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是什么?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什么一号
天问一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要想成功完成既定任务目标,需要经历发射、地火轨道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6个阶段。
10月1日,在举国欢度国庆、中秋双节之际,国家航天局发布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行图像,图上的五星红旗光彩夺目,呈现出鲜艳的中国红。这是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首次深空“自拍”,茫茫宇宙中银色的着陆巡视器和金色的环绕器熠熠生辉,天问一号以此向祖国报告平安,表达生日祝福。

问一号探测器于7月23日成功发射,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飞行期间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获取、两次轨道中途修正、载荷自检等工作。截至10月1日凌晨,探测器已飞行1.88亿千米,距地球2410万千米,飞行状态良好。
天问一号是一架什么航天器械?有何作用?
天问一号是一艘探索火星的航天器,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探测火星上的大气、水分、温度以及自传周期等对人类生存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天问一号的发射对于中国的航天事业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代表了中国航天的一个新高度。
前段时间“胖五”的成功发射为这次带动天问上天提供了坚实的动力基础。此次使用的运载火箭是长征五号,这也是长征五号首次执行运载任务并且取得圆满成功。人们都说这次带天问上天是胖五的成人礼,经历过这次任务后长征五号在今后的成长中也就能担任更重的任务。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中国文昌卫星发射场发生升空,作为中国首颗探索火星的卫星,天问一号承载了太多的重任。从命名上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正如诗人屈原的《天问》所表达的那样,中华民族是一个永远追求探索真理的民族。由于地球资源日益紧张,为了人类以后的繁衍生存。
天问一号前往火星帮我们探索了解那里的各种条件是否适合人类生存。由于探索火星的技术并不是很成熟,所以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阶段,所以这次探索火星的航天器叫天问一号,在今后还会有天问二号天问三号等等一些列的火星探测器。这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再一次向世界证明的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国的航天事业随时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是通过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将中国的航天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什么一号?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天问一号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探测器,负责执行中国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天问一号计划于2021年2月到达火星,实施火星捕获。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扩展资料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探测器火星捕获过程:中国牛年新春之际,国家航天局2021年2月12日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火星捕获过程影像。监视相机完整记录了火星进出视野、发动机点火后探测器轻微震动和探测器从火星白天飞入黑夜的过程,太阳翼、定向天线、火星大气层及表面形貌清晰可见。据悉,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实施本次拍摄任务的工程测量分系统由该院下属的509所设计研制。据介绍,为做好“天问一号”在轨工作状态的可视化监视,八院火星环绕器工程测量团队专门设计了一套由多个“质量小、个头小、能耗小”的“小块头”组成的工程测量分系统,包括:固连遥测探头、近距离遥测探头和国旗,而实施本次捕获过程拍照的便是其中的固连遥测探头的两个固连测量传感器。 固连遥测探头是一种分布式布局、集中控制式的相机系统,由控制模块和三个固连测量传感器组成。
三个固连测量传感器依据太阳翼、定向天线、着陆巡视器的位置进行布局安装。由于火星探测距离远、通信时延大等约束,研制团队采用全自主成像控制理念来完成固连遥测探头的设计。也就是说,只要固连遥测探头加电,三个固连测量传感器就可以在无地面指令操控下自主完成相应的成像监测任务。
因此,在飞向火星的旅程中,固连遥测探头一路监测“天问一号”的状态,完成了太阳翼展开过程、定向天线展开过程的监测。
天问一号名字由来是什么?
“天问一号”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中科院多单位参与“天问一号”研制: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23日从海南文昌成功发射升空。记者当天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所属13家单位作为主要研制单位参与“天问一号”相关任务研制,突破地火远距离大数据量数传等多项关键技术,为“天问一号”发射任务圆满成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天问一号”任务中,中科院继续牵头论证提出任务科学目标与有效载荷配置方案,继续承担地面应用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和多项工程关键重要产品的研制任务,后续还将与国家航天局联合组织开展科学数据应用研究。天问一号名字由来
“天问一号”的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该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常见的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真理、神话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天问一号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2021年5月择机实施降轨,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软着陆火星表面。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总重量达到5吨左右。天问一号环绕器搭载了7台有效载荷,用于火星科学探测。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