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的基础是什么?中国经济有哪些基础有哪些支撑
经济运行的基础是信用。信用是一个人(或群体)与外界交互时最重要的显性特性,是基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行为表现。不论是个人对国家或者政府,还是对法人对个人,信用始终是维持经济的基础。只有一个信用水平较高的环境才能孕育出发达的经济体系。

8月份各项经济数据陆续发布,释放出经济稳健运行的信号。9月18日,国家发改委召开9月份新闻发布会,就宏观经济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总体来看,尽管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一直存在,但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没有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有关部门还将继续从新发展理念出发,适时适度实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方面做够功课、用足政策,在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同时,有力推动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什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及其有效组合,这些要素及其组合的演变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研判经济增长潜力,需要了解内在机制的运行方式,需要从历史上长期积累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体系来分析。
巨大的经济体量。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9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174倍,年均增长8.1%,是世界上保持高速增长时间最长的大国。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201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2019年我国上榜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超过美国。随着经济规模越来越大,“体量大稳得住”、“规模经济效应”等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能够有效抵御各种外部冲击,为经济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丰富的人力资源。我国有近14亿人口,相当于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有9亿多劳动年龄人口,相当于美国、日本、欧盟的总人口。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每年有大学毕业生800多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500多万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50多万人。
2009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总人数一直高于美国,研发人员规模稳居全球首位,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加上不断完善的创业创新激励政策,推动人力资源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经济有哪些基础有哪些支撑,使经济平稳运行并保持在合理区间内?
中国经济的基础和支撑主要有:
1.规模宏大的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保障;
2.门类齐全的工业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迅速崛起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4.一些行业达到世界顶尖逐渐提高经济附加值;
5.强大的军事实力为经济保驾护航;
6.较大经济纵深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7.勤劳的人民是经济的核心实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是什么
1.建立健全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是市场机制有效调节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是企业真正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政府能够对市场经济运行实施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宏观调控的重要保证。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现阶段我国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完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发展围绕以下两点为基础发展:
1.稳中求进“稳”是主基调,是大局。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韧性更足、结构更优、质量更高,为我们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2.稳中求进“进”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如何“进”?就是要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着眼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稳”和“进”不是割裂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必须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我们讲“稳”,不是消极应对、不思进取、自缚手脚,决不能面对外部环境发生的明显变化无动于衷,决不能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无所作为,而是要把该稳的坚决稳住,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扩展资料: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各国通过合作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全球问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各国必须展开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契合中国领导人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改革开放让数亿中国人摆脱了贫困,助力联合国提前5年达成了千年发展目标中的这一条,即力争在2015年前实现极端贫穷人口比例较1990年水平减半。
推荐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