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玉米
马铃薯明朝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土豆的栽种技术提升,产量不断提高,开始向平常百姓的餐桌靠拢。特别是在清朝建立后,政府取缔了明代皇室的蔬菜供应系统,供应皇室视为菜户已转向普通农民,各种作物的种子及培育方法也不再是机密了。于是,土豆向全国各地大规模地传播开来。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先后育成了马铃薯新品种51个,累计推广面积近1亿亩。近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3个,主推技术1项。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表示,研究所将全力创造条件支持马铃薯团队开展好大联合、大协作,推动我国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助力马铃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土豆哪个朝代传入中国的?
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我国有关土豆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明朝末年,土豆在明朝万历年间属于漂洋过海传到中国,在当时属于难得一见的稀罕之物,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
特别是在清朝建立后,政府取缔了明代皇室的蔬菜供应系统,供应皇室视为菜户已转向普通农民,各种作物的种子及培育方法也不再是机密了。于是,土豆向全国各地大规模地传播开来。土豆是如何传播到全世界的1.16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
2.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把马铃薯带到英国。
3.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开始在欧洲普及。
4.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
5.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
6.18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玉米,马铃薯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两者传入中国的时间分别是:土豆是在1628年前;玉米是在1531年。
1.土豆17世纪之前,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且已经传播到中国。
2.玉米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
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
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扩展资料:
1.中医认为马铃薯“性平味甘无毒,能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缓急止痛,通利大便,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畅的患者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证明,马铃薯对调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脏病患者的良药及优质保健品。
马铃薯富有营养,是抗衰老的食物之一。
2.玉米传入中国己经有400多年,在我国种植的玉米主要是推广引进品种,结合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获得适应中国环境的品种。1950年以前,中国仅进行了极少的杂交种选育研究,没有在生产上应用。
实际上,玉米杂交能增产的理论研究在美国早在1909年就己经开始。
土豆哪个朝代传入中国
土豆是在康熙年间传入中国的。中国东北,河北称一豆华北称山药蛋,西北和两湖地区称洋芋,江浙一带称洋番芋或洋山芋,广东称之为薯仔,粤东一带称荷兰薯,闽东地区则称之为番仔薯,在鄂西北一带被称为“土豆”。
就像美国人被称为叫姆大叔一样,这是一个曲型的斯文孙(瑞典人)。他神情淡然,骨骼粗大,腼腆,下巴上有一道沟壑。虽然-自贵族装扮,但是像十豆一样沉静,内向,沉稳。他就是约拿斯-阿尔斯特鲁玛,著名的吃土豆者。土豆是什么时候引种到我国的?
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海击败西班牙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英国的气候适合马铃薯的生长,比其他谷物产量高且易于管理,1650年马铃薯已经成为爱尔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在欧洲开始普及,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
1840年欧洲爆发马铃薯枯萎病,完全依赖马铃薯的爱尔兰经济受影响最大,面临大饥荒,几乎有一百万人饿死,几百万移民逃往美洲。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由于马铃薯非常适合在原来粮食产量极低,只能生长莜麦的高寒地区生长,很快在内蒙、河北、山西、陕西北部普及,马铃薯和玉米、番薯等从美洲传入的高产作物成为贫苦阶层的主要食品,对维持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玉米(亦称玉蜀黍;粤语称为粟米,台湾话称作番麦),是一年生,草本,禾本科植物。原产于中美洲,是印地安人培育的主要粮食作物,喜高温,17世纪时传入中国,由于气候适宜,产量高,迅速普及开来,主要在中国北方和西南山地,很快取代了原来这些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粟。又由于它的生长期和冬小麦交错,在黄河流域附近,无霜期较长的北方地区,可以和冬小麦轮作,达到一年两熟,增加粮食产量,成为下层人口的主要粮食,是使18世纪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原产地美洲以外,中国是玉米种植最为普及的地区。玉米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
玉米的传入和推广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玉米原产美洲。有人根据元贾铭的《饮食须知》(1367年前后)中谈到玉蜀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宫廷里一个管理皇帝膳食的专门机构)有御麦面,以为我国元代已有玉米。
这种说法未必正确。所谓御麦面,不过是专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麦面。《饮食须知》中谈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后人加入的,恐不可靠。
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黄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国的历史上,直到十五世纪,没有一个国家有有关玉米的记载或任何迹象。所以可以这样说。玉米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
