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山顶的寺庙是什么寺?乐山大佛简介
乐山大佛山顶的寺庙是凌云寺。凌云寺在凌云山上,九峰环抱,寺宇辉煌。因为是大佛所在,所以又称大佛寺。凌云寺创建于唐初,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佛像,寺宇又有扩建。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峰各有寺”。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清代大诗人、大书画家张船山(问陶)在《嘉定舟中》云:“凌云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绕郭流。绿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乌尤。”“平羌江水绿迢遥,梦冷峨眉雪未消。爱看汉嘉山万迭,一山奇处一停桡。”

凌云寺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丹墙碧瓦,绿树掩映。天王殿前是参天古木楠树,殿外两侧分列着四座明清两代重修寺字的碑记。殿内正中塑像为弥勒坐像,皤腹欢颜,俗称“大肚罗汉”。两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攒眉怒目,威武雄壮。天王殿后为韦驮殿,供奉木雕装金的护法神韦驮。

穿过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是僧众举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内正中端坐释迦牟尼三身像(法身、 应身、报身),造型优美,神态庄重。两旁分列十八罗汉,神形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背面是新塑的净瓶观音,两边分列文殊、普贤、地藏和大势至四菩萨像,是明代以前的作品。
神秘的乐山大佛是世界上最高的佛像,建造时间竟然历时一个世纪
曾经有一个叫做洛弗格林的美国人,划船登上了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对面的一座小岛。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乐山大佛量身高。
不过与此同时,格林的脑子里出现了很多的疑问?这么巨大的一尊佛像究竟怎么建的呀?谁建造的呀?修建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 其实这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藏在一座寺庙当中。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上有一座凌云寺,寺中里头供奉着三位凡人雕像。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很奇怪吧?这三个人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啊?可以被供奉在寺庙之中,千百年来为世人所敬仰? 答案就是:他们三位正是大佛的建造者,海通法师,章仇兼琼和韦皋。 咱们一个一个来介绍吧!海通是一位法师,他也是这个大佛的最先提出来建造的发起者。可惜关于他的 历史 资料并不多,他的生平故事呢也就几乎成为了一个谜啊!或者一个传说吧! 海通法师是贵州人,他云游到了四川乐山,当时乐山三条大江交汇的地点就在大佛脚下! 后来呢海通就留在了乐山,还说要修建这个大佛。 你说奇怪了吧,一个云游到此的僧人,或者说一个到这来 旅游 的驴友,他怎么会萌发到 旅游 地,修建这么大一个工程的想法呢 ? 再说海通云游至此之时正是夏天,每当这个季节,乐山平均降雨量很大,再加上这里独特的地理的 环境 ,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们深受水患之苦 ! 出家之人慈悲为怀,了解到当地百姓的疾苦之后,海通法师当即许下宏愿,他要修建一个 大佛 ,他是想利用修乐山大佛在镇邪 辟水患。 当然,治水并不是海通想要修建大佛的唯一目的,作为一个出家人,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宣扬佛法。
海通法师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化缘到了修建乐山大佛的 第一笔启动资金 , 后来耗费了15年的时间,海通带领工匠才将乐山大佛的脸孔和胸部雕刻的出来 , 然后海通法师就圆寂了。 因为没有人出资继续修建 ,乐山大佛的工程就此停顿了下来。 公元742年, 章仇兼琼 出人 四川西南节度使, 他 捐出 俸银 20万两 ,又耗费了五年时间给乐山大佛进行了后续的工程 。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宣宗根本无心主持乐山大佛的修建,这个工程一停就是40年。因为长时间无人打理,大佛是野草丛生哪! 野草树枝完全掩盖了大佛的真身,渐渐地大佛被世人遗忘了! 从这点我们也可看到人世间的一个真实,不需要多久,很多事情你再庞大,再惹眼也会被遗忘的。 公园七百八十五年终于迎来转机,韦皋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来到了四川。
韦皋这个人的一生啊是相当的传奇,首先他的出生就很传奇,话说韦皋刚出生一个月的时候刚满月,韦家曾经召集亲属同宗会餐,以示庆贺! 当时,有一个僧人不请自到, 直接来到宴席上就餐 。 这让韦家的仆人就十分生气,你没随礼,你来吃饭是吧? 但是也不好赶僧人走!就让僧人坐在院子里的破席子上吃。吃完饭之后,韦皋的 父亲就让仆人把孩子抱出来 ,让群僧为他送祝福 !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那位不请自到的僧人忽然走上台阶,对婴儿说,“分别已久,别来无恙啊!” 听了这位僧人的话,还在奶妈怀中抱着的 韦皋忽然笑了 ,众人见了却毛骨悚然! 都 觉得很奇怪呀。韦皋的父亲拉着这个僧人问道:“我这孩子才出生一个月,这位师傅怎么说分别已久呢?” 你猜这位僧人是怎么回韦皋的父亲的? 那为僧人说: “哎,这不是施主您所应该知道的了。
