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是谁的道场?峨眉山是谁的道场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是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她们的道场分别是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据传汉代即有佛寺。但据《峨眉山志》记载,峨眉山有佛寺,实际是以魏晋年间僧肇所建黑水寺为最早。晋隆安三年(399)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相传峨眉山由此成为普贤菩萨道场。

唐僖宗时敕建永明华藏寺,重建中峰、中心、华严、万年、黑水、灵岩六大寺。又因为山中多火,将寺改名为集云、卧云、归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后来黑水寺被称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铸造普贤菩萨铜像一尊,重六十二吨,供奉于白水寺(即今万年寺)。

公元1世纪中叶,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药农蒲公在今金项创建普光殿。公元3世纪,普贤信仰之说在山中传播,中国僧慧持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今万年寺)。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历史上寺庙最多时曾多达100多座。
峨眉山是哪个菩萨道场
峨眉山传说是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佛教称峨眉山为“光明山”,道教则称之“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峨眉山山顶的光相寺,相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地方。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峨眉山还是多种稀有动物的栖居地,动物种类达2300多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该山一大特色。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峨眉山是谁的道场
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志》等资料记载了这么一个传说故事: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年63年)“六月一日,有蒲公者,采药于云窝,见一鹿欹迹如莲花,异之,追之绝顶无踪”。因问在山上结茅修行的宝掌和尚,和尚说是普贤菩萨“依本愿而现像于峨眉山”。
另有资料说,是晋代的普公在山上采药时,见一老者骑白象隐去。以后的记载基本上是一致的。依据信仰与传说,以后历代修建寺庙时,都以普贤菩萨为中心,并发展成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四大名山是哪四山佛教都是谁的道场?
四大佛教名山及道场归属如下:
1.山西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
2.浙江普陀山,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4.安徽九华山,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相关信息:峨眉山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普陀山四面环海,风光旖旎,幽幻独特,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最高处为佛顶山,海拔约300米,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唯一座落海上的佛教胜地。现有二十多座寺庵,其中最大的是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三大寺。
峨眉山是哪位神仙的道场
ξ雨过¤天晴ζ[神] 峨眉山是一座佛教名山,相传是释迦牟尼身旁的普贤大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它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道场。
后来历经晋、唐、宋续建和明、清两代发展,连绵百里的山峦,先后兴建佛寺200多处,僧众达数千人。随着佛教兴盛和道教的衰微与绝迹,峨眉山遂成为以“菩萨信仰”为中心的佛教圣地。四大菩萨的道场是哪几座山?
四大菩萨的道场是:
1.九华山: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佛教认为地藏菩萨是“大孝”和“大愿”的象征。
2.峨眉山: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
3.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
4.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永平十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清凉山,兴建了大孚灵鹫寺。这座五台山的开山寺,也就是现今的显通寺,为中国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又可视为中国辟山建寺的最早的记录。
峨眉山的菩萨是什么
峨眉山的菩萨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梵音汉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大行、弘深誓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
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扩展资料:十方普贤菩萨像连宝座全高四十八米,像身高四十二米,宝座底座直径二十一米,外墙由钢筋水泥砌成,形成一个高九米的室内空间,其上端承载著六百六十吨重的菩萨铜像。制作时,是先依设计图稿塑作泥像初胚,定型后,再经放样等比例的石膏模型制作。十方普贤菩萨像的主体像,是由前后两身不同装饰的普贤像背部相连而成,正面的普贤面向西方,顶戴花冠,面容圆满,胸饰璎珞,双手一上一下共持如意,下裳覆盖在腹腿间,裳纹随著下垂踩莲花的左足,及横置的右足,而衬托出自在适意的菩萨坐姿。其背面的法相面向东方,呈现阿弥陀佛面容,虽戴花冠,但胸无璎珞,内著偏袒右肩的僧衣,外罩两肩覆盖的汉式袍服,双手在腹前结法界定印,双腿结跏趺坐,袍服下端垂覆于盛开的莲花宝座之上。就十方普贤菩萨像整体外观视之,威仪具足,一派庄严。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