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是什么?法律和民意是什么关系
民意是:人民群众的共同的、普遍的思想或意愿 。在中国,民意似乎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词,也有学者说“天大地大、民意最大”而在儒家思想中,民意也是最大的,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道德意识等都提倡重视民意。

民意反复多变,在某个时候它对诱拐儿童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在某个时候它又受到舆论的引导,变得狂热而亢奋,要求把对诱拐犯施加死刑,如果法律去迎合这种多变的民意,它的量刑标准必然反复无常,最后全由法官个人的意志说了算。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痛恨腐败,对腐败罪施以最严重、最残忍的刑罚;但是在朱元璋死后,后面的皇帝对腐败就宽容了很多,法律的规定并没有改变,但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继续执行了,大部分腐败官员都被流放或赦免,而非一律诛灭九族。这说明,针对腐败所颁布的酷法只是朱元璋一人意志或当时主流民意的体现,而非公意的结果。随着朱元璋的死去,主流民意的变迁,这种虚假的法律也就城了摆设,再也无人去执行。

宋朝的民意其实主要分为两点,一个是自下而上,自下而上是从百姓反馈到官府,反馈到皇帝那里。还有一个就是自上而下,就是从皇帝那里直接对百姓有利。主要就是这样的,才回出现了包拯这样的铁面无私的官员。其实地方官有自己的意图的,并不是都像包拯一样。还有就是自己在作秀了,作秀也就是为自己脱罪。也有因为民意来让贪官自己求饶开脱。还有就是朋党战争,打垮同僚的意图。大概也就是这么几个意图,就是上面一套,下面一套罢了。也能间接的反映了民意的重要性了。
公安里面的社情民意是指什么?
社情:社会情况的简称,包含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社会治安、民生等。民意:民众的意愿。
公安里面的社情民意主要指社会治安方面的现状、形势和民众对社会治安管理的要求、意愿等。法律和民意是什么关系
司法机关与社会民众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司法裁判和民意之间。所谓民意,又谓民心、公意,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对与其相关的公共事务或现象所持有的大体相近的意见、情感和行为倾向。
由于考察问题时立足点的不同,判决与民意之间有时会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弥合不但需要法官的审判智慧和技巧,而且需要相应的民意沟通和引导机制。法官是社会纠纷的终局裁判,担负着守护法律、维护社会正义的使命,遵从法律是法官的职责和生命,法律是抽象性和专业性的规范,判决是法官依据法律对案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因此,单就法律适用而言,它应该是理性思维的产物。但法律适用需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如此才能培养人们对司法的尊重和对法律的信仰。应提高法院裁判的可接受性,司法过程不是一个单纯从事实出发,机械依据法律逻辑就能得出唯一正确裁判结论的“自动售货机”。如果判决总是背离社会民众对法律的理解,或者法律的适用经常超出民众对法律的解读判断,就会出现两种负面效应:要么是社会民众不信任法律,要么是社会民众恐惧法律。不过,民意有时具有非理性特征,民意在形成过程中往往包含着躁动等情绪,因此,司法又必须引导民意。
扩展资料:民意沟通渠道尚不够顺畅,设置科学合理的民意沟通、传达渠道颇为紧迫,从案件审判进程看,民意沟通可分为事前沟通与事后沟通两种形式,事前沟通是判决之前的疏通,这种情况往往是案件在判决之前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审判需采取陪审制,即由代表社会公众的陪审员与审判员共同审理案件。由于司法活动的特殊性,司法制度和司法活动常常过于追求规范化,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过度程式化甚至行政化的倾向。
陪审制让非法律专业人士参加审判,可以使法律裁决与普通人的良知和判断最大限度的结合。