” 最后架不住 韦皋的父亲一再追问,的复这个僧人这才 勉强 透露天机, 这位僧人就对为高的父亲说 :“你这个小孩儿乃是诸葛武侯的转世之身。” 那诸葛武侯生于东汉末年,是西蜀的丞相,蜀人长久受到他的恩惠呀! 如今他又降生在世上,将来要 成为蜀地之统帅 ! 诸葛亮转世 ?开个玩笑啊! 你就当一个故事,民间故事这么一听吧! 这个故事有没有发生过啊?那我们也这个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确实是真的,那就是后来这个叫韦皋的真的就来了蜀地当官。 韦皋的官职是剑南西川节度使,那就是这一块地盘最大的官儿。 安史之乱之后 ,唐朝走向衰落。
邻近的土钵族不断的 骚扰 边境。 四川地区首当其冲,因为它是藏边区呀。在韦皋镇守蜀地的21年时间里边,他先后与吐蕃军队进行了数十次的交锋,击破土拨大军48万,斩首5万,威震西南,后人评价它立功西南,开拓万里。 一介书生,打仗这么牛, 那可以说不是诸葛亮胜似诸葛亮呀 ! 的确称得上是传奇 ! 原来韦皋自己特别信奉佛教 ,他的家人也都是信奉佛教的。
所以韦皋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感,他要完成乐山大佛的修建 。 此时,巨大的佛像已经完成了2/3,对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而言,似乎没有理由不继续下去。 这项伟大的事业受到内心的指引,韦皋开始了续建大佛的工程。
最终他用了15年时间,在公元803年完成大佛的最后修建。 可为什么他又用了15年? 难道是在磨痒工吗?又或者是什么事情耽搁了?干干又停工了吗 ? 都不是!专家认为最有可能的答案是韦皋15年的续建工程当中除了开凿大佛之外,还包含了其他内容。 在韦皋的重修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当中证实了专家们推测。
根据记载 ,最初建造完成的大佛应该是彩绘的,还披着金色的袈裟!大佛宝相庄严,流光异彩。 在公元1059年,大文豪苏轼途经乐山大佛,写下了词,记录了自己二十多年之后再次打卡乐山, 看到乐山大佛的感觉 ! 原本破败不堪的大佛这一次完全变了一个模样,金光闪闪是光彩夺目。 这两个相互印证的史料证明了一点,韦皋15年的续建工程当中肯定是包括了彩绘的。 还有今天我们去看大佛,如果您是乘船去的,细心的游客们应该注意到了,其实大佛在它的左右两侧肩部各有一尊天王石像,高16.4m。
而这两大护法的造型具有明显的晚唐风格 ,如此说来,修建他们的人只可能是大佛的最后一位建造者。 也就是说,韦皋除了早大佛上彩绘之外,它还雕刻了两尊天王像。难怪他花的时间要更久一些了。
不过有专家去认为吧,即便是这样算,上这些15年时间还是太长了。 韦皋一定还做了其他的事情,而这件事情可以说花费了他最多的时间! 他到底做什么呢?大像阁!韦皋在乐山大佛之前建造了一个高甚至比大佛还更高的楼阁,名叫大像阁。 专家又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看法的?或者说猜想的呢? 可如果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真的存在过,为什么现在我们一点儿影子都看不到呢? 为了寻找大像阁真实存在的痕迹,专家们决定组织一支考察队,对乐山大佛进行一次小范围的考古。 很快现场就传来了好消息,考察队门在大佛像双脚附近挖掘出一些建筑物的材料。
而后队员们又对大佛两边 墙壁进去了,挨个的检查 。 他们发现这些墙壁上竟然有很多的孔洞,而且孔洞于孔洞之间的间隔正好是一层楼的高度。 如果把这些孔洞和地下发现的柱洞连接起来,那就是一座大型建筑的骨架。
这一下岂不是实锤了? 哎,先别激动,还不能够确定!因为新发现当中伴随着一个巨大的疑点,那就是这些新发现,经过年代测定后都是宋朝的遗物。 可是按照记载,大像阁应该是唐朝韦皋主持建造的,这个时间差又该怎么解释呢 ? 紧接着,专家没又在一幅名为《长江万里图》的古画作中找到了�。
乐山大佛简介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8年10月8日,乐山大佛景区九曲栈道处已经开始施工前打围封闭。建造历史: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佛像结构:
1.基本面貌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与天王共存的还有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开凿的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
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七层楼阁覆盖(一说九层或十三层),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终废毁殆尽。
2.石块发鬈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
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3.木质双耳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
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4.排水系统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
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 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5.胸部残碑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衡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
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
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毁掉了。扩展资料:设计特点: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
