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末的那座桥是?卢沟桥简介
始建于明末的那座桥是八里桥。是通州至北京大道上的必经之处,因距通州八里而得名。位于朝阳区东部偏南(通朝边界)。东与通州交界,西至果家店,北起东军庄,南至通惠河。村因桥得名。八里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桥现状
八里桥与卢沟桥齐名,是北京三大古桥之一,也是昔日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所在地。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板面上的雕刻粗犷有力。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八里桥长30米,宽16米,作为三孔桥,其中孔高达8.5米,宽6.7米,两次孔仅高3.5米,相差悬殊。这种构造是专为漕运的需要设计的。

建筑结构
八里桥南北长50米,东西宽16米。桥面两侧有32副石栏板,板面上的雕刻刀法流畅,粗犷有力。栏板上有望柱33对,每个望柱上雕有石狮。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东西两端各有一对戗兽,长鬣密麟,昂首挺胸。护坡石上卧伏着四只镇水兽,扭颈倾头,怒视碧波。桥南往东200米处,立有清雍正御制石道碑一座。大桥两岸,绿柳白杨,芳草萋萋,风景如画。白天,凭栏东望,可见巍巍古城;夜晚,扶栏观水,细波之中,月影婆娑,或如玉盘,或如银钩。若有客航货舟通过,桨碎玉盘,水折银钩,甚为壮观。
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邵阳邵东洪桥,是怎样见证岁月变迁的?
邵阳邵东洪桥建于正德元年(1506年)和正德16年(1521年)。嘉靖元年(1522年),知府周思忠关心民情,主持调查。
清乾隆1776年,桥脚修缮300多年。这个地方被称为“大东路”和“小香港”。1834年春,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桥梁树木被冲走,全线坍塌。金石劝诫周再凤等人带头修行。经过6年的努力,他们依靠中山的玉石成就,终于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成了一座六拱桥石桥,并将太平桥改为虹桥桥,用雨亭遮雪防冻,并在路中间修建了一座庙城水妖,并在两端修建拱门。虹桥长55.5米,宽6.8米,高8米,拱跨9.25米。桥的两端都建了20个石阶。
桥面铺设476块青石板。这座桥是用64块青石沿着石栏建造的。桥上的雨亭由84根垂直木柱和96根“井”梁支撑。
有大型碑刻20座,其中清代古碑13座,记载了修桥史和捐赠名单。虹桥桥横跨邵水河,横贯东西。气势雄伟,雕刻精美。
它看起来像一道彩虹在天空中闪耀。它像云一样明亮。它具有独特的古桥建筑风格。它堪称江南第一桥。
然而,由于天色深沉,连月阴雨连绵,桥上雨亭内的木瓦大多已腐烂脱落。1998年9月,当地政府和广大村民踊跃集资,集资13万元,将桥亭按原貌修缮,并派专人保护,保持完好。它已成为邵东县和新邵县人民沟通心灵的桥梁和财富的桥梁。1988年1月,邵东县人民政府宣布虹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8月被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这座典型而独特的历史桥梁,对于研究古代桥梁建筑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Lugou Bridge)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
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
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
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
”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历史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全长266.5m,宽7.5m,有11个涵孔,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1]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碑明朝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卢沟桥。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
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卢沟桥修缮明代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
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御题汉白玉碑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卢沟桥的桥面加铺了柏油,修了桥上的碑亭、石栏及柱狮。1967年,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
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发起保护古桥,恢复古桥原貌的活动;统筹规划,动员各界,组织修缮。工程筹资355万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清除了沥青,恢复了桥面;同时修缮了宛平城,复原了城楼。
并全面整修桥券桥墩。还对古桥全部望柱、。
卢沟桥的桥址.历史.故事等等.谢谢大家回答!
卢沟桥 位于广安门外丰台区,距离市中心约20公里。该桥因跨越卢沟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另外两座是河北的赵州桥和泉州的洛阳桥。 历史: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经有八百余年的历史。 该桥所跨越的卢沟渡口是当时进出都城的唯一门户,原有的浮桥和木桥等临时性交通设施已经不能适应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状况,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桥,即卢沟桥,初名广利桥。 建筑: 卢沟桥是一座有11拱的大石桥,全长266.5米,桥面宽度为9.3米,桥身用巨大的白石砌成。桥墩砌筑为船型,其前有名为"斩龙剑"的分水尖,用于抵御急流。该桥的建筑设计先进,制造精良。 卢沟桥的建筑装饰亦别具特色。
桥栏为高达近一米半的的281根望柱与栏板连接而成,每根望柱顶端都刻有一个大狮,它的身上攀附有形象各异、或藏或露的小狮子,于是民间便有"卢沟桥的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根据考古工作队的勘察,已知共有大小石狮485只。 卢沟晓月--燕京八景之一 始于金代的燕京八景之说,卢沟晓月即是其中一景。
桥的东端有碑亭,石碑为清代乾隆皇帝所书,正面为"卢沟晓月",背面为卢沟桥诗。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行要过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拒绝。于是日本侵略军就大举武装进攻桥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15公里处,因横跨卢沟河--即今天的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这里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1444年曾重修。由于该桥毁于洪水而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11个涵孔。桥身左右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卧伏的大小石狮约500个左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记述此桥并赞叹不已。
卢沟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在卢沟桥畔中国守军防区内进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日军借口失踪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攻击,并企图强夺卢沟桥。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或称“ 七·七事变”。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在日军蛮横无理的挑衅和攻击下,忍无可忍,奋起抗击,打响了中华民族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从此,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抗日战争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卢沟桥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墙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
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已经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