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震的特点有哪些?云南为什么经常地震
云南地震的特点:
地震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突发性比较强,猝不及防,地震灾害是瞬时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地震发生是十分突然,一次地震持续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十秒,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造成大量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这是其他的自然灾害难以相比的。地震可以在几秒或者几十秒内摧毁一座文明的城市,能与一场核战争相比,像汶川地震就相当于几百颗原子弹的能量。事前有时没有明显的预兆,以至来不及逃避,造成大规模的灾难,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地震的第二个特点是破坏性大,成灾广泛。地震波到达地面以后造成了大面积的房屋和工程设施的破坏,若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发生在城市里,像国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的几次大的地震,造成很多的人员伤亡和损失。
地震的第三个特点社会影响深远。地震由于突发性强、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其他自然灾害更为广泛、强烈,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对于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它波及面比较广,对人们心里上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都可能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地震的第四个特点就是防御难度比较大。与洪水、干旱和台风等气象灾害相比,地震的预测要困难得多,地震的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同时建筑物抗震性能的提高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要减轻地震灾害需要各方面协调与配合,需要全社会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因此地震灾害的预防比起其他一些灾害要困难一些。
地震的第五个特点是地震还产生次生灾害。地震不仅产生严重的直接灾害,而且不可避免的要产生次生灾害。有的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直接灾害造成的损害。一般情况下次生或间接灾害是直接经济损害的两倍,像大的滑坡都属于次生灾害,还有火灾等等,在次生灾害中不是单一的火灾、水灾、泥石流等等,还有滑坡、瘟疫等等,这些都属于次生灾害。
大理发生4.4级地震,云南为何多发地震?
地震的发生这段时间很多人都难以预测的,而且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地震多发区,相信大家在网上也是看到了大理发生4.4级地震的这件事情,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是云南为什么会多发地震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在网上就可以了解到。因为云南本身就有很多的火山遗址,还有就是它位于亚欧板块与及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在这些地方就会容易发生地震,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2 位于板块交界处相信大家对于我国云南的这个地方也都是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都知道它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以及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的这个地方,而且我们都知道板块月活跃的地方,地震发生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因此这就导致了云南这个地方经常发生地震。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更多的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对于一些地震高发区,当地的政府应该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同时也应该要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做,才能够减少一些危险事情的发生,因为每次发生地震的时候,如果级别比较高的就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云南为什么经常地震
因为云南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因此地质运动频繁,云南省历史上大地震有:清朝末期大理地震,大理古城、下关、凤仪等地除了三塔外,全部夷为平地,第二次是丽江8.0级地震,丽江古城差点毁于一旦.云南地震带,主要集中在滇西片区,大理、丽江一些每年都有小的地震.研究区的地震活动特点