四川乐山大佛景点介绍
四川乐山大佛景点介绍 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推荐,相信你也一定很感兴趣的呢。四川乐山大佛景点介绍,我们来看看下文。
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和凌云山、乌尤山、巨形卧佛等景点组成的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 乐山大佛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陈运和《乐山大佛》中诗称“山是一尊佛 参拜,庄严雄伟 佛是一座山 仰视,气势崴嵬”。 凌云胜景 凌云山各峰上的寺宇,现在还保存的有栖峦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凌云寺规模颇大,大佛就凿于离寺不远的崖上。
从这里可以沿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陡直小路,下到大佛的脚边,在此凭栏看佛,可以仔细观赏大佛头部各个部位的细微之处。因为大佛凿于凌云寺前,所以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而凌云寺也因有了这尊大佛,而被人们称为大佛寺。
凌云山有了大佛,山更出名,大佛在凌云山上,山更增色。 凌云山周围还有东坡楼、竞秀亭等亭台楼阁。山上还有很多汉崖墓,有的悬崖深达十多米,周围有精细的雕塑,里面还有陶佣之类的陪葬品,这是四川特有的古迹。
大佛右侧的石壁上,是著名的“九曲栈道”,是与修建佛像闪光灯同时开凿的。栈道最宽处1.45米,最窄处0.6米,共217级石阶,沿崖迁回而下,可到大佛脚底。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绕过佛脚是位于大佛左侧的“凌云栈道”。
削壁穿洞,隐藏在乐山大佛左侧悬崖绝壁间。栈道开凿于1983年初,1984年竣工,同年十月开放,全长 约500米,与大佛右侧 的九曲栈道一起构成一条回环曲折的旅游路线。 凌云寺是建于唐代,位于大佛头部的右后方,俗称大佛寺。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凿佛像时,寺宇又有扩建。
唐建凌云寺,毁于元顺帝战乱,明代进行了两次较大修复,明末又经毁。现存凌云寺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重新修建的。以后又经多次修葺。寺门正中匾上集苏东坡书“凌云禅院”四字。
两旁联文是“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此联既使人有佛法庄严之感,又表明了凌云寺所踞地理位置,还巧妙地将“大佛”两字嵌于其中。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藏经楼,原为寺内收藏佛教经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
结构和外形可以看到近代建筑风格,楼下新辟“海师堂”,塑有大佛发起建造者海通法师、以及继任建造者章仇兼琼、韦皋的全身像,以此寄托后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十三级。
塔体中空,内有石阶沿塔轴盘旋至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式。灵宝塔每级都开有窗眼。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
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坡楼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东坡楼也叫东坡读书楼。位于栖鸾峰巅,系由楼、廊、亭组成的庭院建筑。
东坡楼为歇山式单体木质两重楼房。门额横匾“东坡楼”三字是集黄庭坚手书而成,楼堂正中苏东坡斜倚坐像。东坡楼正对临崖处有一亭,即清音亭。在清音亭凭栏远眺,江天悠远,山清水秀。
佛国天堂融古建筑、摩崖造像、雕塑、壁画、彩绘为一体,景色优美,仿唐式古建筑有天桥、天门、 天梯、云台、云梯、三大宝殿等。 东方佛都 1994年5月建成开放。距乐山大佛仅一里之遥,是乐山大佛旅游景点佛文化的延伸、是乐山大佛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20万平方米范围内,集中仿制了国内外佛像三千多尊,利用自然山体延伸,采用摩崖圆雕、浮雕、雕刻、壁画等表现形式,选用不同材质,有石刻、铜铸、彩塑、墨玉等各类大小佛像雕塑。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于凌云、乌尤两山之间的溢洪河道东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
乐山大佛的资料
乐山大佛乐山大佛坐落在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依凌云山的山路开山凿成,面对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汇流处,造型庄严,虽经千年风霜,至今仍安坐于滔滔岷江之畔。又名凌云大佛。
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
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
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后来被毁。
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三大建筑群。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英文名称: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6)。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
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
