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竣工时间是哪一年?人民大会堂是那年建的
人民大会堂竣工时间是1959年。人民大会堂1959年9月10日竣工交付使用。 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来源于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决定兴建十大建筑,展现1949至1959年十年来的建设成就。这些建筑追求建筑艺术和城市规划、人文环境相协调。人民大会堂南端主要部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办公楼。一层中央设有国家接待厅,是国家领导人接待贵宾和国家主席接受外国新任驻华使节呈递国书的地方,面积为550平方米。设计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顶部造型是沥粉贴金棋盘式藻井,悬挂4盏宫灯式水晶吊灯。四周墙壁饰织锦软包。主墙面上是象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巨幅国画《大河上下·浩浩长春》。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也叫“金色大厅”。由于“金色大厅”平时不对普通公众开放,所以大家可能对它了解不多。这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我国最高规格新闻发布会的大厅,是我国重大政经政策动向的“窗口”。可以说,这个只有1000平方米的“窗口”,见证了我国的发展进程。每年全国两会召开时,总理记者招待会通常安排在“金色大厅”,成为中外瞩目的焦点。

“金色大厅”周围分布着河南厅、重庆厅、澳门厅、万人大会堂、小礼堂等。“金色大厅”层高14.5米,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分为两层,总面积有3300余平方米,一层有1100多平方米,20根十多米高的朱红漆金的石柱,柱子上面金色的运用增添了几分璀璨,这些柱子支撑起一片富丽堂皇的天花藻井,金色大厅可容纳2000人左右。如同名字,“金色大厅”的主色调为金色,穹顶上5盏巨大的金色吊灯,更给大厅增添了几分辉煌气氛。厅内雕梁画栋,挑檐飞角,尽显中国建筑的尊贵典雅,而彩色玻璃、艺术铜雕、石材雕刻、高强吊胶饰线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巧妙使用,又为大厅增添了时尚靓丽。
人民大会堂是哪一年建成的?
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10月28日动工兴建,1959年9月10日竣工交付使用。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
这些工程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于是,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战斗打响了。人民大会堂的总体特点: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外表为浅黄色花岗岩,上有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屋檐,下有5米高的花岗岩基座,周围环列有134根高大的圆形廊柱。人民大会堂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正门迎面有十二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正门柱直径2米,高25米。四面门前有5米高的花岗岩台阶。
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内部设施齐全,有声、光、温控制和自动消防报警、灭火等现代化设施。人民大会堂建筑主要由3部分组成:进门便是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只是门厅不设座位)。
厅后是宽达76米、深60米的万人大会堂;大会场北翼是有五千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
人民大会堂是那年建的
人民大会堂于1958年10月28日动工兴建,1959年9月10日竣工交付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大会堂位于中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
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扩展资料大会堂建设中,曾有一段传为佳话的“柱廊搬家”的故事。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中部三开间柱距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有人提出这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时任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许,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通过这样巧“搬家”,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时候建的
人民大会堂建设时间:1958年10月-1959年9月。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
这些工程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于是,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战斗打响了。设计历程万人礼堂的设计,曾受到周总理的直接启发。万人礼堂净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间,会让步入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周总理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灵感,认为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有多远,提出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没有边缘,从而冲淡一般长、宽、高清晰同在而产生的生硬、庞大的印象。大会堂建设中,曾有一段传为佳话的“柱廊搬家”的故事。
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中部三开间柱距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有人提出这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时任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许,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通过这样巧“搬家”,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人民大会堂面积超17万平方米,从1958年10月26日打基础到1959年8月,仅280天左右完成主体工程,高峰期现场工人超过1.5万人。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