从古文字记载,理解什么是民,什么是民意
请参考下面文章:当今知识分子总是不读书的人群,属于知识人群中的少年叛逆期。少年接受信息速度快,但实践水平差。
他们常常把个人意志当成民意。却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民。“民”金文为横目带刺之人。目是眼睛,是观察事物的器官。周边带有“刺”(姑且认为是刺),意指观察受到阻碍。可以引申为行为、思想受到控制的人群。后《说文解字》解释“民”字:从尸,从氏。
意为身体不能动弹。引申为不能迁徙。氏:是部落或者国家的尊称。
尸和氏相合,就是本土居民的意思。民为什么不能迁徙呢?因为社会分工需要。《周礼大宰》曰:以九职任万民:一曰三农,生九谷。
二曰园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泽之材。四曰薮牧,养蕃鸟兽。五曰百工,饬化八材。
六曰商贾,阜通货贿。七曰嫔妇,化治丝枲。八曰臣妾,聚敛疏材。九曰闲民,无常职,转移执事。
《周礼大宰》这段文字意思是:以九种规定的职业场所让万民来分担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基础:一为在不同地域生产的农民,主要工作是生产不同的谷物粮食。二为在园艺里工作的人员,主要工作是分辨可以食用的瓜果蔬菜并人为大量培育采摘。三为在山川劳作的人员,主要工作是从事种植经济作物。四为在饲养场的畜牧人员,主要工作养殖为人类提供动物蛋白质的牲畜。
五为在不同作坊里的手工业者,主要工作是利用各种各样的原材料来制造器物。六为在市场里负责商品流通销售人员,主要工作是保证日常日用商品能够在社会上流通,分配到每个社会成员手中。七为在服务行业里负责人们穿着的妇女工作者,主要工作制造为大众提供保暖且遮蔽形体的服饰。
八为在国中、家中的臣子和主妇,工作是帮助国主和家主处理国务和家务,为国和家积累财富分配财富。九为城市里打临工的人员,主要工作是根据国家和城市的暂时需要而进行临时劳动付出。所以国家给予你劳动场所和社会分工职能,你就不能随意迁徙。
因为一旦迁徙,就意味着对社会财富没有贡献,也不会有平等互换的原则来得到别人创造的财富的可能。国家也不可能为了你一个人自由,而将整个生存系统和社会分工系统跟着你去到处乱跑的运行。还有一种不从事体力劳动却获得社会供养的人。《周礼大宰》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
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
九曰薮,以富得民。两:《说文解字》曰:会意。从一,两(二人)平分。
《周礼大宰》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以九种相互交换平分模式来维系邦国居民之间关系:一为开疆辟土而拥有大量土地的氏族大户,用自己的土地平分给劳动者,来获得劳动者的供养和认可。二为国家管理层的领军人物(权威),用自己的特有的社会分工(价值裁定权、财富分配权),来获得劳动者供养和认可。三为教化民众的社会楷模,用自己的贤良的品质平分给社会大众。
12340调查民意民意包括什么内容
12340调查民意民意包括内容: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态度,百姓的利益诉求。百姓关心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开展自主调查项目。
致力于强化社情民意调查的公益性和公信度而特别申请的全国统一号码12340,是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核配,由各级统计部门社情民意调查机构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扩展资料12340承接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多个重大委托项目,同时结合实际,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积极开展自主调查项目。“公民的每一个回答,都将有可能成为党委和政府决策的依据。”国家重视社情民意,来自社会各界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抽样调查,可以实现及时高效收集广大群众对公共事务的意见和态度,真实反映百姓的意见建议。在电话中受访者个人信息和回答内容都严格保密,后台数据受统计法的严格约束。
民意在古代官场上有多重要,有什么实际的例子?
