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天监是哪个朝代设立的?明清两朝设立的钦天监是干什么的
钦天监是明朝设立的。钦天监,是官署名,职能为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

简介
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主要事迹
汤若望早在刚担任钦天监监正一职时,便在北京宣武门内建立了一座欧式风格的雄伟教堂,参观的人员络绎不绝。顺治十四年,顺治皇帝御笔亲书“通微佳境”,制成匾额悬挂于宣武门的天主教堂,汤若望还把顺治帝御制碑文刻成石碑竖立在教堂前面。这一举动等于默认了汤若望有自由传教的权力。事实上,汤若望也经常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向皇帝灌输基督教义,顺治皇帝也阅读了有关书籍。由于汤若望的声望,中国境内的传教士都得到了保护,入教的群众竟达上万人。
清朝有钦天工这个部门吗?
有钦天监。钦天监是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的机构。
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秦、汉以来至南朝,以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唐代设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宋、元设有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是平行并置的机构。元朝还设有回回司天监。明、清则改名为钦天监。每岁冬至日呈奏明岁大统历,移送礼部颁行。
现知明代钦天监除刻印过《天文刻》外,主要是负责印造每年奏准的《大统历日》。自明朝后,开始有欧洲传教士加入钦天监,洪武二年(1369年)阿拉伯鲁密国的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先后出任钦天监正。清初,德国传教士汤若望订正“时宪历”。
清政府上台,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编制新历法颁行天下,代替前王朝的日历。多尔衮命令钦天监官员负责新历法的修订。当时钦天监官员使用中国传统的大统历和回回历,推算出天文现象出现的时间与实际发生时间差距较大,影响到新王朝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
多尔衮对此十分不满,召见汤若望询问有关技术问题。通过同年八月对日食时间的测定,三种历法优劣顿现,汉、回历法分别相差二刻、四刻,而“西洋新法”的测算结果丝毫不差。清政府当即宣布采用西洋新法,将新历书赐名“时宪历”,不久汤若望便接任钦天监正。
明清两朝设立的钦天监是干什么的?
钦天监,主要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相当于国家天文台。
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
集神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清代“钦天监”有多神秘?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当我国中原地区还处在朝代更迭的缓冲阶段时,英国首家天学研究机构格林尼治天文台(也称作:英国皇家天文台)被正式设立并有幸坐落于美丽的泰晤士河畔皇家格林尼治花园中。在此之前,我国于清军入主中原之际(公元1644年),统治者在清承明制的基础之上也设立了一家与英国皇家天文台相类似的天学研究机构,史称:“钦天监”。
由此可见,说清代“钦天监”是一个集科学与神学于一体的神秘机构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其实是十分合乎逻辑的。在清朝错综复杂的统治机制当中,作为一个最容易被大众所忽略的机构之一——“钦天监”从封建统治的角度上看具有何种特征?以及该机构与处在同一时期的英国皇家天文台之间在细节上又有何差异性?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在本篇文章当中就来与读者朋友们简单地探讨一番。01“钦天监”:统治功能大于科学研究的天学机构首先,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职司天文历法的政府机构,清代“钦天监”所起到的统治功能必然是凌驾于科学研究之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无论它将自己对外塑造成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处理国家政务、制定天文历法再到约束黎民百姓的日常行为规范等各方面都可以看出它仍然是一个基于为统治者上承天意、下御万民的封建统治机构。其次,相较于前朝,清代“钦天监”的官员身份十分复杂。史料记载,从顺治三年至康熙三年(官员1664年),钦天监职官“并汉人为之”,也就是说在此期间该机构完成了“满汉官员共事”的融合过程。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3年),由于翻译蒙古文宪书的需要,又增设了蒙古官缺。
除此以外,由于明末清初时期大量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使当时的天学领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刺激,因此,自顺治元年至道光六年(1826年)的近二百年间,“钦天监”里边都存在西洋教士担任重要职务的现象。所以说清代“钦天监”的包容性是前几个朝代所不能比拟的。而巨大的包容性以及相对宽松的管理,使得清代的“钦天监”在短时间内大大促进了中土与西洋、官方与非官方之间的天学交流。
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最后,清代“钦天监”的建制相对简单,官员品秩较低、升转慢。明代以前,中国古代天学机构的建制十分复杂,直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钦天监”仍设有历法、漏刻、回回以及天文四科,而到了清朝康熙初年以后,仅剩下时宪、漏刻及天文三科。除此以外,清代“钦天监”官员的品秩低于任何一个朝代,举个例子:直至清朝末期,一个太医院院使品秩(正四品)仍高于钦天监监正(正五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由于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冲击在未能使清代“钦天监”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任何实质颠覆的情况下降低了其统治功能,此举看似促进了当时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但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这也即是为何自十七世纪以后清朝的天学研究始终落后于世界的一大重要因素。清代钦天监礼器02清代“钦天监”与英国皇家天文台的差异性如前所述,清代“钦天监”是一个集科学与神学于一体的机构,而英国皇家天文台则全盘是一个具有实质性的科学理论依据作支撑的研究机构。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其实既有主观因素,也存在相当大的不可忽略的客观因素,如二者所需解决的事务截然不同、条件不同等等。首先,拿英国皇家天文台来说,它之所以设立其最初目的是为了准确定位海洋中船只的经纬度,以便促进这一时期英国航海事业的发展。
而清朝“钦天监”只是在承袭祖制的基础上,解决一些较为封建传统的非科学事务,如制定历法、观象占卜、报时等,说白了主要还是为政治、礼仪、伦理、民俗等一系列日常事务所服务,其依靠科学理论基础的事务所占的比例可谓是少之又少。格林尼治天文台在机构建制上,清代“钦天监”与英国皇家天文台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英国皇家天文台最初建成是隶属于御前军备部,而由于天文台所发挥的职能与航海事业相关联,因此被划入海军部。而清代“钦天监”则由隶属于礼部后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官署衙门,并设有时宪、漏刻及天文三科。
在官员人数上,英国皇家天文台仅由一名台长和十余名公俸助手组成,而清代“钦天监”食公家俸禄的官员上下共计上百人。由此可见,相较于清代“钦天监”存在功能杂多、机构和官员人数臃肿等弊端,英国皇家天文台具有功能单
一.结构简单的特点。最后,作为天学研究的必备品,精密的仪器无疑是不可或缺的,这一点英国皇家天文台相对做的比较完善,如既具有大型墙壁象限仪、天顶仪、中兴仪、经纬仪以及地磁仪等高精度天文学仪器,又具有精通天文学的台长(皇家天文台历任台长皆为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而反观清代“钦天监”观象台仅有元明时期的区区几台老旧仪器,且年久失修,毫无精度可言,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后期尽管督造了一些仪器,但仍大大落后于英国皇家天文台。
除此以外,清代“钦天监”在官员任职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许多官员对天文历算领域一片茫然,更不懂得如何去仪器的制作和使用等,这对当时我国天文学的研究及其发展无疑是具有相当大的抑制作用。
上一篇:东坡肉的来历?东坡肉的由来
下一篇:李白号什么?李白号什么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