基于历史和仪器地震资料,对公元642年1月1日0点至2005年12月31日23点59分的Ms≥3.0级地震进行了统计分析,以下分段阐述滇藏铁路沿线的地震活动特点。
一.大理-德钦段的地震活动特点位于鲜水河-滇东地震带内的中甸-大理控震构造带是滇西北地区最为活跃的强震活动带之一,其中的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大、频度高的特点。
图8-4 中甸-大理控震构造带公元1400~2005年间M-T图(2001年之前Ms>4.6级)历史地震资料分析表明,滇西北的地震活动总体上可划分为前、后2个阶段。在公元886~1480年长达595年的时间段是地震活动总体相对平静的阶段(也有可能是地震记录不全);而公元1481年以来的525年中一直是地震活动比较活跃的阶段。以大于6级地震的发生为标志,可将后一阶段的地震活动划分为4个地震活动幕,每个活动幕各包含一个活跃期和随后的平静期。
其中一次活跃期可持续几十乃至近百年,并且最近一次活跃期内还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次一级的、延时长短不等的“活跃时段和平静时段”(图8-4,表8-1)。第一活动幕是1481~1622年,持续时间142年。其中活跃期持续35年,最大地震是1515年发生在程海断裂带上的永胜73/4级地震,随后的平静幕持续了107年。
第二活动幕是1623~1750年,持续128年。其中活动幕持续66年,最大地震是1652年发生在红河断裂带上的弥渡7.0级地震,随后是持续了62年的平静期。第三活动幕是1751~1900年,持续了150年。
其中活动幕持续89年,最大地震是1751年发生在龙蟠-乔后断裂带上的剑川63/4级地震,随后是持续61年的平静期。第四活动幕是1901年至今,已经持续了105年。其中活动幕持续100年,最大地震是1925年和1996年分别发生在苍山东麓断裂带上的大理7.0级地震和丽江-大具断裂带上的丽江7.0级地震。2001年永胜6.0级地震之后,该区没有≥5.0级地震发生。
表8-1 公元886年以来滇西北地区地震活动幕划分表上述最后一个活跃期还可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一级的活动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了一个平静段和随后的活跃段。第一个活动阶段是1901~1933年,持续了33年。其中平静段持续24年,最大地震是发生在苍山东麓的邓川61/2级地震,最大烈度Ⅷ+度;随后的活跃段持续9年,最大地震为1925年大理7.0级地震,最大烈度Ⅸ+。第二个活动阶段是1934~1966年,持续时间33年。
其中平静段持续14年,最大地震是大理51/2级,最大烈度Ⅶ度;随后的活跃段持续19年,震级最大的是1966年发生在哈巴雪山北麓断裂上的中甸哈巴地震(6.4级),烈度最大的是1951年的剑川61/4级地震(极震区烈度为IX度)。第三个活动阶段是1967~2001年,持续时间35年。其中平静段持续29年,震级最大的是发生在德钦-中甸断裂带上的中甸纳帕海地震(5.8级),烈度最大的是1982年剑川5.4级地震(极震区烈度为Ⅶ度);随后的活跃段持续6年,最大地震为1996年发生在玉龙雪山东麓断裂上的丽江7.0级地震,最大烈度Ⅸ度。总体来看,1481年以来地震活动过程虽然表现出明显的活跃阶段与平静阶段交替出现的现象,但并不显示严格的周期性特征,而是整体上呈现出地震平静期持续时间逐渐缩短、活跃期持续时间逐渐拉长的总趋势,并且每个活动幕的持续时间一般为120~150年。
从每次地震的最大震级和烈度来看(图8-5;表8-
1.8-2),每个活动幕的活跃期都至少包含一次最大震级大于6.5级且地震烈度至少为Ⅸ度的地震,而平静期的最大震级都不超过6.0级,地震烈度也不会大于Ⅷ度。在地震活跃期中的次一级活动阶段中,每个阶段一般持续时间为33~35年,并且每个阶段中的活跃段也都包含了一次最大地震烈度可达IX度的地震。2.历史强震的地域分布特征和重复性(1)地域分布特征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统计,滇西北地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受到晚第四纪活动构造格局的控制,呈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和不均匀性特征,地震往往集中在第四纪断陷盆地边缘附近或盆地中。
自北而南,中-强震相对集中的地段有:中甸盆地-小中甸盆地、白汉场-剑川、丽江-大具、鹤庆-北衙、永胜-程海-宾川、洱源-三营、邓川-大理和祥云-巍山-弥渡-南涧等区域。上述地段实际上也都是活动断裂带所控制的地区(图8-2)。表8-2 滇西北地区公元886年以来的Ms≥6.0级地震的地震参数与控震断裂带统计表图8-5 中甸-大理控震构造带公元1444~2005年间I—T图(I≥Ⅴ)自中甸-大理控震构造带有破坏性地震记载以来,共发生Ms≥7级地震4次,即1515年的永胜73/4级、1652年的弥渡7.0级、1925的大理7.0级和1996年丽江7.0级地震。
它们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37年、273年和71年。发生极震区地震烈度≥IX度的地震共6次,包括上述4次地震和分别发生在1751年与1951年的剑川桑岭63/4级和剑川太平61/4级地震。上述烈度≥Ⅸ度地震的时间间隔分别为137年、99年、174年、26年和45年。1481年以来共发生6.0~6.9级地震18次(图8-6,表8-2)。
不考虑可能发生在维西-乔后断裂带上的剑川上兰61/4级地震和Ms≥7.0地震的余震,那么相邻两次地震的最长时间间隔为108年,出现在1652年弥渡7.0级地震之前。最短为5年,发生在丽江1996年7.0级地震之前,分别为1961和1966年中甸的纳帕海6.0级和哈巴6.4级地震。其他为8~63年不等,多数为15~36年。