很多人会质疑,在天子说了算的时代,老百姓的“请愿”能有人听吗?正所谓,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民意”概念和君王如何治国,古来就一直被一些学者所“推崇”,历史上也不乏愿意听“民声”的帝王。汉魏之后,各朝代在考核官员政绩时,“询诸民言”就是一个重要的评分项。
当时,采集“民意”的途径有两种:第一种,自上而下,也就是朝廷派出巡抚使或者台谏官员到地方,采用“吏民条言”和“吏民言”的方式,了解考核当地官员任职情况是否“够格”。辛弃疾就做过江西安抚使,到地方检察官员工作情况,收到群众举报后,从朱熹那讨回被其扣押的数船粮食。第二种,自下而上,名为“举留”。朝廷鼓励民众直接向上一级领导部门“告状”,这些都会作为评判地方官员是否称职的依据之一,决定他们未来官场的前途。曾经,宋孝宗就评价过这种方式的优点“民意宣,则民心顺,吏治清,风化行”。可见,这位皇帝相当重视老百姓的内心想法。其实,当民意成为官场的一个“评判标准”,官员们自会重视“民意”,也就会做到“亲民”。
当然,好官自有民意在。绍兴二十八年,陆游任职福建宁德县邑薄,做了不少利民好事,当地群众对他的评价甚高。可他的领导,却是嫉妒其才能,列了一份他的“罪名清单”,准备诬陷他。
等到浙东南路监司到宁德检查工作时,被上千名群众拦下,直接问:“陆主簿究竟犯了什么罪?”这位监司大人是个明白人,一回到衙门,就对诬告之人发了一顿火,直说“荒谬”。因为,陆游在那工作了五年,于是,宋孝宗继位后,由于他的“民意”分数很高,皇帝特意下诏给予表扬,还赐其为“进士出身”。高宗时期,杜颖代理永丰县令时,明令禁止吏役不得打着“纳税”名义骚扰百姓,还取消了抓捕逾期不交税者的规定。
此外,他还采取了约定的方式,允许民众自行缴纳,对于实在困难者,会一再放宽期限。正是因为如此,大家反倒积极主动去缴税,工作任务得以提前完成。等他离任时,大伙都向上级领导反应,感谢派来了一位如此一心为民的好官。所以,他不仅得到了“好评”,还为以后的仕途奠定了基础。
当然,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负效应,“民意”也不例外,敬畏其者,会兢兢业业为民办事,“狡黠”者,则会“利用”它给自己政绩“贴金”。在韩侘胄任职丞相时,湖南有一批州县官员,由于,工作失误或者其他连带原因,先后被罢官,但在当地的口碑却是“好评”,并将他们做的政绩都一一列了出来。于是,他得知后,就让这些官员官复原位了。后来,再一核实,永州知府陈冰这些人,居然先“犯案”,再用“行善政”方式来弥补,想用“民意”替自身开脱罪名。
之后,有司再次向他报请,并向当地民众说明了真相,使得这些官员重新被罢免。当然,这种利用民意“作秀”的官员,历代都有。可见,“民意”有时也会成为“制服”“恶官”的利器。宋光宗时期,广西某县的主簿,周荣和县府工房书吏常红等人通过劳役来向民众索要贿赂。
于是,大家心里不服,便组成团体去州里上告。周荣获知情况后,心中害怕,骑着马赶了40多里地,拦住了上告人。随后,周荣再三求饶道:“我14岁开始读书,熬了这么多年,才坐上这个位置,请求你们放过我吧。
”可见,“民意”有时也会成官场“官斗”的武器。宋高宗时期,向子忞在衡州任职,正逢干旱,米价暴涨,每斛卖到了一万五千钱。之后,他赶忙派人去粮食丰收地区抢购粮食,在原价的基础上加上路费,以每升六十钱出售,缓解了当时的灾情。
但他这一举动,却损害了那些想发灾难财的富豪乡绅的利益。于是,这些富豪乡绅也扛着“民意”,跑到湖南提刑衙门上告。但“巧”的是,提刑大人和向子忞曾有过节,便借此事,将他给罢官了。不过,真相是无法掩盖的,消息传出后,大伙都跑到衙门敲鼓,纷纷表示“愿举留”向大人。
当时,场面声势之浩大,鼓声震天,鼓面都被击裂,吓得提刑大人找了个“巡视”借口,连夜溜了。其实,古代司法中的直诉制度,起源于西周时代,以后被历代沿用。到了宋代,帝王推崇“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重视民意表达,希望可以及时堵塞漏洞,完善制度。
虽然,这些对“投诉”制度的改革,解决了一些问题,也便于朝廷督查官员的“言行”,但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纠纷,却没有从源头上遏制官僚的贪污腐败。
请问社情民意是什么意思?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广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联系各自的群众,代表各自群众的利益,反映各自群众的要求。
从这里,能够反映出其他渠道不易掌握的社会情况,听到不易反映出来的呼声和要求,获取难以得到的建议和批评。因此,把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作为政协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有利于更好地履行政协职能,增强政协工作的活力;有利于党委和政府全面掌握实际情况及时了解群众的意愿,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及时化解矛盾,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发挥政协委员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增强参政议政的能力。上一篇:篮板是什么意思?篮板是什么意思
推荐问答
最新问答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如权利人发现存在误传其作品,请及时与本站联系。
冀ICP备13011313号-3