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乐山市有哪些寺庙
1·◆凌云寺 凌云铁寺门外有一副极具气势的楹联:“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切景切事,大气磅礴,实为海内不可多得的杰作。
凌云寺旧名报恩寺,因大佛而又名大佛寺。相传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早于大佛的开凿。后废毁,今存建筑为明、清两代所重建,其中绝大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殿门两侧分列着4座记事石碑,记载了历代重修的经历。凌云寺为蜀中著名佛寺,主体建筑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部分组成,各为一重四合院,布局严整。大雄宝殿,人有三尊大佛,为三身(法身、报身、应身)大佛;佛家讲 轮回,又叫三生佛(前世、今世、来世)。其左殿的方丈室已被改建为楠楼宾馆,有兴趣到寺内一隹的游客可以就近欣赏佛门景观。
天王殿外有数株参天楠森,盛夏季节,清荫宜人。2·◆乌尤古寺 乌尤寺始建于唐朝(原名正觉寺),北宋年间始改今名,是佛教禅宗(曹洞宗)寺庙。寺内建筑依山取势,高下相间,布局巧妙。
山门两侧集杜甫和苏轼的诗句而撰成一副对联:“寺门高开洞庭野;苍崖半入去涛堆。”寺内有天王殿、弥陀殿、弥勒殿、观音殿、大雄殿、罗汉堂竺殿宇。其中大雄殿内释,文殊、普贤三尊佛像由香樟木雕成,身高3米,全身巾金,是1930年重修大殿时从杭州运回的。
乌尤寺罗汉堂塑有五百罗汉,为“文革”后所重塑,五百罗汉均高约1.3,形神各异。乌尤寺各处还多名人题咏,其中尤以近代著名书法家赵熙所书最为有名。钟鼓亭璧所嵌石碑上的《船若心经》书刻俱佳,为书法极品。 3·游览乐山大佛和凌云山,可以从成都搭公共汽车或旅游车前往,成都至乐山全长167公里,从乐山至峨嵋山只有30多公里,也通公共汽车。
因此,游览乐山,观赏大佛,可以和游览峨嵋山安排同一游程。 乐山也通火车和轮船,成昆铁路经过乐山、从昆明方面来的客人,可乘火车,乐山港客轮直发重庆、宜宾等沿江各地。
世界遗产 乐山大佛
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乐山大佛位于峨眉山东31公里的乐山市,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坐像,是东山最著名的景观。
又名凌云大佛。 佛像依山临江开凿而成,是世界现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称誉。大佛为弥勒倚坐像,坐东向西,面相端庄,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头长14.7米,头宽10米,肩宽24米,耳长7米,耳内可并立二人,脚背宽8.5米,可坐百余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称。雕刻细致,线条流畅,身躯比例匀称,气势恢宏,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宏大气派。 乐山大佛古称“弥勒大像”、“嘉定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当时,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于此汇合,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触壁粉碎。
凌云寺名僧海通见此甚为不安,于是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募集20年,筹得一笔款项,当时有一地方官前来索贿,海通怒斥:“目可自剜,佛财难得!”遂“自抉其目,捧盘致之”。海通去世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征集工匠,继续开凿,朝廷也诏赐盐麻税款予以资助,历时90年大佛终告完成。
佛座南北的两壁上,还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龛,其中亦不乏佳作。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
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
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遭毁。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于后来被毁。 大佛头部的右后方是建于唐代的凌云寺,即俗称的大佛寺。寺内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经楼等三大建筑群。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英文名称: Mt.Emei and Leshan Giant Buddha)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V)(VI)、N(IV)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16)。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公元1世纪,在四川省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随着四周其它寺庙的建立,该地成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
许多世纪以来,文化财富大量积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乐山大佛,它是8世纪时人们在一座山岩上雕凿出来的,仿佛俯瞰着三江交汇之所。佛像身高71米,堪称世界之最。
峨眉山还以其物种繁多、种类丰富的植物而闻名天下,从亚热带植物到亚高山针叶林可谓应有尽有,有些树木树龄已逾千年。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