀疑人的认识的正确性,而且怀疑事物本身的存在。
这实质上是以特殊的方式唯心地回答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哲学怪论的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人类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世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尚未认识之物将不断转化为已被认识之物。
-------------------------------------------------------------------------------------------------- 不可知论:是英文Agnosticism的意译。主张除感觉或现象以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的哲学学说。不可知论的思想在古代就已产生。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不可知论为宗教信仰开拓了地盘。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流派(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等)竭力宣扬不可知论,阻止被压迫阶级认识客观真理。不可知论一词有时也用以专指针对宗教教义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精神实体是否存在无法证明,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是不可知的。
哲学里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什么意思,举个例子
可知论是认为世界可以认识的哲学学说,同不可知论相对立。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可知论。
与可知论相对,是一种哲学的认识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客观规律,排除社会实践的作用,可世界是客观统一的,未经实践即进行先验判断即自我否定。扩展资料:可知论认为一切客观体都具有可知性,而不是认为人能够遍知宇宙物质分布状态、运动趋势和运动规律。它强调的是认识的客体,而不是认识主体和认识过程。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者是指对宗教神学教条表示怀疑,又拒绝无神论,从而主张把宗教是否存在这一类问题搁置起来的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二.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下面着重介绍四位不可知论者:皮浪、庄子、康德、休谟。(1)皮浪(前365——前275)皮浪是古希腊怀疑论者,他是从怀疑论陷入不可知论的。皮浪的主要观点如下:
1.感觉因人而异。
即不同人对同样的外在事物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反映结果是不同的。
2.所以,感觉是不可靠的。我们要问,什么叫感觉的可靠?我们通过感觉来认识外界事物,虽然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感性认识不同,但是只要习惯了,每个人的生活就都会很正常,所以人对外界的反映结果虽然不相同,然而却是相对有效的。
这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客观”信息与人对这些信息主观反映的结果之间是有差距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信息变换程式。不同人的感官与外界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变换程式,这种信息变换程式是通过长期实践形成的,而且是稳定的,所以才会形成不同人对同样的外界事物的反映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却在实践中相对有效。
3.人是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的,因此人不可能得到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甚至不能肯定事物是否存在。
这里存在着一种深奥的哲学问题,即:a,什么是客观对象的真实状况?客观对象有没有真实状况?b,什么叫人认识了客观对象?如果人通过实践,得到了客观对象的某种认识,并且按照认识的结果改造了对象,并且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那叫不叫认识了对象?我们认为,客观存在是物质的,我们的认识是主观的和精神的,二者永远不可能等同。如果只有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完全等同,才叫认识了对象的话,那我们说,人类不可能彻底认识客观事物。如果我们把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就应当承认我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是正确的。
4.他认为,“最高的善是不做判断。”他要求人们要“放弃知识,放弃判断。”他要求人们“对现实漠不关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安静。”皮浪的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古希腊临近地中海,当时的航海业和商业比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达。
有一次,皮浪与商人一起乘船出海,船行驶在地中海上突然遇到风暴。天昏地暗,风雨飘摇,船真的要倾覆了。船上所有人都哭了,以为死神很快就会降临了,哭声震天。唯有皮浪镇定自若,他用手指着一口正在吃食物的猪对大家说:大家不要哭了,要镇定,“聪明的人应当向猪学习,对现实漠不关心!”过了一段时间,风暴停止了,风平浪静,一切恢复正常。
船上的所有人都怀着尊敬的心情看着皮浪,心里说,还是皮浪具有远见!第二个故事:古希腊的富贵人外出时都是喜欢乘坐马车。有一次皮浪和几个朋友一起在大街上散步,朋友知道他是不可知论者,于是故意出题目刁难他。朋友说:“皮浪!前面跑过来来一辆马车,你说说看,到底客观上有没有马车,人能否正确认识马车的存在?”皮浪立即回答:“这个问题是不能回答的,因为我们人不可能正确认识外界事物,甚至不能说事物是否真的存在。”朋友马上反驳道:“既然你不承认马车的存在,你敢不敢躺在马车底下,让它从你身上轧过?”皮浪说:“敢!”说完,皮浪一个箭步冲到马车前,躺在地上。
车夫见此情景立即拉住车闸,马车停了下来,皮浪安全无恙。但是,像这样的玩笑不能总开。在皮浪90岁的时候,有人又对皮浪开了这样的玩笑,结果皮浪死于马车的车轮之下。
(2)庄子(前360——前286)庄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气功家,道家称其为南华真人。姓庄名周,宋国人。他是相对主义滑到不可知论的。
他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6�1养生主》)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我的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办不到的。他还说:“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庄子�6�1齐物论》)意思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绝对的标准,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我怎么能够辨别得清楚呢?庄子看到了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着,但他忽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他认识到,人对外在事物性质的认识具有主观性,与参照系有关,但是他夸大了认识的主观性,错误地认为,一切事物没有善恶之分、是非之别,没有大小属性的差别。他认为人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
结果滑到了不可知论的泥淖。庄子提倡无欲、无为、无知,他要求人们以养生长寿为人生的第一要义。庄子有许多可笑的故事。故事一:蝴蝶梦。
有一天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化成为一个蝴蝶,蝴蝶在百花丛中飞舞。当他梦醒时,无法判断自己到底是在做梦还是已经醒了。他说,如果自己已经醒着,那么自己就是庄子。
如果自己还在做梦,那么自己就是蝴蝶。总之,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做梦,还是。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