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设计者是谁?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时候建的
人民大会堂设计者是赵冬日,张镈等。人民大会堂位于中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人民大会堂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于是,从1956年起,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

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8月,中共中央做出指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这些工程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于是,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战斗打响了。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是谁、具体又是什么时候建设的。?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是赵冬日,张镈等,建设时间是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设计历程:万人礼堂的设计,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启发。
周恩来总理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灵感,认为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有多远,提出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没有边缘,从而冲淡一般长、宽、高清晰同在而产生的生硬、庞大的印象。大会堂建设中,曾有一段传为佳话的“柱廊搬家”的故事。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中部三开间柱距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有人提出这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时任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许,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通过这样巧“搬家”,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人民大会堂面积超17万平方米,从1958年10月26日打基础到1959年8月,仅280天左右完成主体工程,高峰期现场工人超过1.5万人。于1959年9月3日竣工。
人民大会堂是什么时候建的?谁设计的?
人民大会堂是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由赵冬日,张镈等人设计的。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来源于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纪念日,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决定兴建十大建筑,展现1949至1959年十年来的建设成就。
人民大会堂集中了当时全国各地的建筑材料,建筑工人加班进行建设,仅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从内到外所有装修及设备的安装调试。扩展资料一.人民大会堂的用途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二.内部设计东门是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也是万人大礼堂的入口处。在5樘金黄色铜门上方悬挂着巨大国徽。
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也是举行欢迎国宾仪式、检阅三军仪仗队的地方。从东门进入人民大会堂,经风门厅、过厅到中央大厅。中央大厅面积3600平方米,护墙和地面用彩色大理石铺砌,周围有20根汉白玉明柱,中层有12米宽的回廊,有6座正门通往万人大礼堂。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是谁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有赵冬日、张镈 等。
1.赵冬日赵冬日,高级建筑师。
三.五届理事。
2.张镈张镈(1911.4~1999.7.1),男,中国著名建筑师,一级工程师。
祖籍山东省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宫进行大量古建筑测绘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教授。1951年3月从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1995年退休,聘为院顾问总建筑师。在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的熏陶指导下,张镈先生逐渐成为基泰的技术支柱,出色的完成了100余项大中型设计任务,如先农坛体育场、香港荃湾电影院等。扩展资料周恩来和人民大会堂1958年10月6日,国庆工程设计总指挥部将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剧院的第六稿方案送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请周恩来审定方案。
周恩来听了汇报后,又认真地看了各个方案,然后指着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用商量的口气说:“大会堂是不是这个方案比较好一些?”同时又指着一个设计有大屋顶的方案说:“这个可以作美术馆的建筑形式。”接着又说:“革命历史博物馆可以和大会堂基本对称,但建筑面积要小一些,做成一实一虚。”关于万人大会堂内部的形式,设计方案已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扇形和椭圆形等几种形状。周恩来审视了一会儿又说:“大会堂要看得好,听得好,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说着,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的马蹄形,又补充说:“你们研究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一些?”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专家组共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体图。
之后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总理审定。至此,外地来京参加国庆工程设计的专家陆续离京。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3套方案。他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同时,还反复查看了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从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并一再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
人民大会堂是谁设计的
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者、人民大会堂的设计者是赵冬日。赵冬日(1914年~2005年4月3日) 高级建筑师。
194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建筑系。曾任东北大学工学院教授、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建设局副处长、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总工程师、市建筑设计院总建设师、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第三.五届理事。设计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政协礼堂等工程及人民大会堂方案、天安门广场规划等。
195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人民大会堂是谁建造的
是由赵冬日,张镈等人设计,由全国各地建筑工人加班加点进行建造的。1958年10月动工,1959年9月建成,仅仅用了10个月,就完成了从设计图纸到从内而外所有装修及设备的安装调试。
2.起名1959年9月人民大会堂落成后,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纸上写下几个大字:“人民大会堂”。
3.用途是各人民团体举行重要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中国设计人民大会堂是谁答对就给采纳
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师是张镈中文名张镈出生地山东无棣出生日期1911年4月12日逝世日期1999年7月1日职 业建筑师,工程师毕业院校国立南京中央大学主要成就人民大会堂设计师代表作品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友谊宾馆;民族文化宫;北京民族饭店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