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的节日?各民族节日有哪些
各民族的节日:1、彝族
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
2、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习俗:物资交流、赛马、赛龙舟、歌舞。
绕三灵: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习俗:绕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节:六月二十五日,习俗:驱邪求吉、祈求丰收。

3、布依族
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4、傣族
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5、壮族
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6、僳僳族
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
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7、回族
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8、拉祜族
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
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9、佤族
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10、瑶族
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
56个民族各有什么节日
五十六个民族的基本概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汉族人口比重最大,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1%左右,其它55个民族总人口偏少,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9%左右,故称其为少数民族。1.蒙古族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2.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3.傣族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4.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5.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6.怒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7.塔塔尔族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
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8.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9.满族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10.黎族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1
1.纳西族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1
2.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1
3.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1
4.独龙族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1
5.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1
6.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
各民族节日有哪些?
1.彝族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习俗:点火把、摔跤、斗牛、歌舞。插花/打歌节:二月初八,习俗:采集杜鹃花插于各处。
3.布依族牛王节:四月八日,习俗:吃牛王粑、给牛散食、歌舞。
4.傣族泼水节,习俗:歌舞、赛龙舟、泼水、放升高。
采花节,习俗:采花献佛。送龙节:公历一月,习俗:送祭品给龙神。
5.壮族陇端节:三月,习俗:物资交流、青年男女对歌、社交。
6.僳僳族赛歌会:腊月或正月上旬,习俗:赛歌、沐浴。澡堂会:节春,习俗:沐浴、交友。
7.回族开斋节:回历十月一,习俗:礼拜、赠“油香”等。
古尔邦节:回十二月,习俗:团拜、宰牛羊等。
8.拉祜族葫芦节:十月,习俗:跳芦笙舞、物资交流。扩拾节:正月初一,习俗:接新水、跳芦笙舞、狩猎。
祭太阳神:立夏日,习俗:敬献神灵、祈祷年丰。
9.佤族拉木鼓节:腊月,习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10.瑶族盘王节:五月二十九日,习俗:祭祖、歌舞1
1.普米族转山会:五月五日,习俗:转山、歌舞、鸣枪1
2.高山族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
3.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1
4.黎族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各民族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
各民族传统节日分别是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阿昌族:火把节,苗族:苗年、春节、四月
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三.四月
八.六月
六.七月半等。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人文哲学、天文星象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