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区

首页 > 百科 >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什么为重点?党的十八大指出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什么为重点?党的十八大指出

最佳回答2022-11-28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什么为重点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社会建设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而对社会建设思想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探讨,可以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内涵,并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弥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缺陷和不足。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经济建设创造的物质财富能够为社会建设提供基础性条件,社会建设的进步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建设的良性增长,从而使整个社会实现均衡、良性和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数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相对于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说,我国社会建设比较滞后,从而使社会矛盾、社会结构等方面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反过来又成为制约社会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地,在越来越重视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秩序相协调的社会秩序的背景下,重视社会建设也是我国建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社会体制的基本要求。在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背景下,更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什么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这是对社会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

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公众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是社会事业最主要的特征。社会事业主要包括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旅游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方面。社会事业由于资金投入规模大、周期长、回报率低,是个体所不愿做、不能做、做不了的事务,因此主要由国家举办。


2.二是优化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同经济结构一样,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本结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相匹配。

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主要是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

党的十八大指出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什么为重点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对此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看,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第二,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一些影响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一些人员需要下岗转岗、以多种形式创业就业,越来越多的人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随着农村生产力不断发展,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城乡流动人口大量增加;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正在进一步加速,相应社会养老服务明显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由此所导致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引发了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能否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社会建设的重点,推进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就抓住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关键。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什么为重点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必须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任务。紧盯百姓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兜住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办好民生实事。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扎实的行动来回应人民对于就业、教育、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令人更满意、更美好的期盼。

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基础

对“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广义上的民生概念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任一领域。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狭义上的民生概念相对来说比较准确,也容易把握,容易同具体层面上的民生政策吻合。

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概念一般都是狭义的民生概念。比如,如今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具体来说,民生问题,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继续浏览:

上一篇:女人如花的唯美句子?赞美女人如花的句子有哪些

下一篇:女人精致自律生活句子?女人坚持自律的优美句子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