其中间隔小于10年的地震往往与断裂的相互作用相关。如间隔为5年2次中甸地震分别发生在德钦-中甸断裂带上和相邻的哈巴雪山北麓断裂上。间隔8年的1925年丽江上元村6.0级地震和1933年小中甸61/4级地震也分别发生在2条相邻的断裂带上,即龙蟠-乔后断裂带和中甸断裂带(表8-2)。图8-6 中甸-大理控震构造带公元1481~2005年间M—T图(Ms≥6.0级)(2)地震的重复性据统计,在中甸-大理控震构造带中,Ms≥7级地震既没有在原地重复发生的记载,也没有在同一断裂带上重复出现的记录。
而原地重复的6.0~6.9级地震有6次(图8-6,表8-2),4次在剑川,时间间隔分别为207年、63年和200年;2次在洱源,地震都发生在1939年2月,间隔只有16天,属于双主震型地震。6.0~6.9级地震还存在在同一断裂带上重复出现的现象。其中德钦-中甸断裂带上2次,分别为1933年的中甸小中甸61/4级地震和1961中甸纳帕海的6.0级地震,间隔28年;哈巴-玉龙雪山东麓断裂带上2次,分别为1966年的中甸哈巴6.4级地震和1996年的丽江7.0级地震,间隔30年;龙蟠-乔后断裂带上5次,包括发生在剑川的4次和1925年的丽江上元村6.0级地震,间隔分别为207年、63年、174年和26年;洱源-三营断裂带上2次,发生在同年同月,属于双主震型地震;苍山东麓断裂带上2次,分别为1515年的大理6.0级地震和1901年的61/2级地震,间隔486年。
上述6.0~6.9级地震的重复发生现象,除了剑川的4次地震和洱源的双主震型地震外,都是沿断裂带的不同段落发生的,其原地重复发生的间隔明显较长,一般为几十年至上百年,而在断裂带上进行迁移的时间间隔大都比较短,一般30年左右就可能发生一次。
二.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特点与滇藏铁路滇西北段(大理-德钦段)的地震活动主要受控于单一的地震构造带的特点不同,滇藏铁路在西藏境内穿越了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多个相对独立的地震构造带或控震构造带。因此,该区的地震活动显得较为复。
地震有哪些特征?
无论是国外的还是我国的地震,都具有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特征。时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表现为地震活动具有高潮期与低潮期交替的特点。
第二个活跃期为1920年到1934年,大震主要发生在甘肃、宁夏和新疆北部。第三个活跃期是1946年至1955年,川、滇、藏以及甘肃是主要地震区。第四个活跃期为1966年至1976年,在这期间我国大陆共发生14次7级以上地震,其中12次发生在华北和西南的川滇地区。之后是10年左右的平静,自80年代以来,地震活动又逐渐增强。90年代将是地震活动的一个新的活跃期。事实上,近几年我国大震频发,如1994年9月16日,在福建广东交界近海的台湾海峡中发生了7.3级地震;1995年1月1日至12月8日期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43次,其中6级以上地震7次。大陆地区最大的为7月12日中缅边境7.3级地震,台湾地区最大的为2月23日花莲6.6级地震。
专家们分析:1995年我国地震活动总体水平保持1994年以来的高活动状态和增强趋势,大陆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27次,明显高于本世纪以来每年20次的平均水平。中缅边境7.3级地震打破了1992年8月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及邻区无7级地震的平静局面。5级以上中强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云南、新疆、青海、广西、福建、甘肃、西藏等10个省(区),范围较广。
1996年,亚太地区地震频繁发生,先是2月3日我国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州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丽江县大具乡,震源深度为10公里,北至四川甘孜,南到思茅,东至昆明等地大范围内普遍有感,而且此次余震活动强烈,在2月5日、6日、7日,又分别发生了6.0、5.
6.5.1级的余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据2月16日云南省副省长刘京宣布的数字,地震造成的灾民达26万人,伤亡人数已增至17232人,其中死亡232人,重伤3925人,还有30多人下落不明。
接着是2月17日凌晨,日本北部发生6.6级地震,太平洋沿岸地区发生海啸,东京地区强烈有感,新干线等部分交通被迫中断数分钟。与此同时,2月17日下午14时59分,印度尼西亚东部发生7.5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伊里安查雅省比亚克市以东106公里的太平洋内,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纷纷从家中逃出,地震引起的海啸袭击了马诺夸里和比亚克沿海地区,海浪高达4~7米。最为奇特的是1998年1~8月间,新疆的伽师地区连续发生了9次6级以上的地震,形成了一个世界地震史上极为罕见的“群震”点,这在我国的地震记录上,是史无前例的!地震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表现在:地壳板块的边缘处强地震发生的频度高。
例如,大多数强海洋地震发生在海沟和板块边缘处,如沿太平洋海岸经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到印度尼西亚形成一个半环状的地震分布带,8级以上的地震多集中发生在这个地带。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