玉米怎样传入中国,西方的学者有不同的推测。有人以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从西班牙带到麦加,由麦加传到中亚细亚而入中国西北部,或者从麦加传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国西南部,然后从西北部或西南部向东传播到各省。这种推测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引用的较早的中国文献,一般限于明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艺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
实际上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 根据各省通志和府县志的记载,玉米最早传到我国的是广西,时间是1531年,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为止),它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广东、广西、云南等十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
清初五十多年间,到十七世纪末(即康熙三十九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到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二十省。
让我们把各省最早的文献记载,按照年代先后来观察一下:广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苏1559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广东1579年,山东1590年,陕西1597年,河北1622年,湖北1669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辽宁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台湾1717年,贵州1718年。上述年代次序,并不能代表实际引种的先后,因为方志和其他文献记载,常有漏载和晚载的。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广西的记载早于甘肃或云南三十年左右,早于陕西六十多年,早于四川一个半世纪以上,早于贵州差不多两个世纪,另外,江苏也早于甘肃和云南,浙江、福建、广东都早于陕西,四川、贵州二十来年以至一个世纪以上,这就很难想象玉米先由陆路传到我国西南部或西北部,然后再向东传播的。
另一方面,葡萄牙人于1496年就到爪哇,1516年就来到中国,同时中国人那时侨居南洋群岛的已不少,玉米由海路先传入我国沿海和近海各省是很可能的。 玉米和甘薯都是源出美洲,传入我国后一二百年都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它们在传播过程中有一种显然不同的现象。关于甘薯的传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而关于玉米的就没有。甘薯一开始就吸引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的特别注意,大力鼓吹,在他的《农政全书》里详细地论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而对于玉米,仅仅在高粱条下附注说:“盖亦从他方得种”,一点也没有谈到栽培方法和它的重要性。
方志中关于玉米的记载虽然多,一般都很简单,大都只是提到了物产中有玉米,或者记叙了一些玉米的异名、性状等,关于推广情况及其重要性的记述也只有少数几条。总之,玉米没有受到知识分子对甘薯那样的重视。尽管如此,玉米却在默默无闻中早就传入中国,比甘薯早了半个世纪,而且玉米在明末已推广到十二省,而甘薯只有四省。
这个现象反映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试种和扩大生产。勤劳而敏慧的农民大众,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种适合于旱田和山地的高产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例如安徽《霍山县志》(乾隆41年,1776年)说:“四十年前,人们只在菜圃里偶然种一二株,给儿童吃,现在已经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内都靠它做全年的粮食了。”又如河北《遵化县志》(光绪12年,1886年)记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人从山西带了几粒玉米种子来到遵化,开始也只是种在菜园里,可到了光绪年间(1875—1908年)就成为全县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
可见发展的迅速。我国本来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业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引种以后能够结合作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很快地掌握并提高栽培技术,并且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的许多品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食用方法。玉米的迅速发展,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以后。
现在全国各省区都有栽培,产量远远超过谷子,往往仅次于小麦,而居粮食作物的第三位。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被当地印第安人培育。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
谁知道土豆是什么时候,由哪个国家传入我国的?
秘鲁是马铃薯的发源地。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产业如今在该国却正在面临着威胁,祸因是超产和过低的售价。
马铃薯是继小麦、玉米和稻米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第四种农作物。中国以6600万吨的马铃薯年产量,居世界各国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俄罗斯、波兰和美国。 十六世纪被西班牙人带入欧洲,但欧洲人一直不太喜欢它,尤其以法国人为甚。因为它的“果实”生长在地下,而不像高贵的麦穗那样伸向天空。麦穗能制成面包和圣体饼,而土豆却被认为与魔鬼有牵连,是和曼德拉草、颠茄等植物一样的巫草。土豆长期被视为穷人的蔬菜。
达官贵人不屑于吃它,但也承认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廉价食品,可以用来喂饱军队里的士兵,还可以在饥荒到来时填饱老百姓的肚子。到了19世纪,梵·高在他那幅著名油画《吃土豆的人》中描绘的仍是一幅土豆消费者的凄惨景象:在阴暗的矿工宿舍里,面带菜色的一家人忧伤地吃着土豆。 土豆在一直是非常平民化的食物,就像一个农家里朴实的孩子,很不容易被人发现和重视。
它生长在不被人注目的土地里,不象苹果红灿灿地挂在枝头。挖出来的土豆也是叽不溜秋的,跟泥巴没有两样。直到近几年,人们才发现和重视土豆。
1999年9月14日,在巴黎医疗教学中心体育营养学家帕特里克·萨巴蒂耶博士的主持下,专门为土豆举办了一次关于其特殊营养价值的特别研讨会。土豆确实不愧为蔬菜中的“一宝”。它每100克中含有的热量不足90千卡,比米饭和面食中的热量都少,特别是远远低于面包的热量,而且它含有相当于其自身重量2%的蛋白质,其主要氨基酸的含量几乎与鸡蛋相等。它还富含镁、钾、铁等矿物质,其中钾的含量比香蕉还高。
它的维生素含量也很高,不光有维生素B
1.B
3.B6,还有能抗坏血病的维生素C,是减肥者最理想的食物。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